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11西班牙人侵占北臺灣
西班牙人殖民北台灣(1626~1642)
西班牙人在一五七○年佔了呂宋(菲律賓)後,就進一步想要佔領北方的台灣,一方面保護在呂宋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利益,因此西班牙國王在一五九六年訓令總督達斯馬里(Dasmarinas)設法佔領台灣。但此時日本與西班牙的關係互相交惡,不斷有謠言說日本人很可能會先佔台灣,再攻取西班牙人的呂宋。
在呂宋的馬尼拉與北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之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從北美洲墨西哥運來的白銀換回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其航路是從馬尼拉出發到呂宋島的北端,經巴士海峽沿台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駛往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台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早而更清楚,稱台灣是「Hermosa」。在一五九七年六月廿七日,Hernando de los Rios上書西班牙國王進言攻取台灣的重要性,附有彩色地圖一張,台灣繪於北緯22度至26度之間,略作長方形,從西南斜向東北,稱雞籠港為P°de Keilang,並加以描述:「……該島肥沃,處於中國和日本的要衝,但缺乏港灣,僅在向日本的地方,島嶼北端有一港。港形良好而堅固,稱「雞籠」。若佔據此處建城堡並派兵三百名防守,駐砲兵,則足以抵禦日本人的攻擊。港口頗狹隘,港內廣闊而水深……」
一五九八年總督達斯馬里下令Don Juan de Zamudio 率船二艘及二百名士兵進攻台灣,但遇上颱風無功而返。
圖 1 西班牙人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 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之後,盤據在呂宋的西班牙人大起恐慌,台灣是處在呂宋與日本之間,又台灣與中國更為接近,這樣重要的位置由荷蘭人來把守,對與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都造成了無法估計的損害。同時日本政府也洽在此時明令禁止西班牙神父在日傳教,並斷絕與西班牙人的往來。西班人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以挽回局面。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西班牙人以保護中國與呂宋間的商業為名,由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派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艘,載兵士三百名入侵臺灣。自呂宋沿台灣東海岸航行,五月十一日艦隊到達三貂角(Santiago),十二日進雞籠港(Santisima Trinidad)。侵略台灣北部十分順利,十六日西班牙人在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為防範荷蘭人入侵,西班牙人隨即開始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並建砲臺四座,一方面在台灣本島建立堡壘加強防禦,並築市街做為漢人居住地。
