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0鄭成功在臺灣的開墾經營
台灣的經營
鄭成功在一六六一年攻入台灣,五月先攻佔赤崁城(Provintia,今之赤崁樓),即改赤崁為東都明京為承天府,總名「東都」,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 十二月(陰曆)攻陷熱蘭遮城Zeelandia後承天府即遷入大員城改稱安平鎮 。 二縣,即天興縣(在今嘉義一帶)即荷人所設置的北路,其範圍北至雞籠,但實際治轄諸羅,設縣治于開化里(今佳里)。另一縣為萬年縣(鳳山一帶)為荷人所稱的南路,範圍達瑯喬(恒春),但實際管轄鳳山高雄,縣治設於二贊行(仁德)。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
以楊朝棟 為承天府尹,莊文烈為天興縣知縣事,以祝敬為萬年縣知縣事。當時荷人尚有熱蘭遮城尚在荷人手中,但史上記載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藩(即鄭成功)以台灣(熱蘭遮城)弧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圍困俟其自降。隨將各鎮分派汎地屯墾。」所以努力開發台灣,僅派一部份軍隊圍城,其他投入生產。
這糧食問題是久困鄭軍,當鄭軍攻台前舟船抵達澎湖時,即已缺糧。在澎湖時努力搜括,找到的各種雜糧也不過能使軍隊渡過一餐而已。到台灣後原本以為如何斌所言「糧米不竭」,但實際上台灣雖有餘糧輸出,但要應付大軍的長期供應是不足的。
一六六一年五月二日,二程官兵到達台灣,六月即令分配各地開墾。所栽培的植物,基本上是承荷蘭人的農產品,即是稻米及甘蔗為大宗。但較重視稻米。
西方人的紀載是:「…在十月繼續圍攻期間,日夜沒有停止放他們的大砲,在另一方面,很多的勞工,不絕地在耕種士地,一若他們已經變成為地主。並且在城未陷之先。漢人就已享受到其耕種的生產物,因為驕傲的海盜,在其來到台灣時,就已很有自信,在他所率領的五百隻舢板船中,已攜有很多的犁、種子和開墾所要的其他物品,並有從事耕種的勞工。」
為解決勞動力,鄭氏施行兵農合一。 所以下令將士的眷屬送台,又招納流亡。 將將士的眷屬送台有許多好處,一是增加生產力,再來眷屬在台將士不至離散,無形中也防止投清。
在田地的處理方式,是士地官有制,將接收荷蘭人的士地和所開拓好的土地分為三類。
一. 王田 從荷蘭人接手的王田改稱為「官田」
二. 私田 名為私田,但非民所有,乃是由鄭氏宗族、文武官員的招募佃農耕作的私有田地。此種田稅賦特輕。又稱文武官田。
三. 營盤田 由軍隊所開拓的。
鄭氏的屯墾,目的是在寓兵於農,而有廢兵,此時作了件令後代台灣人讚美的事,即由軍隊和民間開拓者並肩推刪,雙管齊下,拓成了縱貫台灣西部平野各處開拓據點。
從台南附近的曾文溪及二層行溪開始,建設大規模的公爺陂,王有潭、甘棠潭等水利灌溉系統。陂即埤,是水利建設,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不用築堤,疏鑿溪迫,引以灌田,稱之為圳。潭為聚水之處。明鄭時期所鑿之陂、潭,遺留至清初時仍有二十多處。
南路的開拓由打狗(今高雄)擴至左營一帶的下淡水溪下游鳳山及打狗一帶,如大湖陂、三鎮陂、中衝陂、北領旗陂、左營陂、赤山陂、烏樹陂、三爺陂、仁武陂。又有一支從車城登陸而延至瑯橋等地。
北路的開拓群分為
1. 從大坵田(蚊港、魍港)登陸,擴展至麻豆、昔苳、新營、諸羅(嘉義)、鹽水港等。
2. 從鹿港到達半線(彰化)、大肚等地。
3. 從大安登陸到大甲、苗栗一帶。
4. 從舊港至竹塹(新竹)
5. 從南嵌至盤坑、桃澗(桃園)、大科崁(大溪)。
6. 淡水河溯河而上至唭里岸、芝蘭堡(士林)、大直、雞籠、金包里等地。
對土地的開發,要求增產就是將耕地面積加大,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鄭經對此嚴令將將士的眷屬遷台,同時又招納流亡。 將士的眷屬遷台另有一好處即是使將士減少逃亡。 在滿清實施遷界時有很多百姓喪家廢業,這些依海為生的人民,遷界以後無家可歸,無業可營,故有很多餓死。尚末餓死者也不顧禁命,拚命向鄭經的東寧王朝投靠。
東寧王朝的努力只花了四年即到了一六六六年開墾已有成效。是年大豐收。陳永華向鄭經報告說:「開闢業已就緒,屯墾略有成法,當速建聖廟立學校」,次年一六六七年七月東寧遣商船,往各港口價購船料,運往台灣,以便興造洋船、烏船,用這些船隻裝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砲、倭刀、盔甲,並鑄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東寧王國、台灣王
