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4滿清前後十六次的和議、招撫
陳永華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浯州人,為舉人陳鼎之子。陳鼎受命為同安縣教諭(教育局長)清兵來時自縊,陳永華時年十五,假扮為和尚,將父屍運出安葬。
當鄭成功開府於思明(廈門)時,由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薦得與鄭成功談時事,陳永華發表獨特的見解,分析未來的走向,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為「永華乃今之臥龍也。」 授與「諮議參軍」之職,並為長子鄭經之師,時年二十三。鄭成功在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東征台灣時陳永華與洪旭、黃廷、馮錫範等隨護鄭經監守金、廈。
在鄭經反攻大陸時,陳永華居守台灣,國事全由永華主政,初鄭氏為法嚴峻,多有細故誅殺,永華以寬持之,少有斬戮。民眾皆悅服、感化,治安極好。又擔負起台灣對西征之軍需,輸糧運餉,補兵送械,往日本鑄「永曆錢」及購銅、腰刀,也曾調集台灣土番及佃丁六分之四前往廈門聽用。一切供應七載,使之無缺的後勤任務,支援前線作戰,使之進可攻退可守。
陳永華有感于滿人入侵,漢民族遭受催殘,上位者追求個人利益,極易為人收買成為漢奸,讀書人追求功名,因而失去了抗爭的意識。而下層社會有極強烈的愛鄉愛里的民族意識,卻無組織,在反清的戰爭中,只要一呼就有成群的下層人士站出來拋頭顱灑熱血,共襄盛舉,此為民氣。如何運用民氣來反清復明變成陳永華日夜思考的課題。最後陳永華譜出了地下組織的洪門天地會。這個秘密團體創立在台灣,四出傳播反清復明的思想,以有組織,有紀律,植下反清的種子。
這個種子在台灣開花結果的情形是,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同治初年一八六二年的戴潮春等抗清起義,皆與洪門天地會(請參閱p77)有直接的關係。在中國也發生了三合會、三點會、哥老會即為天地會的支流。最明顯之例即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加入洪門推翻滿清成功,是以洪門天地會眾兄弟的力量推動革命的。
陳永華在一六七九年當鄭經反攻大陸時,以自已身負留守台灣重責,法嚴約束,夜不閉戶,百姓樂業。但是看到鄭成功其他兒子,也就是鄭經諸弟,仗勢強奪民田。陳永華就擬立鄭經的長子鄭克臧為監國,向鄭經呈報說:「元子(克臧)年登十六,聰明練達,,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 這在永曆帝被弒之後,鄭氏軍民已視鄭經如同天子,鄭經也以獨立王國自居,因此批准,鑄印「監國世孫之章」,所以在四月六日禮官鄭斌齋諭抵台灣,同陳永華立世子克臧為監國。克臧剛方果斷,居守裁決國事,經常咨詢陳永華,賞罰分明公正,諸叔畏之不敢亂來,百姓喜有天日。
十六次的和議、招撫
鄭氏、滿清均利用心理戰術,向敵對陣營誘降,發表多種「獎勵叛變的條例」。清方最成功的例子是招撫鄭芝龍,當時業已看出鄭芝龍之出身微賤,個性跋扈,為隆武帝身旁的文臣所不齒,造成文武失和,是最佳招降的對象。
鄭成功的招亡納降,是「以重賞厚爵」處之,十年間有清將五十餘員,清官吏二十餘員,舊將三十餘員來降。賞、擢都很重。
第一次清方向鄭成功招撫的試探,是在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鄭成功是年攻佔海澄、長泰,圍漳州達半年之久。清方派遣鄭芝龍家人周繼武,持家書至廈門,為成功所拒。
第二次在次年五月,清廷派遣章京碩色為使,由鄭芝龍家人黃徵明、周繼武至廈門,以海澄公之爵位及漳州一府之地,誘降。鄭成功不為所惑拒之。
第三次在一六五三年(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十一月,清廷以海澄公印及泉、漳、惠、潮等四府准其安插兵將之地的敕諭,與鄭成功談判。不成。
