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6台灣民族英雄林爽文大革命

台灣民族英雄林爽文大革命(一七八六年) 滿清政府將台灣以統治敵境的心態來處理,所以自然而然以虐政和苛稅加於台灣本地人的身上。因此,台灣本地人也不得不成立組成各種的「會」,藉以保護自己。這些台灣本地人的「會」,有的是由幾個村莊結成一種互保互衛的攻守同盟組織較大,同時也有由個人組成或由幾宗族結合而成的神明會、爐主會等較小的組織。但是組織最健全、規模最大的就是「天地會」。這種會是鄭成功、陳永華所創立的洪門天地會所延續下來的,也就是百年前就有的抗清組織。滿清對任何有組織的結黨是絕對禁止的,所以天地會是以地下組織的方式組成抗拒貪婪成性的大小滿清官員。 天地會的盟友遍佈全台灣。這個組織到了二十世紀初,也就是距鄭成功死後二百五十年,中華民國的創立者孫文就是運用天地會,對滿清革命而獲得成功的。在滿清統治台灣二百一十三年間的虐政與苛稅之下,台灣本地人社會中普遍存有「天地會」的組織,並且各設據點,盟友眾多。 林爽文之父林勤,在中國生活困苦,於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攜家眷渡過黑水溝來到台灣,定居在彰化縣大里杙莊,藍興堡(台中縣阿罩霧.今之霧峰),大里杙莊近高山地區。來台之後以耕田、趕車為業,努力生產,於是就有了積蓄。林爽文也曾任彰化縣捕,人緣佳結識各路英雄。當時,台灣經過勤墾經營和水利農業改革,人口增多,糧食豐富。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林爽文成為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 一七八六至一七八八(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爆發滿清據台時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革命起義事件,滿清多次由中國派遣軍隊來台,不能平息革命,最後集合全中國各省最精銳的部隊,傾全國之力來台。乾隆皇帝為此項軍事戰勝利,定位在其一生中的「十全武功」之一,為此自稱為「十全老人」,可見滿清為台灣民間的革命起義讓居在北京的政府傷透腦筋。 大革命義軍的領袖就是彰化縣大里杙莊的林爽文,他成為天地會盟主後發動革命,鳳山縣的天地會南路盟主莊大田也起來革命,南北相互相呼應,其聲勢極為浩大。 滿清據台時期因視台灣為異域、為敵境,其所派來的官吏個個貪得無厭無,政府腐敗,貪官橫行。當時台灣府是的官員有如下的形容: 「貪婪之吏,以宦為賈,舞弄文墨,剝民脂膏,三年報罷,滿載而歸」 既然官員以剝削台灣人民為業,以獲得金錢為榮,所以台灣知府孫景燧任意虧缺國庫,以公肥私。總兵柴大紀任職兩年,貪污所獲達,"金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