一六六四年(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三月鄭經失去大陸後來台,又永曆帝業已被弒,乃謹守藩封,廢東都,以「東寧」稱全台灣,並以「東寧國王」自稱,但仍然使用「招討大將軍」的印信,「永曆」年號,在與凊廷大臣明珠的書信中,也自稱「建國東寧」。外國文書稱他為「台灣王」「 The king of Tyawan ( Taiwan ) 」,這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在西方史書上對鄭氏王朝述說較詳,因從鄭芝龍開始六十餘年間,在東亞國際舞台上,扮演極重的角色。
行政區除承天府外,鄭經升天興縣與萬年縣為天興州、萬年州。 又於澎湖安撫司外加南北路兩安撫司,這是東寧王國的一府、兩州、三司。以陳永華為總制,掌理國政,陳永華治國方法與目標為: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與中國相甲乙。在陳永華的的籌劃輔佐下,設吏、兵、戶、禮、刑、工計六部的行政機構。
一六七五年他更定官制後,下屬都對他妀稱「臣」而上奏,不再使用「卑職」。
對理蕃事務,土蕃部落設之為社,社置酋長,以社中頭目任之。計有四十六社。
在柴頭港(今台南市北區大甲里)建燒磚火窯。
以承天府為中心,建十字街,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坊置簽首,理庶事。制鄙為三十四里。里有社,社置鄉長,十戶為牌,設牌首,十牌為甲,置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種植甘蔗,製糖,建糖廍,自給之餘運銷日本、呂宋。
開闢新鹽場在永寧瀨口(今台南市南后喜樹南),改煎煮法為日曬法。
東寧的台灣學制與教化
明末之學風其弊端極重,如在錢賓四師曾論及在科舉方面,經義漸漸變成八股。以前有人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秦朝之焚書坑儒。學問成為空虛,是為明代士人與官僚的通病。又科舉推行久了,應試者只要在四書一經中,擬題一、二百道,竊取別人的文章,考試時只要將文章抄寫一遍,就可以錄取為官,所以在四書一經中有許多人根本不讀全文。 這樣的學風,已到無可就藥之地步。
陳永華有鑑於此,在台灣這塊尚未污染的地方,依據他的理想,建立起對教育、考試、用人三種制度合而為一的一貫制度。首先建孔廟,在承天府寧南坊卑仔埔(坐落在今台南文廟路二號)興建文廟及明倫堂,於一六六六年(永曆二十年、康熙五年)正月竣工,鄭經率文武百官舉行落成典禮,是日在泮宮有數千人觀禮。
設學校使最基礎的教育,由各社設學校敦聘教師,令子弟就學。 三月立太學。並建立考試制度。兩州(天興州、萬年州)三年一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 州試得名者送府,府試得名者送院,院試得名者送太學,成績優異者,由太學補六官掙用。
這個新制度其特點是政府人才的取得,是經由州、府、院的三次考試,及格者才得進太學研讀。在太學三年中,每月皆有月考,以免有學生擁書不讀之弊。三年後參加政府用人考試,及格者便分發為政府官員。這個方法根本剷除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弊病。政府可得人才,又士子的出路寬廣。
鄭氏父子禮遇文人,如沈光文、王忠孝、辜朝薦、李茂春、沈佺期、張士栯、張灝、張瀛、郭貞一、許吉、黃驤陛、黃事忠、諸葛倬等,將這些文人大都以進士出身,遷居到台灣,擔任文教工作,使台灣成為文人匯集之所。對文化之提昇頗有助益。如陳永華之次子陳夢球,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中進士。其他考中舉人有一六八七年的蘇峨、一六九○年的邑星燦、一六九三年的王璋等,皆在台灣學成,這也是東寧鄭氏時代啟迪教化之功。
東寧時期以一六六四年(永曆十八年)至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這段時間因鄭、清雙方隔著台灣海峽,並無戰爭。所以陳永華之教化工作推行極為順利,又重民族精神教育,對歷史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如岳飛、謝安等,建廟崇祀,又推廣關雲長忠義精神,而廣建關聖帝君廟,其效果影響台灣社會極深。當時台灣社會是男多忠義,女多貞烈。