第四次在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六月,清再派內院學士葉成格、滿人阿山為使,並挾鄭芝龍之次子鄭世忠同往勸說。
第五次在一六五五年(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九月至十月間,滿清派大軍欲攻廈門,迫鄭成功接受其招撫,但鄭氏以積極備戰來對付。
第六次在一六五六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十一月清廷以殺三族來威脅鄭芝龍,於是鄭芝龍再派家人到成功處,跪地接受和議。不成。次年四月順治下旨,鄭芝龍及其子弟,全部流徙寧古塔地方,家產籍沒收。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六月密奏,鄭芝龍一日不殺,成功之心,一日不死,不宜將鄭芝龍流徙寧古塔,以免走脫,為患未來。八月兵部議覆:「寧古塔地近江海,賊船往來叵測。芝龍就禁,恐有疏虞。應加鐵鍊三條,手足扭鐐,嚴飭章京兵丁,謹加看守」。
在此期間鄭清雙方的和議,若斷若續,相互往來文書,計有二十餘件之多。清方以挾降、待降、誘降、迫降之方式,而鄭成功的對策是,有撫必談,談而不就,不即不離。鄭成功死後,由滿清向東寧王朝主動提出和議計有十次之多。
第一次,一六六二年七月至十二月,由靖南王耿繼茂向鄭經提出,鄭經以十五顆印來敷衍。
第二次,一六六三年十月因鄭泰家族降清,靖南王耿繼茂、李率泰差官到銅山,宣招撫之意。鄭經提出需依朝鮮例,不削髮。和議破裂。
第三次,一六六七年(永曆二十一年、清康熙六年)五月滿清派遣總兵孔元章,到台灣見鄭經,求兩方罷兵、和議,以便解除將實施中的海禁,恢復通商。但以臣奉貢為和議之條件,鄭經的回應是「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且先王在日,亦只差薙髮二字,依朝鮮則可,先王之志不可墜。」 因此和議不成。
第四次,一六六九年(永曆二十三年、清康熙八年)六月至九月,清廷任命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南下到福州與靖南王耿繼茂、總督祖澤沛、泉州府知府慕天顏、都督簽事李佺,持詔書許以「蕃封、世守台灣」的條件,至台灣招撫。鄭經仍然堅持「不削髮」而無成。
第五次,一六七五年(永曆二十九年、清康熙十四年)十月清平南王尚可喜,因鄭經業已反攻大陸,得泉、漳、潮三府,威脅到尚可喜,又見到鄭、耿相互交火。故尚可喜提出和議,要求鄭經出兵攻業已反清的耿繼茂,若事成,尚可喜將力保奏將福建省封予鄭經。但是不久鄭耿修好,以楓亭為界。
第六次,一六七七年(永曆三十一年、清康熙十六年)四月鄭經失去漳、泉二府時,但尚有潮州、惠州及沿海諸島,而清軍卻無船可攻,故康親王傑書遣朱麟、臧慶祚等至廈門招撫。鄭經拒之。
第七次,同年七月至九月間,因蔡寅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在同安、長泰、南靖等地起義抗清,清軍無力攻明鄭,故康親王傑書以息兵養民為辭,請照朝鮮事例,可以不用薙髮,不投降,只要稱臣納貢,再次欲和議。但鄭經要求沿海諸島為其所有,並以泉、漳、潮、惠下府資給糧餉,因而不成。
第八次,一六七八年(永曆三十二年、清康熙十七年)十月,清總督姚啟聖、滿將賴塔見鄭經僅保有沿海諸島,但防禦堅強,欲以和談瓦解之,派遣漳州進士中書張雄往廈門。和議不成,清廷再度加強一六六四年的遷界令,人民飽受其苦。
第九次,在一六七九(永曆三十三年、清康熙十八年)年五月派蘇珵往廈門修和,鄭方派賓客司傅為霖為使,至福州會談。鄭方條件是 一照朝鮮事例,二以海澄為廈門門戶,決不可放棄。和議不成,因在漳州的姚啟聖不能接受將海澄為公所。此後姚啟聖成為主戰派,並力薦施琅攻台。
第十次,一六八二年(永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鄭經業已死亡,而東寧王朝內部發生政變,又清方姚啟聖對施琅的專權極為不滿,因而由招撫取代戰爭。同時清水師提督萬正色,亦認為撫為佳。所以這次的條件是允許台灣不削髮,只稱臣,照朝鮮例。派原劉國軒部屬的黃朝用東渡台灣招撫。而東寧王朝此時軍政大權掌握在馮錫範、劉國軒之手,鄭氏子孫已失決策權,又滿清方面施琅掌權,不與姚啟聖配合,就逕行攻台。
