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2三藩抗清與鄭經的反攻大陸

五商 
鄭成功以弱冠招集新附,在金、廈、以彈丸之地,能以一已之力,養兵十餘萬,甲胄干戈既堅且利,戰艦數以千計,發動抗清戰爭。其財務支持,如前述的對外貿易,有驚人的收益。而其組織是分海五商及陸五商。
以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及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分為山五商及海五商。各為一個獨立系統,不相隸屬。
陸五商以杭州為中心活動,因絲綢生產地在江南,以杭州為集散地,又磁器出產在江西,從杭州採購亦極便利。其他物品如紹興綾、絲、白綾、縐紗、藥材。
海五商以廈門為活動中心。以五常為稱。凡中國各貨,海外人皆仰資鄭氏,於是整個中國海外貿易之利,只有鄭氏獨得。
鄭成功的公庫有二個,一個稱裕國庫,主管是張恢,此庫可能是為山五商所設的,其支付的對象是軍餉、文武官員給俸。 另一是利民庫,此是收兩洋的船本和盈利,主管是林義。兩庫都直接屬戶官鄭泰所管轄。
利民庫的銀兩,對五商的供應及銷售商可以給予借貸的方便,利息為月息百分之一.三,利息不高。
在海上鄭氏王朝已經絕對控制了制海權,除了本身的東、西洋船隊之外,其他商船亦需獲得他的許可才得以通行。又從台灣開往廈門的船隻鄭氏徵收商船洋稅,由何斌在台灣先收,到廈門後憑何斌之收據核算,不再重徵。 若有何斌之証明亦可先行將貨物出售後再交納洋稅。 
歐洲人到東方貿易亦記錄:「國王(指鄭經)之巡邏船,遇見任何中國船時,若無通行証者,即予以扣留。」 當時在台海絕無滿清之船通行。
鄭氏營運,出超甚多,東洋航線在回程中,少帶回程貨,大都帶回銀子。船所盈餘的錢,有一部份寄存在日本長崎唐通事處。累積數量頗多。
五商在反清復明中亦扮演極為重要的情報角色,因其人員多,遍佈內地,凡滿清政府之督、撫、提、鎮衛門,不論事之大小,皆予報導,因此鄭氏得以事先準備,加上組織有錢,交通內地,收買人心,所以金、廈二島得以對抗三十餘年。
如金礪固山、達索不論在攻海澄、廈門,鄭氏皆事前知清軍部防。
叛將黃梧向滿清告密,鄭成功的五商,他以「鋤五商以絕接濟」中說:「成功山海兩路各設五大商,行財射利,黨羽多至五、六十人,泉州之曾定老、伍乞娘、龔孫觀、龔妹娘等為五商領袖;近且其子弟鑽營舉人、生員,陰通犯禁百貨,漏洩內地虛實,貽害最大…」
黃梧的舉發使五人被斬,但其他尚有多人,遭受控訴,就被地方官員判定罪証不實,而無處罰。 後人猜測是鄭泰以銀兩,上下打點,使案情不再擴大。
海禁、遷界鄭氏當然發生了相當的影響,但不久就有了應付之道。 歷代官員都可以用錢買通,雖在清初亦不例外。五商的存在,以四兩撥千斤之法,使遷界所付出慘痛的代價,無償。 是否滿人很蠢? 仰是藉此機會凌虐漢人?

三藩抗清 
吳三桂江南高郵人,引清軍入關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仍出關外鎮錦州。一六四八年(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四月,命三桂移鎮陝西漢中勦抗清漢人,三年後又奉命進征四川,一六五七年十二月命三桂從四川進兵取貴州、抵雲南省城,並奉命留鎮雲南。一六六二年十二月,吳三桂受命總管滇(雲南)、黔(貴州)事務。