順利佔取台灣北部後,西班牙人計畫擴大佔領地,一來企圖進一步驅逐佔據南部大員的荷蘭人,二來台灣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控制從泉州至馬尼拉的航道,可從泉州獲得生絲。目前荷人將泉州生絲銷往日本及荷蘭,約有九萬斤,但西班牙人只有四千斤,僅佔荷人的5%。台灣尚出產硫磺。因此,同年七月,西班牙總督決定以武力將在佔據大員二年的荷蘭人驅逐出台灣,率領艦隊自馬尼拉出發,但艦隊遇著大風,無功而返。九月,西班牙人重組艦隊再度出征,到達臺灣南部,僅偵測了荷蘭大員港口,艦隊又被颶風吹回菲律賓呂宋島,西班牙人想驅逐荷蘭人的計畫至此完全失敗,也不再談攻佔大員。
一六二八年(崇禎元年),西班牙人又在滬尾築淡水城(San Domingo)。西班牙人對台灣北部這兩個重要港口,經營不遺餘力,一方面傳佈天主教,建教室,設學校,從事土番教化,其範圍擴及金包里,三貂角,並為溝通淡水與雞籠間的交通,而開闢由雞籠經基毛里(今基市的瑪陵坑)、大巴里(即金包里,今金山鄉),迂迴北方海岸而至淡水的通道。沿路番社俱收入其掌握,淡水及雞籠河二流域的下游地帶也均入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西班牙人積極發展中日貿易,並以硫磺、鹿皮為大宗輸出。西班牙人且南下進入竹塹(今新竹),甚至曾遠及二林社(今彰化二林),雖僅屬探險性質,對荷蘭人在臺灣的拓殖和對中日貿易,仍構成極大的威脅。
一六二九年二月十日,即西班牙人佔領淡水的次年,荷蘭台灣長官彼得‧奴易茲有感西班牙人的壓力,向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報告「台灣北部是扼住荷蘭人對中國和日本貿易路線的咽喉要道。」建議驅除北部的西班牙人,此項建議巴達維亞批准並在八、九月間,派遣一支艦隊北上攻擊在淡水的西班牙人。然而沒有成功。荷蘭人仍繼續不斷的派人偵查北部西班牙人的動靜。
蛤仔難(今宜蘭)計有四十餘社,土人剽悍,相傳該地產金、銀,富於米穀、鳥獸、魚貝之利。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西班牙船一艘漂至蛤仔難,船員五十八人悉被當地的泰雅族人殺害,西班牙藉此派兵前往征討,燒毀七個原住民部落,殺十二人,蛤仔難諸社不敵而降,自是東北海岸地區,也悉歸西人的勢力範圍。
一六三五年(崇禎八年)以後,呂宋南部變亂迭起,西人漸無暇顧及台灣,日本推行鎖國政策,西人與日貿易中斷,中國海上商務全為鄭芝龍壟斷,以致西班牙人認為再無佔據台灣的需要,漸減臺灣北部的駐軍,一六三八年(崇禎十一年),甚至從淡水撤兵,自毀其城。至一六四○年(崇禎十三年),唯有駐守雞籠一城及附近堡壘一座,兵力極為薄弱。
荷人探悉北部西班牙人對守備鬆懈,經數次偵測後,在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八月,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哈勞哲(Hendrick Harrousse)集結了十一艘軍艦和一千名以上的士兵率艦北進,對駐紮在基隆的西牙人發動總攻擊。當時西班牙城堡中僅有一百八十名的守軍。雖然西班牙人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荷蘭的招降文告,但五天後,西班牙人便開城投降,戰事結束。全台灣南北平原在荷人佔據下歸於一統。結束了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共十七年。
不適任的第七任長官麥爾(1643)
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因黃金參假之事,在一六四三年被召回巴達維亞,在途中生病逝世。所以長官之職由當時是大員的第二號首領麥爾(Maximilian Ie Maire)順理成章由代理長官接任為第七任長官。但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麥爾並不適合擔任長官的職務,只是暫代性質。俟到次年第八任長官履新後,麥爾又回復到原來的職務,一六四五年,麥爾被任命為艦隊司令,離台返回荷蘭。