縱觀此和議、招撫,在滿清因缺乏水師,又陸戰失利下,採取政治分化工作,以招撫的方式,來瓦解鄭氏王朝。以大帝國的招撫,而明鄭一律稱之為和議,簡單的理由是,不承認滿人對大陸有合法的主權。 又初期的和議中是以挾持鄭芝龍及其家族為人質,向鄭成功施展親情,高爵誘其入殼。但鄭成功熟讀深知歷史,不為所惑。又以朝鮮事例、薙髮、不投降來為難,最後並索三省之地使談判破裂。
在鄭經時期,他用時間、機智來週旋。先提出照朝鮮例、不薙髮的舊條件以難。後清方接受時,再以金、廈兩島及海澄不能退讓的要求,來擺脫表面和議,而實質上是投降的陰謀。鄭經在和議的過程中,表現出識大局,果斷英明,軍雖敗但政治立場不變的可佩情操。
滿清在誘降時期,對自己的軍事行動,有形無形中是一大拘束,而對鄭氏來說,確是擴軍徵餉,養精蓄銳之時。又滿人錯估鄭氏的決心和企圖,以優勢的兵力,夢想以伐交、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陳兵勢以待敵之變,可勝而不立取,結果反成敗局或延長戰局。有如歷史上的淝水之役、赤壁之戰,符堅、曹操兩者以優勢兵力,陳兵以待敵變,結果是失敗收場。由此觀之鄭氏王朝父子相承,在和議上的運用,以弱敵強,是可圈可點的。
修來館-誘降
黃性震最初在鄭經手下任候補僉事道,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投清,見福建總督姚啟聖,闡述他的「攻心」平台十策。 他建議以各種官爵,金錢,來誘使鄭經的部屬,收買其心腹。尤其是鄭經沉溺酒色,加上兒子年幼,雖有海上天險也不難平定。 姚啟聖被此說服,認為這是破鄭的利器。
於一六七九年姚啟聖依據黃性震的思想,在福建漳州衛改為「修來館」,對降伏者,文武官保證其官職,士兵則保證或加入清軍或復員任其自由選擇,平民如留辮給銀五十兩、不留辮也給銀二十兩,凡來降者均給予官服、車騎或白銀,即使逃回鄭管區也不加追究。 有人先以長頭髮投誠領賞,嫖賭已完,逃出,再以短頭髮又來投誠領賞,又有人以短髮投誠來騙賞,讓給賞人所識破。而姚啟聖對騙賞之人仍給賞。又自鄭氏來降者給予華宅,炫於漳泉之郊,供帳恣意其所求,漳泉之人,爭相喧述。
更進一步滿清在「修來館」中將已投降者的名單公佈,最具有威力的是將仍在鄭氏王朝服務的文武官員姓名與職位也加以公佈在投降名單中。 此招使得鄭氏王朝內部陷入疑神疑鬼的狀況,受點名者無法自清。結果,只半年時間,投誠官員就達一千二百三十七人,士兵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九人。
因此姚啟聖揚言海陸兩路攻廈門時,廈門人心惶惶,皆做逃亡的應變,不時有叛變之傳聞,軍心動搖,未戰而潰,廈門就此失守。鄭經只得毀演武亭,撤兵回台灣東寧。 從設立修來館至鄭經回台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可見這種戰術的威力。
一六八○年(永曆三十四年、清康熙十九年)年初鄭經反攻大陸失敗後,清貝子賴塔用書信來招撫鄭經,其信件上說: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 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僣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
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朝鮮,為徐氏之日本,於世無患,於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求永息塗炭。惟足下圖之!」
這個提案是滿清政府最大的讓步,因滿清政府十分暸解,清兵短於海戰,以前諸戰役陸戰清兵多勝,如南京之役;海戰多敗,如金廈攻防之役。所以不必剃髮,不必著旗服,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以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版圖,是如箕子的朝鮮,如徐氏的日本,於中國無爭,而沿海生靈求永息塗炭。 而鄭經要留下海澄為互市公所,就是這點不為閩浙總督姚啟聖同意,而和議未成。
