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17鄭成功與荷蘭戰爭的過程
臨陣逃脫的荷蘭救援艦隊
巴達維亞總督馬特索科爾得到Maria的消息雖想派人追回柯蘭克,但已出發二日無法追回。面對國姓爺的攻擊,急需快速派遣一支武力強大的救援艦隊快速支援苦難大員的揆一。經過十二日的研商於七月五日決定任命卡屋(Jacob Caeuw)為艦隊司令官,率九艘軍艦,兵員七百二十五名,糧食八個月份,緊急開赴戰場。
圖 14 十七世紀荷蘭戰船
這次責任重大的生存保護戰以卡屋為艦隊司令官,是因他極具軍事才能,並曾在荷蘭、孟加錫等地有輝煌的戰功。在鄭成功攻打荷人後的一百零八日(八月十二日),救援艦隊抵達熱蘭遮城外海。艦隊的旗艦是海豚號(den Dolphijn),途中增加富洛依特船二艘共為十一艦。艦隊在進入大員港時與鄭軍交戰。大戎克船、小戎克船及為數眾多的小放火船,從四面八方向荷艦圍過來。卡屋不知如何處理,只知躲避,但仍有一荷艦Urck被放火船逼趕,無路可逃而衝上岸,如同銀面號一樣,不過Urck是衝上蕭壠的海岸,岸上的鄭軍立即將荷人全數砍殺。
揆一早已在港口重要的地方設立木柵砲台,以岸砲護衛荷蘭船隻。艦隊司令官卡屋藉著岸砲的支援,心驚膽跳地到了熱蘭遮城,雖然熱蘭遮城無比的歡迎,但卡屋內心無法相信在東方黃種人的地方還有足以擊敗荷軍的武力,心中揮不去鄭軍的艨艟壓海的浩蕩之勢,故而一直盤算如何自保。
卡屋藉口由於狂風即將來襲,指揮艦隊帶離大員,僅讓五十名士兵及少量的軍需品糧食登陸,自已保住大部的軍力及物質。卡屋退到澎湖避風,其實是逃避與鄭軍正面作戰。卡屋雖然打不過鄭軍,但仍不忘海盜本色,在澎湖的各島上搶奪可見到的牛、羊、豬等。九月十六日,卡屋探知鄭軍海防鬆懈,再度率艦隊入港與鄭軍交戰,此役損失大小戰船五艘,士兵一百二十八人陣亡,不過艦隊成功進入熱蘭遮城,將搶來的牛羊、軍需品及大量的軍火搬入城內。七百援軍此時亦登陸協防,一時荷方士氣大振。
鄭成功原來認為荷蘭人的援軍必需等到六個月後的季風才會到,如今獲知荷人援軍到了,心中大驚,但事後發覺只有荷援軍怯戰,所以也不放在眼裡,仍派遣在普羅岷西亞城的俘虜傳教士韓布爾克(Hambroek)(參閱下圖)及Osseweyer為特使,向熱蘭遮城的長官勸降,並允諾開城後將保障所有將士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次日,揆一回覆將「與城共存亡」。但不可否認的,荷人不論在海上、陸上均戰敗,兵力亦不足以攻擊敵人,只能躲在城堡裡,亦即採取守勢。
圖 15 傳教士韓布爾克(Hambroek)攜有國姓爺向熱蘭遮城的荷蘭長官勸降前,二位女兒的勸阻圖
司令官卡屋在各方面的表現十分怯弱,不敢對鄭軍交戰,故將指揮的任務交給他人。十月二十五日,長官揆一擬將婦女、兒童及非戰鬥人員二百人送回巴達維亞。此時卡屋自告奮勇要擔任此任務,但揆一並不答應。
十一月六日,揆一又有新點子,希望將卡屋帶來的部分艦隊與滿州人合作,另闢戰場。此項建議經由評議會的同意,決定向中國的韃靼人提供海軍軍艦三艘及小船二艘,聯合攻擊國姓爺在金門、廈門的據點。若此項聯合軍事成成,在台灣的鄭軍必然會撤回中國救援,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卡屋又熱切地表達願參與這項與韃靼人的聯合軍事行動。這次揆一答應卡屋的要求,但臨行向卡屋道:「韃靼人二年前大敗國姓爺軍十七萬人於南京,今年又下達「片板不許下水,粒米不許越疆,沿海20~30華里內不得有居民」的沿海堅壁清野命令,絕不允許敵人有任何生存空間。所以你到福州後,韃靼人會高興地接受海上艦隊的支援,你只要在福州幫助韃靼人打國姓爺,就是大功一件,在台灣的圍城也將隨之化解,其他熱蘭遮城的事就不用你來操心。另外我尚有二艘船,上面裝載的是二百名婦孺,為了安全起見將先移出大員,為防港外國姓爺的攻擊,他們將與你的船一起出海,你只要護送到澎湖即可。」