後代人,對明鄭的教化工作有「節烈之教,留而不衰」的讚美。
鄭成功在一六六一年攻入台灣,五月先攻佔赤崁城(Provintia,今之赤崁樓),即改赤崁為東都明京為承天府,總名「東都」,並頒佈諭告:「東都明京,開國立家,可為萬世不拔基業」,設一府二縣。 十二月(陰曆)攻陷熱蘭遮城Zeelandia後承天府即遷入大員城改稱安平鎮 。 二縣,即天興縣(在今嘉義一帶)即荷人所設置的北路,其範圍北至雞籠,但實際治轄諸羅,設縣治于開化里(今佳里)。另一縣為萬年縣(鳳山一帶)為荷人所稱的南路,範圍達瑯喬(恒春),但實際管轄鳳山高雄,縣治設於二贊行(仁德)。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
以楊朝棟 為承天府尹,莊文烈為天興縣知縣事,以祝敬為萬年縣知縣事。當時荷人尚有熱蘭遮城尚在荷人手中,但史上記載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藩(即鄭成功)以台灣(熱蘭遮城)弧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圍困俟其自降。隨將各鎮分派汎地屯墾。」所以努力開發台灣,僅派一部份軍隊圍城,其他投入生產。
這糧食問題是久困鄭軍,當鄭軍攻台前舟船抵達澎湖時,即已缺糧。在澎湖時努力搜括,找到的各種雜糧也不過能使軍隊渡過一餐而已。到台灣後原本以為如何斌所言「糧米不竭」,但實際上台灣雖有餘糧輸出,但要應付大軍的長期供應是不足的。
一六六一年五月二日,二程官兵到達台灣,六月即令分配各地開墾。所栽培的植物,基本上是承荷蘭人的農產品,即是稻米及甘蔗為大宗。但較重視稻米。
西方人的紀載是:「…在十月繼續圍攻期間,日夜沒有停止放他們的大砲,在另一方面,很多的勞工,不絕地在耕種士地,一若他們已經變成為地主。並且在城未陷之先。漢人就已享受到其耕種的生產物,因為驕傲的海盜,在其來到台灣時,就已很有自信,在他所率領的五百隻舢板船中,已攜有很多的犁、種子和開墾所要的其他物品,並有從事耕種的勞工。」
為解決勞動力,鄭氏施行兵農合一。 所以下令將士的眷屬送台,又招納流亡。 將將士的眷屬送台有許多好處,一是增加生產力,再來眷屬在台將士不至離散,無形中也防止投清。
在田地的處理方式,是士地官有制,將接收荷蘭人的士地和所開拓好的土地分為三類。
一. 王田 從荷蘭人接手的王田改稱為「官田」
二. 私田 名為私田,但非民所有,乃是由鄭氏宗族、文武官員的招募佃農耕作的私有田地。此種田稅賦特輕。又稱文武官田。
三. 營盤田 由軍隊所開拓的。
鄭氏的屯墾,目的是在寓兵於農,而有廢兵,此時作了件令後代台灣人讚美的事,即由軍隊和民間開拓者並肩推刪,雙管齊下,拓成了縱貫台灣西部平野各處開拓據點。
從台南附近的曾文溪及二層行溪開始,建設大規模的公爺陂,王有潭、甘棠潭等水利灌溉系統。陂即埤,是水利建設,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不用築堤,疏鑿溪迫,引以灌田,稱之為圳。潭為聚水之處。明鄭時期所鑿之陂、潭,遺留至清初時仍有二十多處。
南路的開拓由打狗(今高雄)擴至左營一帶的下淡水溪下游鳳山及打狗一帶,如大湖陂、三鎮陂、中衝陂、北領旗陂、左營陂、赤山陂、烏樹陂、三爺陂、仁武陂。又有一支從車城登陸而延至瑯橋等地。
北路的開拓群分為
1. 從大坵田(蚊港、魍港)登陸,擴展至麻豆、昔苳、新營、諸羅(嘉義)、鹽水港等。
2. 從鹿港到達半線(彰化)、大肚等地。
3. 從大安登陸到大甲、苗栗一帶。
4. 從舊港至竹塹(新竹)
5. 從南嵌至盤坑、桃澗(桃園)、大科崁(大溪)。
6. 淡水河溯河而上至唭里岸、芝蘭堡(士林)、大直、雞籠、金包里等地。
對土地的開發,要求增產就是將耕地面積加大,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力。鄭經對此嚴令將將士的眷屬遷台,同時又招納流亡。 將士的眷屬遷台另有一好處即是使將士減少逃亡。 在滿清實施遷界時有很多百姓喪家廢業,這些依海為生的人民,遷界以後無家可歸,無業可營,故有很多餓死。尚末餓死者也不顧禁命,拚命向鄭經的東寧王朝投靠。
東寧王朝的努力只花了四年即到了一六六六年開墾已有成效。是年大豐收。陳永華向鄭經報告說:「開闢業已就緒,屯墾略有成法,當速建聖廟立學校」,次年一六六七年七月東寧遣商船,往各港口價購船料,運往台灣,以便興造洋船、烏船,用這些船隻裝載白糖、鹿皮等物,上通日本;製造銅砲、倭刀、盔甲,並鑄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以富國;從此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東寧王國、台灣王