靖南王耿仲明,遼東人,于一六三三年降清,為滿人伐明,陷山西之朔、應、代諸州縣。攻洪承疇於松山,圍祖大壽於錦州。一六四六年(順治三年)征湖廣,次年克長沙、湘潭。清世祖封耿仲明為靖南王。命與尚可喜同征廣東,因收留隱匿逃人,畏罪自縊,一六五一年(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四月清主始命其子耿繼茂襲靖南王爵。一六六○年七月命耿繼茂移駐福建。一六七一年(永曆二十五年、康熙十年)六月靖南王耿繼茂卒,其子耿精忠襲爵,仍鎮福建。
平南王尚可喜,遼東人,一六三四年(崇禎七年)納款於清,約降,次年三月尚可喜率眾降清,隨清主攻略山西之朔、應、代諸州縣。攻克明之皮島,斬沈世奎,西討李自成,克延安、鄖陽、荊、襄諸郡。為滿清建立功勳,于一六四九年(永曆三年、順治六年)五月,清封尚可喜為平南王。
一六六七年(永曆二十一年、康熙六年)清康熙親政,欲收回兵權,實行中央集權,故謀削藩鎮,這項政策引起諸藩不滿。
一六七三年(永曆二十七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向滿清政府正式挑起抗清旗幟。吳三桂原鎮雲南,總管滇黔兩省事務,自發兵反清,傳檄 所至,四方起應。雲南提督張國柱、巡撫曹申吉、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提督鄭懷麟、撫蠻將軍孫延齡、廣西提督馬雄、襄陽總督楊來嘉、河北總兵蔡祿(駐河南彰縣)、陝西提督王輔臣等,群起響應。 吳三桂並出兵湖南,沅州(芷江)、辰州、常德、灃州、岳州、長沙。在江西亦下袁州、吉安、上高、新昌、安福等三十餘城。攻略湖北松滋,穀城,並兵入廣東,克雷、廉兩州,下肇慶、三水、新會。 尚之信請降。 如此中國大半江山,雲南、貴州、湖南、四川、廣西、廣東、湖北、江西、陝西、河南等省均屬吳三桂。(請參閱下圖)

同年八月耿精忠謀反清,預定在遷藩啟行之日發動。所以派遣黃鏞(漳浦人)致書鄭經,相約共同出師。十月鄭經將水師開付至澎湖時,清廷突然停止遷靖南、平南二藩,這樣來孤立吳三桂。耿精忠見此事之後打消山抗清的舉動,又派黃鏞過海到澎湖制止鄭經。 次年即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明目反清,殺福州知府王之義、建寧同知喻三畏、閩縣知縣鞠維謙、侯官縣知縣劉嘉猷,並拘囚浙江巡撫范承謨,令軍民剪辮,自稱總統兵馬上將軍。一時八閩 將吏皆附耿精忠。廣東潮州劉進忠亦反清歸來。令中軍出仙霞關攻浙江之江山、衢州,出杉關攻江西之廣信、建昌,又兵出安徽之徽州、婺源、祁門。勢力橫跨福建、廣東、江西、浙江、安徽各省。
尚可喜原鎮廣東,遭吳三桂、鄭經兩面夾擊,又其子尚之信,生性兇殘,酗酒嗜殺,尚可喜惡之,並請更授次子尚之孝,於是尚之信據其父之藩府,向吳三桂請降。

鄭經的反攻大陸
(一六七四年至一六八○年)
鄭經致書與吳三桂,吳三桂派祝治國、劉定致書與鄭經,邀鄭經以水師支援抗清,當時耿精忠開始反清時,考慮到漳州、泉州之地可能不順服。所以再派使者黃鏞 三月至台灣面邀鄭經共同抗清。並以漳、泉二府及沿海船隻給予鄭經。耿精忠的約定是「貴藩將水,吾將陸,江浙垂手可得也。」。
耿精忠同時發檄文四佈起兵反清,興化總兵馬惟興、惠安守將提標前營守備郭維藩、知縣彭翼宸、泉州提督王進功等人在各地皆剪辮而反清。起事後不到一個月全閩皆入耿精忠之手。而在浙江的曾養性、平陽總兵蔡朝佐亦剪辮反。
耿精忠反清一開始是如此的順利,於是認為無需鄭經之助。 又黃鏞從台灣回來,對鄭經的軍力報告是:「海上船不滿百,兵不滿萬」,劉煜至廈門,見到紛亂衰弱之情形,向耿精忠報告說:「廈門宛若荒島,海上不但缺兵乏船,實乃聚集亡命,擾我邊疆…」。 因此耿氏十分鄙視鄭經的武力,甚至悔當初之邀。