在麥爾時期,因已驅逐西班牙人,新有的生產事業是佔有北部的硫磺礦,掌握了採礦權,於是允許中國人從事開採硫磺,課以硫磺稅。並在淡水築一座砲台以加強保護硫磺開採。
派兵遠征St. Poul和三貂角社,使之歸順荷人,在北部西班牙人教化下的原住民基督徒對荷蘭人的基督教並無排斥而接受洗禮。
大員胡椒生意興旺,銷路好,價昂貴,荷人獲得暴利。
一六四三年十月六日,貨船Het Vliegengde Hart滿載糖、瓷、絲等從大員開往澎湖,遇風暴,在澎湖通盤嶼附近停泊十日,轉靠虎井嶼,但撞及暗礁,發生海難,船上三十二人悉數罹難,船上貨物也全部損失。
一六四三年中國戰亂不已,漢人移民持續湧入台灣。
一六四三年四月,在大員市與普羅岷西亞市之間,東印度公司設立定期的渡輪航行,有六艘小船(舢舨)定期來回載客運貨。
麥爾雖然被認為不適合當台灣長官,但在他執政期間,他所下達的命令及台灣的貿易成績頗令巴達維亞滿意。
****************對照參考歷史
一六四三年 張獻忠陷武昌。李自成破潼關,孫傅庭戰死。
廚房助手出身的第八任長官加龍(1644-1646)
一六四三年六月,加龍(Francois Caron)從巴達維亞來到大員,並攜來一百三十五位士兵。可是來到大員,加龍尚末就任就染上重病,無法接任大員長官職務,長官一職仍由上任的麥爾擔任,一直到次年初病癒後才接任。
圖 2 淡水紅毛城平面圖
荷人於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驅逐西班牙人後,即駐兵淡水、雞籠,以為統治北臺灣的中樞,重新改建原來西班牙人建的淡水紅毛城,長寬約為15.25公尺,高12.8公尺的方形堡(左圖為淡水紅毛城平面圖) 。但附近番社多未歸順。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本有附近二十四社預約歸降,結果僅雞籠附近基馬武里(Kimauri)等四社及淡水附近的十社來降,而北臺灣其他地區及噶瑪蘭(Cabaran)一帶,都未歸服。
加龍到任後次年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進一步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措施。管制方法形態更加嚴厲。行政地區是原只以台南為中心,現擴大為南部、北部、東部、淡水的四大地區。在這四大行政地區的各社長老每年集會一次,向荷蘭長官報告各個部落的行政狀況。同時每次都得向東印度公司宣誓恭順。荷蘭長官乃以贈送烙有東印度公司記號的手杖,做為授權的憑據,以此手杖又稱權杖可向社民執行行政權和司法權。
台灣原住民在荷蘭近代武器強迫下而屈服,但也非全部台灣,只是居住在台灣南部平野的Hoanya、 Sirays、Luilang等部族。三月二十一日,荷人召開北部代表會議,四月十九日,召開南部代表會議,東部參加的只有十一社。代表會議在赤崁(普羅岷西亞市)舉行。會議中荷蘭人將代表權威的權杖(藤杖)交與各社長老,以利政令推行。但仍有尤壬馬太鞍社及特舍爾馬(Tesseroema)社反抗甚烈。
一六四四年,有四十四個原住民的村子承認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政府,共有六萬人, 到一六四九年,承認的村子增加到三百十五個。那幾年,荷蘭人的信中充滿樂觀的語氣。一六四五年二月,長官卡龍寫信去巴達維亞說,東印度公司已統治台灣的平原了。
十月,荷蘭人由上尉彼得‧彭恩(Pieter Boon)率領了二百多名荷蘭士兵與原住民組成的軍隊,征伐噶瑪蘭地區(今宜蘭)。彭恩的目的是徹底征服當地原住民,其次是尋找傳奇的哆囉滿,結果有三十四個原住民村落歸順荷蘭人,而Soche1sochcl與Kakitapan這兩個不願歸順荷蘭人的村落,被荷蘭軍隊焚毀一空,至此荷蘭人終於完全掌握了台灣基隆、淡水與宜蘭地區,然而,彭恩也沒有找到黃金河哆囉滿。
圖 3 熱蘭遮城一六四四年
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在阿猴(今屏東)等地,設立學校。