一六六四年(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三月鄭經失去大陸後來台,又永曆帝業已被弒,乃謹守藩封,廢東都,以「東寧」稱全台灣,並以「東寧國王」自稱,但仍然使用「招討大將軍」的印信,「永曆」年號,在與凊廷大臣明珠的書信中,也自稱「建國東寧」。外國文書稱他為「台灣王」「 The king of Tyawan ( Taiwan ) 」,這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在西方史書上對鄭氏王朝述說較詳,因從鄭芝龍開始六十餘年間,在東亞國際舞台上,扮演極重的角色。
行政區除承天府外,鄭經升天興縣與萬年縣為天興州、萬年州。 又於澎湖安撫司外加南北路兩安撫司,這是東寧王國的一府、兩州、三司。以陳永華為總制,掌理國政,陳永華治國方法與目標為:十年成長,十年教養,十年成聚,三十年與中國相甲乙。在陳永華的的籌劃輔佐下,設吏、兵、戶、禮、刑、工計六部的行政機構。
一六七五年他更定官制後,下屬都對他妀稱「臣」而上奏,不再使用「卑職」。
對理蕃事務,土蕃部落設之為社,社置酋長,以社中頭目任之。計有四十六社。
在柴頭港(今台南市北區大甲里)建燒磚火窯。
以承天府為中心,建十字街,分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坊置簽首,理庶事。制鄙為三十四里。里有社,社置鄉長,十戶為牌,設牌首,十牌為甲,置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
種植甘蔗,製糖,建糖廍,自給之餘運銷日本、呂宋。
開闢新鹽場在永寧瀨口(今台南市南后喜樹南),改煎煮法為日曬法。
東寧的台灣學制與教化
明末之學風其弊端極重,如在錢賓四師曾論及在科舉方面,經義漸漸變成八股。以前有人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秦朝之焚書坑儒。學問成為空虛,是為明代士人與官僚的通病。又科舉推行久了,應試者只要在四書一經中,擬題一、二百道,竊取別人的文章,考試時只要將文章抄寫一遍,就可以錄取為官,所以在四書一經中有許多人根本不讀全文。 這樣的學風,已到無可就藥之地步。
陳永華有鑑於此,在台灣這塊尚未污染的地方,依據他的理想,建立起對教育、考試、用人三種制度合而為一的一貫制度。首先建孔廟,在承天府寧南坊卑仔埔(坐落在今台南文廟路二號)興建文廟及明倫堂,於一六六六年(永曆二十年、康熙五年)正月竣工,鄭經率文武百官舉行落成典禮,是日在泮宮有數千人觀禮。
設學校使最基礎的教育,由各社設學校敦聘教師,令子弟就學。 三月立太學。並建立考試制度。兩州(天興州、萬年州)三年一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 州試得名者送府,府試得名者送院,院試得名者送太學,成績優異者,由太學補六官掙用。
這個新制度其特點是政府人才的取得,是經由州、府、院的三次考試,及格者才得進太學研讀。在太學三年中,每月皆有月考,以免有學生擁書不讀之弊。三年後參加政府用人考試,及格者便分發為政府官員。這個方法根本剷除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弊病。政府可得人才,又士子的出路寬廣。
鄭氏父子禮遇文人,如沈光文、王忠孝、辜朝薦、李茂春、沈佺期、張士栯、張灝、張瀛、郭貞一、許吉、黃驤陛、黃事忠、諸葛倬等,將這些文人大都以進士出身,遷居到台灣,擔任文教工作,使台灣成為文人匯集之所。對文化之提昇頗有助益。如陳永華之次子陳夢球,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中進士。其他考中舉人有一六八七年的蘇峨、一六九○年的邑星燦、一六九三年的王璋等,皆在台灣學成,這也是東寧鄭氏時代啟迪教化之功。
東寧時期以一六六四年(永曆十八年)至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這段時間因鄭、清雙方隔著台灣海峽,並無戰爭。所以陳永華之教化工作推行極為順利,又重民族精神教育,對歷史抵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如岳飛、謝安等,建廟崇祀,又推廣關雲長忠義精神,而廣建關聖帝君廟,其效果影響台灣社會極深。當時台灣社會是男多忠義,女多貞烈。
後代人,對明鄭的教化工作有「節烈之教,留而不衰」的讚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