陳永華字復甫,福建浯州人,為舉人陳鼎之子。陳鼎受命為同安縣教諭(教育局長)清兵來時自縊,陳永華時年十五,假扮為和尚,將父屍運出安葬。
當鄭成功開府於思明(廈門)時,由兵部侍郎王忠孝的推薦得與鄭成功談時事,陳永華發表獨特的見解,分析未來的走向,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為「永華乃今之臥龍也。」 授與「諮議參軍」之職,並為長子鄭經之師,時年二十三。鄭成功在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東征台灣時陳永華與洪旭、黃廷、馮錫範等隨護鄭經監守金、廈。
在鄭經反攻大陸時,陳永華居守台灣,國事全由永華主政,初鄭氏為法嚴峻,多有細故誅殺,永華以寬持之,少有斬戮。民眾皆悅服、感化,治安極好。又擔負起台灣對西征之軍需,輸糧運餉,補兵送械,往日本鑄「永曆錢」及購銅、腰刀,也曾調集台灣土番及佃丁六分之四前往廈門聽用。一切供應七載,使之無缺的後勤任務,支援前線作戰,使之進可攻退可守。
陳永華有感于滿人入侵,漢民族遭受催殘,上位者追求個人利益,極易為人收買成為漢奸,讀書人追求功名,因而失去了抗爭的意識。而下層社會有極強烈的愛鄉愛里的民族意識,卻無組織,在反清的戰爭中,只要一呼就有成群的下層人士站出來拋頭顱灑熱血,共襄盛舉,此為民氣。如何運用民氣來反清復明變成陳永華日夜思考的課題。最後陳永華譜出了地下組織的洪門天地會。這個秘密團體創立在台灣,四出傳播反清復明的思想,以有組織,有紀律,植下反清的種子。
這個種子在台灣開花結果的情形是,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同治初年一八六二年的戴潮春等抗清起義,皆與洪門天地會(請參閱p77)有直接的關係。在中國也發生了三合會、三點會、哥老會即為天地會的支流。最明顯之例即一九一二年孫中山加入洪門推翻滿清成功,是以洪門天地會眾兄弟的力量推動革命的。
陳永華在一六七九年當鄭經反攻大陸時,以自已身負留守台灣重責,法嚴約束,夜不閉戶,百姓樂業。但是看到鄭成功其他兒子,也就是鄭經諸弟,仗勢強奪民田。陳永華就擬立鄭經的長子鄭克臧為監國,向鄭經呈報說:「元子(克臧)年登十六,聰明練達,,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 這在永曆帝被弒之後,鄭氏軍民已視鄭經如同天子,鄭經也以獨立王國自居,因此批准,鑄印「監國世孫之章」,所以在四月六日禮官鄭斌齋諭抵台灣,同陳永華立世子克臧為監國。克臧剛方果斷,居守裁決國事,經常咨詢陳永華,賞罰分明公正,諸叔畏之不敢亂來,百姓喜有天日。
十六次的和議、招撫
鄭氏、滿清均利用心理戰術,向敵對陣營誘降,發表多種「獎勵叛變的條例」。清方最成功的例子是招撫鄭芝龍,當時業已看出鄭芝龍之出身微賤,個性跋扈,為隆武帝身旁的文臣所不齒,造成文武失和,是最佳招降的對象。
鄭成功的招亡納降,是「以重賞厚爵」處之,十年間有清將五十餘員,清官吏二十餘員,舊將三十餘員來降。賞、擢都很重。
第一次清方向鄭成功招撫的試探,是在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鄭成功是年攻佔海澄、長泰,圍漳州達半年之久。清方派遣鄭芝龍家人周繼武,持家書至廈門,為成功所拒。
第二次在次年五月,清廷派遣章京碩色為使,由鄭芝龍家人黃徵明、周繼武至廈門,以海澄公之爵位及漳州一府之地,誘降。鄭成功不為所惑拒之。
第三次在一六五三年(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十一月,清廷以海澄公印及泉、漳、惠、潮等四府准其安插兵將之地的敕諭,與鄭成功談判。不成。
第四次在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六月,清再派內院學士葉成格、滿人阿山為使,並挾鄭芝龍之次子鄭世忠同往勸說。
第五次在一六五五年(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九月至十月間,滿清派大軍欲攻廈門,迫鄭成功接受其招撫,但鄭氏以積極備戰來對付。