一六四四年起,創立了土產交易的中心場所、稱為「?社」、由此抽收一定的交易稅,稱「?社稅」。
一六四四年,赤崁地區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平方公里左右,一六五七年時已達到68平方公里。這個規模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轄地中最大的,當時巴達維亞城總部的耕地面積,也不過只有47平方公里而已。 (圖為一六四四年的熱蘭遮城)
一六四五年大員島上有流行疾病,大員和淡水有140餘人因此死亡,其中包括高級商務員斯頓,原計劃於四月六日在卑南社舉行東部村社集會,因該社有二百五十人染病死亡,而且同地區的另外三個村社因疾病亦幾乎滅絕人跡,多數村杜的長老均病死,未死者亦染有病,死亡率近百分之八十,遂未能舉行集會。
加龍的生平
一六一九年,以廚房助手乘東印度公司船抵達日本,任職於平戶的荷蘭商館,由於他的努力學習,日文程度很高,並與日本女子結婚生子。
一六二七年起,擔任翻譯,隨同第三任荷駐大員長官奴易茲所率領的使節團前往江戶。
一六三三年,被擢升為商務員,東印度公司駐日本領事庫克巴克爾(Nicolaes Coekebacker)往江戶拜見將軍解決奴易茲的日人濱田彌兵衛事件時,他任命為監管公司平戶商館事務。
一六三四年,加龍親自出使江戶。
一六三八年,被提升為商館總管。
一六三九年,出任公司駐日本商館館長。
一六四一年,結束了長達二十二年的日本生涯,返回巴達維亞城。加龍在日本期間與一日本女子生有五個孩子,他們均接受基督教教育,其中二個兒子丹尼(Daniel)和法朗西(Francois)曾在萊頓大學讀書,後來返回東方,分別在台灣和安汶傳教。
一六四三年,出征討伐在錫蘭的葡萄牙人成功。
一六四三年,被任為大員(台灣)島長官。
一六四四年,加龍與後來就任第十二任大員長官的揆一夫人妹妹結婚。
一六四六年 十二月二十日,加龍回到巴達維亞城。
一六四七年,被命為東印度副總督。
一六五○年,因走私貿易案被總督范.德.萊恩解除職務。
一六五一年,返回歐洲。
一六六五年,加龍背棄荷蘭東印度公司,加入在法國東印度公司,出任駐馬達加斯加貿易主管。
一六六七年,被派往住蘇拉特。在法國與荷人發生戰爭時,加龍隨法國艦隊前往錫蘭,在該處法國人對荷人開戰。此時加龍返回法國向路易十四提交報告,避免了與同胞直接開火衝突之局面。
一六七三年,加龍返回法國途中,於葡萄牙海岸遇難身亡。
西班牙人在一五七○年佔了呂宋(菲律賓)後,就進一步想要佔領北方的台灣,一方面保護在呂宋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可擴大利益,因此西班牙國王在一五九六年訓令總督達斯馬里(Dasmarinas)設法佔領台灣。但此時日本與西班牙的關係互相交惡,不斷有謠言說日本人很可能會先佔台灣,再攻取西班牙人的呂宋。
在呂宋的馬尼拉與北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之間每年有大帆船航行,進行貿易,從北美洲墨西哥運來的白銀換回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其航路是從馬尼拉出發到呂宋島的北端,經巴士海峽沿台灣東岸,乘黑潮暖流北上駛往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因而對台灣的東部及東北部的認識比荷蘭人早而更清楚,稱台灣是「Hermosa」。在一五九七年六月廿七日,Hernando de los Rios上書西班牙國王進言攻取台灣的重要性,附有彩色地圖一張,台灣繪於北緯22度至26度之間,略作長方形,從西南斜向東北,稱雞籠港為P°de Keilang,並加以描述:「……該島肥沃,處於中國和日本的要衝,但缺乏港灣,僅在向日本的地方,島嶼北端有一港。港形良好而堅固,稱「雞籠」。若佔據此處建城堡並派兵三百名防守,駐砲兵,則足以抵禦日本人的攻擊。港口頗狹隘,港內廣闊而水深……」
一五九八年總督達斯馬里下令Don Juan de Zamudio 率船二艘及二百名士兵進攻台灣,但遇上颱風無功而返。