同時耿精忠已攻陷全閩,並且進入浙江、江西,非常順利。因此耿精忠把鄭經看輕了,鄭經派禮官柯平至福州報聘,耿精忠以漫詞相應說:「歸道爾主,各地自守,毋作妄想。」 並下令禁絕與鄭經往來,同時仍沿用清國的海禁「寸板不得入海」,也不願將沿海的船隻撥交給鄭經,更是拒絕鄭經在泉州、漳州召募士兵,使得鄭經大怒。
原本屬鄭家數十年所經營之地,多人係屬鄭氏舊部。因此鄭經下令馮錫範、劉國軒、何祐、林陞、施陞等,進攻耿精忠所佔據的同安,同安降鄭。又耿精忠召泉州守將王進功至福州,即軟禁王進功,王進功之子王錫藩,迎鄭經率兵入泉。海澄總兵趙得勝,見鄭經勢力又起,也向鄭經投降。漳州屬鄭之叛將黃梧,但黃梧已死,其子黃芳度接任,為清將,駐守在漳州。先投入耿精忠的陣營,見鄭經的掘起佔同安,取海澄,入泉州勢不可擋,即殺耿精忠新派來鎮守漳州的劉豹,佔據漳州,再向鄭經約降。又因其父黃梧曾叛鄭成功投清,以致顧慮頗多,因而詐降,向鄭經身旁的親信馮錫範加以賄賂,錫範收納珠幣,向鄭經說辭,所以黃芳度投降明鄭,沒有受到責難反而封為「德化公」加前提督,仍鎮守漳州。
潮州總兵劉進忠,曾向耿精忠納款,在受到清方尚之信的威脅下,得不到耿精忠的支援,於是就近向鄭經請援,而歸於明鄭。沒花幾個月的時間泉、漳、潮諸州相繼納入鄭經的掌握,閩中震動。 
耿精忠不甘泉、漳之失,於九月派遣都尉王進率三萬兵攻泉州,失利。此時鄭、耿雙方失去了抗清的本意,自家人先幹起來。鄭、耿交惡自此開始。
吳三桂對鄭、耿交惡即諫:「唇齒之邦,輔車之勢,分兵速進,則兩相資也;持疑拒守,則兩相斃也。釋仇人而凌與國,忽遠慮而爭目前,利害相懸,奚啻什百?且大仇未滅,何以為家?以天下之大,犁廷漠北之勢,普帶率土,皆我輩所並建;而寧於擒虎之初,矰檄未施,遂於門庭先分畛域,示仇人以隙耶?」 力促兩家和好,共同抗清。耿精忠見鄭經已據漳、泉、潮三府,兵馬強盛,于一六七五年(永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正月派張文韜到泉州議和,送船五隻與鄭修好,鄭經亦派禮官鄭斌及之,雙方約以楓亭為界,「有事相援,毋得侵犯」。也因此兩家也相安。
一六七五年鄭經在泉州毀洪承疇祠,改祀黃道周,並將洪承疇及楊明朗之眷屬百餘人移居台灣最難生存的雞籠。六月鄭經率諸將圍漳州,十月漳州守將吳淑開門迎鄭軍。
鄭經反攻大陸時令守在台灣的陳永華調土蕃及佃丁六分之四,前來廈門聽用。又其兵餉全部來自台灣,後得泉、漳,也向當地徵餉,清查屯田等租稅、爐稅、渡稅、酒稅、豬牙等項。又令各縣照台灣事例,人有丁銀,百姓十六以上,六十以下,每人每月納銀五分,名曰「毛丁」,船計丈尺納稅名曰「樑頭」;又設各府鹽引,分管鹽場」又設六官,以洪磊為吏官、楊英戶官、鄭斌禮官、柯平刑官、楊賢工官,不設兵官,陳繩武 為贊畫兵部。
一六七六年(永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正月鄭經遣許耀、洪羽等率水師攻廣東,吳三桂從陸路亦攻廣東,克肇慶、韶州。此時滿清平南王尚可喜病中,其子尚之信乞降於吳三桂。至此三藩抗清才成形,而鄭經之地盤在閩南、粵東一帶,北到楓亭,南到廣東省惠州,陸路上已無發展空間,但尚有海上,可出師至南京、天津等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