第六次在一六五六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十一月清廷以殺三族來威脅鄭芝龍,於是鄭芝龍再派家人到成功處,跪地接受和議。不成。次年四月順治下旨,鄭芝龍及其子弟,全部流徙寧古塔地方,家產籍沒收。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六月密奏,鄭芝龍一日不殺,成功之心,一日不死,不宜將鄭芝龍流徙寧古塔,以免走脫,為患未來。八月兵部議覆:「寧古塔地近江海,賊船往來叵測。芝龍就禁,恐有疏虞。應加鐵鍊三條,手足扭鐐,嚴飭章京兵丁,謹加看守」。
在此期間鄭清雙方的和議,若斷若續,相互往來文書,計有二十餘件之多。清方以挾降、待降、誘降、迫降之方式,而鄭成功的對策是,有撫必談,談而不就,不即不離。鄭成功死後,由滿清向東寧王朝主動提出和議計有十次之多。
第一次,一六六二年七月至十二月,由靖南王耿繼茂向鄭經提出,鄭經以十五顆印來敷衍。
第二次,一六六三年十月因鄭泰家族降清,靖南王耿繼茂、李率泰差官到銅山,宣招撫之意。鄭經提出需依朝鮮例,不削髮。和議破裂。
第三次,一六六七年(永曆二十一年、清康熙六年)五月滿清派遣總兵孔元章,到台灣見鄭經,求兩方罷兵、和議,以便解除將實施中的海禁,恢復通商。但以臣奉貢為和議之條件,鄭經的回應是「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且先王在日,亦只差薙髮二字,依朝鮮則可,先王之志不可墜。」 因此和議不成。
第四次,一六六九年(永曆二十三年、清康熙八年)六月至九月,清廷任命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南下到福州與靖南王耿繼茂、總督祖澤沛、泉州府知府慕天顏、都督簽事李佺,持詔書許以「蕃封、世守台灣」的條件,至台灣招撫。鄭經仍然堅持「不削髮」而無成。
第五次,一六七五年(永曆二十九年、清康熙十四年)十月清平南王尚可喜,因鄭經業已反攻大陸,得泉、漳、潮三府,威脅到尚可喜,又見到鄭、耿相互交火。故尚可喜提出和議,要求鄭經出兵攻業已反清的耿繼茂,若事成,尚可喜將力保奏將福建省封予鄭經。但是不久鄭耿修好,以楓亭為界。
第六次,一六七七年(永曆三十一年、清康熙十六年)四月鄭經失去漳、泉二府時,但尚有潮州、惠州及沿海諸島,而清軍卻無船可攻,故康親王傑書遣朱麟、臧慶祚等至廈門招撫。鄭經拒之。
第七次,同年七月至九月間,因蔡寅以朱三太子為號召,在同安、長泰、南靖等地起義抗清,清軍無力攻明鄭,故康親王傑書以息兵養民為辭,請照朝鮮事例,可以不用薙髮,不投降,只要稱臣納貢,再次欲和議。但鄭經要求沿海諸島為其所有,並以泉、漳、潮、惠下府資給糧餉,因而不成。
第八次,一六七八年(永曆三十二年、清康熙十七年)十月,清總督姚啟聖、滿將賴塔見鄭經僅保有沿海諸島,但防禦堅強,欲以和談瓦解之,派遣漳州進士中書張雄往廈門。和議不成,清廷再度加強一六六四年的遷界令,人民飽受其苦。
第九次,在一六七九(永曆三十三年、清康熙十八年)年五月派蘇珵往廈門修和,鄭方派賓客司傅為霖為使,至福州會談。鄭方條件是 一照朝鮮事例,二以海澄為廈門門戶,決不可放棄。和議不成,因在漳州的姚啟聖不能接受將海澄為公所。此後姚啟聖成為主戰派,並力薦施琅攻台。
第十次,一六八二年(永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鄭經業已死亡,而東寧王朝內部發生政變,又清方姚啟聖對施琅的專權極為不滿,因而由招撫取代戰爭。同時清水師提督萬正色,亦認為撫為佳。所以這次的條件是允許台灣不削髮,只稱臣,照朝鮮例。派原劉國軒部屬的黃朝用東渡台灣招撫。而東寧王朝此時軍政大權掌握在馮錫範、劉國軒之手,鄭氏子孫已失決策權,又滿清方面施琅掌權,不與姚啟聖配合,就逕行攻台。
縱觀此和議、招撫,在滿清因缺乏水師,又陸戰失利下,採取政治分化工作,以招撫的方式,來瓦解鄭氏王朝。以大帝國的招撫,而明鄭一律稱之為和議,簡單的理由是,不承認滿人對大陸有合法的主權。 又初期的和議中是以挾持鄭芝龍及其家族為人質,向鄭成功施展親情,高爵誘其入殼。但鄭成功熟讀深知歷史,不為所惑。又以朝鮮事例、薙髮、不投降來為難,最後並索三省之地使談判破裂。