圖 1 西班牙人在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 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之後,盤據在呂宋的西班牙人大起恐慌,台灣是處在呂宋與日本之間,又台灣與中國更為接近,這樣重要的位置由荷蘭人來把守,對與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都造成了無法估計的損害。同時日本政府也洽在此時明令禁止西班牙神父在日傳教,並斷絕與西班牙人的往來。西班人不得不立即採取行動,以挽回局面。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西班牙人以保護中國與呂宋間的商業為名,由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派提督卡黎尼奧(Antonio Carreno de Valdes)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艘,載兵士三百名入侵臺灣。自呂宋沿台灣東海岸航行,五月十一日艦隊到達三貂角(Santiago),十二日進雞籠港(Santisima Trinidad)。侵略台灣北部十分順利,十六日西班牙人在社寮島(今基隆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為防範荷蘭人入侵,西班牙人隨即開始築城,城名聖救主城(San Salvador),並建砲臺四座,一方面在台灣本島建立堡壘加強防禦,並築市街做為漢人居住地。
順利佔取台灣北部後,西班牙人計畫擴大佔領地,一來企圖進一步驅逐佔據南部大員的荷蘭人,二來台灣的位置十分重要,可控制從泉州至馬尼拉的航道,可從泉州獲得生絲。目前荷人將泉州生絲銷往日本及荷蘭,約有九萬斤,但西班牙人只有四千斤,僅佔荷人的5%。台灣尚出產硫磺。因此,同年七月,西班牙總督決定以武力將在佔據大員二年的荷蘭人驅逐出台灣,率領艦隊自馬尼拉出發,但艦隊遇著大風,無功而返。九月,西班牙人重組艦隊再度出征,到達臺灣南部,僅偵測了荷蘭大員港口,艦隊又被颶風吹回菲律賓呂宋島,西班牙人想驅逐荷蘭人的計畫至此完全失敗,也不再談攻佔大員。
一六二八年(崇禎元年),西班牙人又在滬尾築淡水城(San Domingo)。西班牙人對台灣北部這兩個重要港口,經營不遺餘力,一方面傳佈天主教,建教室,設學校,從事土番教化,其範圍擴及金包里,三貂角,並為溝通淡水與雞籠間的交通,而開闢由雞籠經基毛里(今基市的瑪陵坑)、大巴里(即金包里,今金山鄉),迂迴北方海岸而至淡水的通道。沿路番社俱收入其掌握,淡水及雞籠河二流域的下游地帶也均入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另一方面,西班牙人積極發展中日貿易,並以硫磺、鹿皮為大宗輸出。西班牙人且南下進入竹塹(今新竹),甚至曾遠及二林社(今彰化二林),雖僅屬探險性質,對荷蘭人在臺灣的拓殖和對中日貿易,仍構成極大的威脅。
一六二九年二月十日,即西班牙人佔領淡水的次年,荷蘭台灣長官彼得‧奴易茲有感西班牙人的壓力,向荷蘭巴達維亞總督報告「台灣北部是扼住荷蘭人對中國和日本貿易路線的咽喉要道。」建議驅除北部的西班牙人,此項建議巴達維亞批准並在八、九月間,派遣一支艦隊北上攻擊在淡水的西班牙人。然而沒有成功。荷蘭人仍繼續不斷的派人偵查北部西班牙人的動靜。
蛤仔難(今宜蘭)計有四十餘社,土人剽悍,相傳該地產金、銀,富於米穀、鳥獸、魚貝之利。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西班牙船一艘漂至蛤仔難,船員五十八人悉被當地的泰雅族人殺害,西班牙藉此派兵前往征討,燒毀七個原住民部落,殺十二人,蛤仔難諸社不敵而降,自是東北海岸地區,也悉歸西人的勢力範圍。
一六三五年(崇禎八年)以後,呂宋南部變亂迭起,西人漸無暇顧及台灣,日本推行鎖國政策,西人與日貿易中斷,中國海上商務全為鄭芝龍壟斷,以致西班牙人認為再無佔據台灣的需要,漸減臺灣北部的駐軍,一六三八年(崇禎十一年),甚至從淡水撤兵,自毀其城。至一六四○年(崇禎十三年),唯有駐守雞籠一城及附近堡壘一座,兵力極為薄弱。
