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5東寧政變 錫範弒君克臧 克塽即位

糧食供應 
鄭氏王朝所控制的土地,大都是在閩粵及浙之沿海地區,此地區是山多,平原少的丘陵地,土地貧瘠,農業不興,人民大都靠海為生,因此依靠所佔之地來生產支援十萬大軍是不夠的。所以從鄭成功起兵後,一六五○年(永曆三年)至北伐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計十三年間,為了糧食供應無缺,曾派出四十四次兵將,至各地徵糧。
一六七七年(永曆三十一年)鄭經因連失五府,從漳州奔出至廈門,踉蹌不敵喘息,欲登舟東歸台灣。 廈門的住民攔路向鄭經說,以前鄭成功時候,當時還沒有台灣,只有金門、廈門兩島,就可以和滿清對抗。如今藩主為何要離我們而去。鄭經的答案是因缺乏糧食不得不離開。然而眾百姓,以每戶每月願捐米一斗,向鄭經要求忽離。此項善意,沒多久,按月來捐米的人很少,演變成百姓尋找機會,免除捐米糧。鄭經令副鑾儀陳慶,挨門逐戶清查。而且每戶每月要徵米二斗。劉國軒請停文武俸,自出糧餉三月,以響應。

劉國軒 
劉國軒福建武平人,胸藏韜略,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清順治十年)以漳州城獻給鄭成功(請參閱p20),所以被授以護衛後鎮,在鄭成功主政時職位尚低。到了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三藩抗清時,五月劉國軒率兵進佔泉州,數度大敗耿精忠逼得,耿精忠向鄭經求和。又次年以數千飢疲之兵,破尚可喜十餘萬虎狼大軍於母山,奪取兵器輜重無數,名震南粵。
在海澄之役中,劉國軒預置伏兵於海澄城外,再以數百人,手摯火把旗幟,在遠處活動,城中清軍遠望火光以為援軍來到,於是開門出戰。一開門就中了劉國軒之計,在城外的伏兵加以攻擊,就在爭戰中,海澄清軍看到遠處的火光快速的消熄,以為援軍全被消滅,一時清軍大驚,相互踐踏奔回城內。劉國軒早已派了勇士,著清軍服順便混入城中,再城中放火燒糧,火光沖天,海澄遂破,清將段應舉等自縊,三萬清軍投降。如此劉國軒僅以少數兵力與清軍的相持二、三年之久。
受修來館之影響明顯的例子有,一六七九年(永曆三十三、康熙十八年)八月亢宿鎮施明良與施世澤與閩浙總督姚啟聖有秘密的往來。施明良為琅姪兒原名施亥,投降明鄭改名為施明良,施世澤即施琅養子,原名施齊,施明良暗地與滿清閩浙總督姚啟聖交通。意圖將擒鄭經,而獻諸島,姚啟聖答應給予公爵之位。 因此施明良與施世澤二人刻意討好陳繩武、馮錫範,以致每日得以與鄭經親近。 姚啟聖又令明鄭之降兵二百人,復降於鄭,以為內應。施明良等竟日與鄭經混在一起,飲酒作樂,通宵達旦。劉國軒疑之,當面向鄭經提醒自古以來大奸似忠的道理,而鄭經並不接受。
   不久施明良騙鄭經在沒有帶隨從的狀況下,至海口巡視潯尾,以便乘機將鄭經擒拿,渡海獻滿清。此事巧為劉國軒得知,只率二十員從者追趕,所幸及時趕到,劉國軒並沒有當場揭穿施明良的陰謀,沒有揭穿是因鄭經已墮入施明良的圈套中,不是口舌所能爭的,只將鄭經保護回廈門。
此事劉國軒,偵訊那二百詐降兵,又施明良的同夥傅為霖為了保護自己,供出欲生擒鄭經而獻諸島給清方姚啟聖之原委,方握有施明良之謀叛証據。因此施明良與施世澤二人皆被殺。(二人被殺與施琅的復出有極大的關連)
一六七八年(永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劉國軒在鄭經連失五府之後,攻下沿海數十州堡,數敗清軍,取平和漳平,圍海澄達八十三日,清方陣亡有提督段應舉、總兵藍馬及清軍三萬餘,馬萬匹。東南大震(請參閱p58)。又圍漳州,取長泰、同安,再圍泉州並陷泉州屬邑。調泉州鄉勇充伍,並移鄉勇之眷口到台灣,如此可防止脫逃,又可增加生產。
鄭經對中提督劉國軒的戰績大加讚揚,晉封為平北將軍武平伯。惟劉國軒身負托孤之重任,明知馮錫範有弒主的陰謀,只以託病為由,而不排解遏阻,後人評為一介武夫耳。

馮錫範 
鄭經死後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受鄭經禮遇的懷安侯沈瑞 ,並將禮官鄭斌之女妻之,但因人口浩繁,所有糧米,養贍養不足,其母金太夫人屢出黃金兌換,或出元寶燒鏨,左右密告馮錫範。馮錫範因此認為沈瑞家富有,沈瑞當時年僅二十,借口與傅為霖通敵的罪名將沈瑞全家治死。禮官鄭斌得知,將其女即沈瑞夫人接回家,以免受株連,但她得知卻堅持返夫家不願獨存,返家之後見沈瑞之祖母、姑太夫人已經自縊而死,自已亦自縊而亡,其他人如沈瑞之妹、姊、三姑娘、于氏、李氏、崔氏等亦貞烈自縊。馮錫範又抄其家,搬盡所有而去。此為貪婪而殘忍,謀財害命。
在滿清意欲攻台前,一六七二年正月顏望忠、楊祥擬向外發展,向鄭經建議「願領兵船征呂宋,以廣地方」,但是馮錫範卻加以制止說:「呂宋乃黎國埠頭,其地並無所產,況年已納貢桅船,今若征之,有三失; 一。師出無名,有失遠人之心,二。殘擾地方,得之不足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長莫及之勢。況且在台灣年來安守,幸爾豐收,豈可妄興無益之兵。」
在汀州耿精忠的守將劉應麟向鄭經投降,因馮錫範的愚蠢無知破壞了鄭耿合作反清。讓明鄭失去復國機會。
在施明良私通姚啟聖意圖擒鄭經渡海以得賞時,身為侍衛的馮錫範不但不能查覺陰謀,又不阻止鄭經冒險渡海,也不隨侍左右,有違侍衛之職。最後還是靠遠方的劉國軒到廈門救主。