在鄭經時期,他用時間、機智來週旋。先提出照朝鮮例、不薙髮的舊條件以難。後清方接受時,再以金、廈兩島及海澄不能退讓的要求,來擺脫表面和議,而實質上是投降的陰謀。鄭經在和議的過程中,表現出識大局,果斷英明,軍雖敗但政治立場不變的可佩情操。
滿清在誘降時期,對自己的軍事行動,有形無形中是一大拘束,而對鄭氏來說,確是擴軍徵餉,養精蓄銳之時。又滿人錯估鄭氏的決心和企圖,以優勢的兵力,夢想以伐交、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陳兵勢以待敵之變,可勝而不立取,結果反成敗局或延長戰局。有如歷史上的淝水之役、赤壁之戰,符堅、曹操兩者以優勢兵力,陳兵以待敵變,結果是失敗收場。由此觀之鄭氏王朝父子相承,在和議上的運用,以弱敵強,是可圈可點的。
修來館-誘降
黃性震最初在鄭經手下任候補僉事道,一六七八年(康熙十七年),投清,見福建總督姚啟聖,闡述他的「攻心」平台十策。 他建議以各種官爵,金錢,來誘使鄭經的部屬,收買其心腹。尤其是鄭經沉溺酒色,加上兒子年幼,雖有海上天險也不難平定。 姚啟聖被此說服,認為這是破鄭的利器。
於一六七九年姚啟聖依據黃性震的思想,在福建漳州衛改為「修來館」,對降伏者,文武官保證其官職,士兵則保證或加入清軍或復員任其自由選擇,平民如留辮給銀五十兩、不留辮也給銀二十兩,凡來降者均給予官服、車騎或白銀,即使逃回鄭管區也不加追究。 有人先以長頭髮投誠領賞,嫖賭已完,逃出,再以短頭髮又來投誠領賞,又有人以短髮投誠來騙賞,讓給賞人所識破。而姚啟聖對騙賞之人仍給賞。又自鄭氏來降者給予華宅,炫於漳泉之郊,供帳恣意其所求,漳泉之人,爭相喧述。
更進一步滿清在「修來館」中將已投降者的名單公佈,最具有威力的是將仍在鄭氏王朝服務的文武官員姓名與職位也加以公佈在投降名單中。 此招使得鄭氏王朝內部陷入疑神疑鬼的狀況,受點名者無法自清。結果,只半年時間,投誠官員就達一千二百三十七人,士兵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九人。
因此姚啟聖揚言海陸兩路攻廈門時,廈門人心惶惶,皆做逃亡的應變,不時有叛變之傳聞,軍心動搖,未戰而潰,廈門就此失守。鄭經只得毀演武亭,撤兵回台灣東寧。 從設立修來館至鄭經回台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可見這種戰術的威力。
一六八○年(永曆三十四年、清康熙十九年)年初鄭經反攻大陸失敗後,清貝子賴塔用書信來招撫鄭經,其信件上說:
「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令,而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 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榛,且睠懷勝國,未嘗如吳三桂之僣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彈丸地,不聽田橫壯士逍遙其間乎!
今三藩殄滅,中外一家,豪傑識時,必不復思噓已灰之焰,毒瘡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則從此不必登岸,不必薙髮,不必易衣冠,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以台灣為箕子朝鮮,為徐氏之日本,於世無患,於人無爭,而沿海生靈求永息塗炭。惟足下圖之!」
這個提案是滿清政府最大的讓步,因滿清政府十分暸解,清兵短於海戰,以前諸戰役陸戰清兵多勝,如南京之役;海戰多敗,如金廈攻防之役。所以不必剃髮,不必著旗服,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以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版圖,是如箕子的朝鮮,如徐氏的日本,於中國無爭,而沿海生靈求永息塗炭。 而鄭經要留下海澄為互市公所,就是這點不為閩浙總督姚啟聖同意,而和議未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