荷人探悉北部西班牙人對守備鬆懈,經數次偵測後,在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八月,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遣哈勞哲(Hendrick Harrousse)集結了十一艘軍艦和一千名以上的士兵率艦北進,對駐紮在基隆的西牙人發動總攻擊。當時西班牙城堡中僅有一百八十名的守軍。雖然西班牙人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荷蘭的招降文告,但五天後,西班牙人便開城投降,戰事結束。全台灣南北平原在荷人佔據下歸於一統。結束了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共十七年。
不適任的第七任長官麥爾(1643)
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因黃金參假之事,在一六四三年被召回巴達維亞,在途中生病逝世。所以長官之職由當時是大員的第二號首領麥爾(Maximilian Ie Maire)順理成章由代理長官接任為第七任長官。但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麥爾並不適合擔任長官的職務,只是暫代性質。俟到次年第八任長官履新後,麥爾又回復到原來的職務,一六四五年,麥爾被任命為艦隊司令,離台返回荷蘭。
在麥爾時期,因已驅逐西班牙人,新有的生產事業是佔有北部的硫磺礦,掌握了採礦權,於是允許中國人從事開採硫磺,課以硫磺稅。並在淡水築一座砲台以加強保護硫磺開採。
派兵遠征St. Poul和三貂角社,使之歸順荷人,在北部西班牙人教化下的原住民基督徒對荷蘭人的基督教並無排斥而接受洗禮。
大員胡椒生意興旺,銷路好,價昂貴,荷人獲得暴利。
一六四三年十月六日,貨船Het Vliegengde Hart滿載糖、瓷、絲等從大員開往澎湖,遇風暴,在澎湖通盤嶼附近停泊十日,轉靠虎井嶼,但撞及暗礁,發生海難,船上三十二人悉數罹難,船上貨物也全部損失。
一六四三年中國戰亂不已,漢人移民持續湧入台灣。
一六四三年四月,在大員市與普羅岷西亞市之間,東印度公司設立定期的渡輪航行,有六艘小船(舢舨)定期來回載客運貨。
麥爾雖然被認為不適合當台灣長官,但在他執政期間,他所下達的命令及台灣的貿易成績頗令巴達維亞滿意。
****************對照參考歷史
一六四三年 張獻忠陷武昌。李自成破潼關,孫傅庭戰死。
廚房助手出身的第八任長官加龍(1644-1646)
一六四三年六月,加龍(Francois Caron)從巴達維亞來到大員,並攜來一百三十五位士兵。可是來到大員,加龍尚末就任就染上重病,無法接任大員長官職務,長官一職仍由上任的麥爾擔任,一直到次年初病癒後才接任。
圖 2 淡水紅毛城平面圖
荷人於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驅逐西班牙人後,即駐兵淡水、雞籠,以為統治北臺灣的中樞,重新改建原來西班牙人建的淡水紅毛城,長寬約為15.25公尺,高12.8公尺的方形堡(左圖為淡水紅毛城平面圖) 。但附近番社多未歸順。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本有附近二十四社預約歸降,結果僅雞籠附近基馬武里(Kimauri)等四社及淡水附近的十社來降,而北臺灣其他地區及噶瑪蘭(Cabaran)一帶,都未歸服。
加龍到任後次年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進一步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措施。管制方法形態更加嚴厲。行政地區是原只以台南為中心,現擴大為南部、北部、東部、淡水的四大地區。在這四大行政地區的各社長老每年集會一次,向荷蘭長官報告各個部落的行政狀況。同時每次都得向東印度公司宣誓恭順。荷蘭長官乃以贈送烙有東印度公司記號的手杖,做為授權的憑據,以此手杖又稱權杖可向社民執行行政權和司法權。