東寧政變 錫範弒君 克塽即位 
鄭經反攻大陸失敗,返回台灣,意志消沉,不理政事,溺於酒色,無復西意。見監國鄭克處分國事妥當,愈加放心,自此軍國事務皆交克裁決,並給與精兵三千由沈誠、毛興統之為護軍,宗族益憚監國而含恨愈深。
這時東寧王國分為二派人馬,一是留守派,以鄭克臧、陳永華等,另一是西征派,即是反攻大陸回台人員,以馮錫範、劉國軒等。西征敗歸要分享留守派的地盤。 馮錫範極妒忌陳永華掌握大權,又為事方正,因之設計而對陳永華說:「在西征上我沒有立下功勞,回來後仍佔據國家大位,覺得不妥,所以我將辭去職務,在家靜養以渡餘年。」 這話深深讓陳永華感動,既然最令人頭痛的一介武夫馮錫範都懂得要辭位,自己也應辭職。所以即向鄭經提出解除兵權的辭呈,鄭經不想批,但馮錫範卻大加讚同並說道:「永華勤勞數載,形神已焦!今欲乞休靜攝,情出於真,宜俯從之」。使得鄭經批准(一六八○年三月),並將陳永華所管轄全國最驍壯的部隊勇衛軍交由劉國軒,馮錫範仍然擔任職待衛並不辭職。 馮錫範見陳永華上當後,進一步即向監國鄭克臧下手。劉國軒本非奸邪之徒,但馮錫範之父馮澄世對劉國軒曾有提拔之恩,故劉國軒拜馮澄世為義父,這層密切的關係使劉國軒失去了正義,也遺忘了托孤的使命,促使馮錫範的弒君。
陳永華後來發覺是受到馮錫範之騙,但為時已晚,悔恨不已。不久陳永華抑鬱而死。與夫人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後。
鄭經從反攻大陸七年無成,徒勞無功,也不勝感慨,萬念俱灰,只有縱情享樂,已致身體虛弱。病因是痔瘡暴脹,大腸緊閉,醫療無效,克臧日夜侍側,衣不解帶,督視湯藥。不久病亡,一六八一年三月十六日(農歷正月二十八日寅時),時年三十九與其父同。病危時授克臧劍印,指著克臧托孤於劉國軒。在位凡十九年。
鄭克臧立為監國後,為人英明果斷,頗有父鄭成功之氣勢,對鄭經諸弟聰、明、智、柔,也就是克的叔叔們,在台恃勢欺壓橫行,強佔民田,克臧不肯循私縱容,守正不阿。所以上至董國太、下及鎮將兵民抱以熱烈的支持。
鄭經的猝死,王位的繼承順理成章應由長子鄭克臧即位,可是馮錫範出來反對,硬是說克臧非長子而是螟蛉子,應由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而克塽是馮錫範之女婿。由鄭聰、鄭明諸叔向董太夫人造謠,說盡克臧的不是,太夫人欲見劉國軒、馮錫範,而國軒以有病未赴約。於是董太夫人下令召見克臧。
監國鄭克臧不疑有他,在入門時將克的隨從護衛毛興、沈誠擋在門外,就在克進入董太夫人府內尚未見到其祖母時,即被馮錫範設下的謀殺國君圈套,由馮錫範隨協蔡添一刀剌入克臧腹中,再由鄭聰、鄭明、鄭智、鄭柔四位叔叔以木棒打死(一六八一年正月三十日)時年十八,與其父鄭經病亡只差二天。這是三國時何進被十常侍所殺的翻版。
董太夫人得知愛孫被弒為時已晚。於是一場篡位改立年僅十二的鄭克塽即位(二月一日)。 監國遇害三天後,監國夫人 懷有身孕也貞烈自縊 。如此一個家五天死了三位半,悲慘至極。董國太以長孫監國克是因召見而死于非命,間接促成殺孫,怨歎鬱卒不已,到六月十六日亦亡。陳永華之侄兒陳繩武也遭到錫範的排擠,六月就革去職位。從此國事全由馮錫範主持。
馮錫範立克塽後,自以擁立有功,表封為忠誠伯。仍管侍衛,兼參贊軍機。弒君之鄭聰為輔政公,然而資才庸懦,事少決斷,惟馮錫範是聽。鄭明、鄭智為左右武驤將軍。又將「克螟蛉難嗣大位」的文書通告四方。如此民心、軍心盡喪。
在台灣的滿清奸細得知,即向福州的喇哈達、姚啟聖、萬正色等報告「鄭經已死,諸弟謀殺克臧,權奸馮錫範立其婿克塽嗣位。叔侄相猜,文武解體,主幼國疑,機不可失。」 如此喇哈達等認為在台灣一旦軍人攫奪政權,會導致東寧內部的不安與人心的危疑,因此視為攻台的最佳時機,就這樣引來大軍攻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