台灣原住民在荷蘭近代武器強迫下而屈服,但也非全部台灣,只是居住在台灣南部平野的Hoanya、 Sirays、Luilang等部族。三月二十一日,荷人召開北部代表會議,四月十九日,召開南部代表會議,東部參加的只有十一社。代表會議在赤崁(普羅岷西亞市)舉行。會議中荷蘭人將代表權威的權杖(藤杖)交與各社長老,以利政令推行。但仍有尤壬馬太鞍社及特舍爾馬(Tesseroema)社反抗甚烈。
一六四四年,有四十四個原住民的村子承認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政府,共有六萬人, 到一六四九年,承認的村子增加到三百十五個。那幾年,荷蘭人的信中充滿樂觀的語氣。一六四五年二月,長官卡龍寫信去巴達維亞說,東印度公司已統治台灣的平原了。
十月,荷蘭人由上尉彼得‧彭恩(Pieter Boon)率領了二百多名荷蘭士兵與原住民組成的軍隊,征伐噶瑪蘭地區(今宜蘭)。彭恩的目的是徹底征服當地原住民,其次是尋找傳奇的哆囉滿,結果有三十四個原住民村落歸順荷蘭人,而Soche1sochcl與Kakitapan這兩個不願歸順荷蘭人的村落,被荷蘭軍隊焚毀一空,至此荷蘭人終於完全掌握了台灣基隆、淡水與宜蘭地區,然而,彭恩也沒有找到黃金河哆囉滿。
圖 3 熱蘭遮城一六四四年
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在阿猴(今屏東)等地,設立學校。
一六四四年起,創立了土產交易的中心場所、稱為「?社」、由此抽收一定的交易稅,稱「?社稅」。
一六四四年,赤崁地區的耕地面積大約有25平方公里左右,一六五七年時已達到68平方公里。這個規模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轄地中最大的,當時巴達維亞城總部的耕地面積,也不過只有47平方公里而已。 (圖為一六四四年的熱蘭遮城)
一六四五年大員島上有流行疾病,大員和淡水有140餘人因此死亡,其中包括高級商務員斯頓,原計劃於四月六日在卑南社舉行東部村社集會,因該社有二百五十人染病死亡,而且同地區的另外三個村社因疾病亦幾乎滅絕人跡,多數村杜的長老均病死,未死者亦染有病,死亡率近百分之八十,遂未能舉行集會。
加龍的生平
一六一九年,以廚房助手乘東印度公司船抵達日本,任職於平戶的荷蘭商館,由於他的努力學習,日文程度很高,並與日本女子結婚生子。
一六二七年起,擔任翻譯,隨同第三任荷駐大員長官奴易茲所率領的使節團前往江戶。
一六三三年,被擢升為商務員,東印度公司駐日本領事庫克巴克爾(Nicolaes Coekebacker)往江戶拜見將軍解決奴易茲的日人濱田彌兵衛事件時,他任命為監管公司平戶商館事務。
一六三四年,加龍親自出使江戶。
一六三八年,被提升為商館總管。
一六三九年,出任公司駐日本商館館長。
一六四一年,結束了長達二十二年的日本生涯,返回巴達維亞城。加龍在日本期間與一日本女子生有五個孩子,他們均接受基督教教育,其中二個兒子丹尼(Daniel)和法朗西(Francois)曾在萊頓大學讀書,後來返回東方,分別在台灣和安汶傳教。
一六四三年,出征討伐在錫蘭的葡萄牙人成功。
一六四三年,被任為大員(台灣)島長官。
一六四四年,加龍與後來就任第十二任大員長官的揆一夫人妹妹結婚。
一六四六年 十二月二十日,加龍回到巴達維亞城。
一六四七年,被命為東印度副總督。
一六五○年,因走私貿易案被總督范.德.萊恩解除職務。
一六五一年,返回歐洲。
一六六五年,加龍背棄荷蘭東印度公司,加入在法國東印度公司,出任駐馬達加斯加貿易主管。
一六六七年,被派往住蘇拉特。在法國與荷人發生戰爭時,加龍隨法國艦隊前往錫蘭,在該處法國人對荷人開戰。此時加龍返回法國向路易十四提交報告,避免了與同胞直接開火衝突之局面。
一六七三年,加龍返回法國途中,於葡萄牙海岸遇難身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