卡屋在十二月三日乘著黑夜鄭軍不注意時率領眾艦偷偷地自大員出海,幸好沒有發生海戰,順利地駛至澎湖。原本將與二艘婦孺船分離,一向南往巴達維亞,一向西北往福州。但卡屋的眼前又浮出鄭軍的英勇,荷艦Urck被放火船逼趕、放火、起火、擱淺……於是擅自取消了與滿人合作的計劃,下令所有的船艦以保謢婦孺為名南下,臨陣逃脫。
台灣島內的反荷響應
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一聽到鄭成功已經渡海攻荷,不約而同在各地展現反荷。原本對荷人從順服轉變為輕視、仇恨甚至進行殺戮。在行動方面懷疑基督教,拋棄基督教,燒毀教義書藉,破壞器具之事層出不窮。
在南部學校的教師Stewen Jansz的報告中指出,「地方民眾全部投向鄭軍,各長老、首長皆欣然接受鄭軍給予的衣服、帽子、中國鞋等……竟然殺一荷人,將頭砍下,眾人則在四週歡叫……又如麻豆居民在四月二十七日才出征討伐山地原住民回來,但一聽到國姓爺來,態度上立刻變得蠻橫,不再服從韓布爾克傳教師,變本加利舉行馘首(割敵人的左耳以為計數證物)、斬取首級等異教徒的儀式……對荷人已無尊敬。」
各地荷人四處尋求庇護,最理想的避難所是大員的熱蘭遮城,但多半無法到達。在受荷人教化最深的四社,即新港社、蕭?社、麻豆社及目加溜灣社,反荷情形有所記述:「這四大社的原住民一聽說鄭成功的大軍打垮了荷蘭的海陸軍,都興奮狂喜,各頭目爭先恐後地到鄭成功營前迎附。成功大喜,令分賜給煙、酒、衣、帽,並設宴厚待,原住民都很悅服。一方面因歷經荷人的壓迫、凌辱、屠殺,積怨未消,宿仇未雪,見時機來到,各社不約而同向駐在荷蘭兵士及商館人員、傳教士等展開報復,大半荷人均被擄,或將其馘首,群集環繞其屍體吹笛跳踊,恢復昔日的出草獵人的故態。有曾受過荷的教化較深的平埔青年,卻效耶穌受刑故事,把捉住的荷人釘在十字架上示眾,這樣報復而消其積恨。」
一六五二年,荷人把四社所屬的女巫二百五十人,集中放逐於諸羅山下,這些女巫到人地兩疏的地方,無法生活,餓死、病亡者達二百零二人,因而激起四社原住民的公憤,荷人為收攬民心,乃將尚存活的四十八人放還,但已無法弭平原住民對荷人的怨氣。
是時被殺荷人不下數十,多在荷蘭人所稱文化最發達之新港社遇害,其罪名皆以煽動平埔族抗拒鄭軍者為多,至於荷蘭女人,或有與鄭軍再醮,衣中國之服而纏足者,亦有為鄭成功之妾者,這是東印度公司當局未能預測的結果。
荷蘭宣教師長期付出心力經營的原住民,在短短的時間內變為反荷的原因,不外是荷人在征服原住民時大肆殺戮,原住民的怨恨在有選擇機會時就表現出來。另外則是漢人與原住民長久以來皆能和平相處。
荷軍人Anthony Pergens及 Hans Jurgen Radys因了解無法打勝仗,叛荷而投向鄭軍,並透露城內實情。在國家危險時,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出賣同胞,此種叛逆行為在中國稱為漢奸,在台灣稱為台奸,荷蘭人稱為荷奸。
令荷人喪膽的一二五大砲戰
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在熱蘭遮城的西邊與大員市之間,鄭軍置有十八門大砲,在熱蘭遮城、烏特勒支碉堡與鳳梨園之間,鄭軍置有十門大砲,倚熱蘭遮城對面的北線尾,鄭軍置有二門大砲,三處共有三十門大砲處於有利位置,三地的鄭軍軍旗迎風飄揚。
圖 16 熱蘭遮城平面圖
上午九時三十分,三十門大砲同時向熱蘭遮城及烏特勒支碉堡開砲,砲彈不停擊發,原本單日砲彈量以一百發為最高,但是該日僅僅上午的砲彈量業已超過一千發,原本位在高地築有堅強防禦工事的烏特勒支碉堡,因被大量砲彈擊中成為廢墟,駐堡荷軍大多陣亡。在熱蘭遮城的揆一看在眼裏,心知肚明以荷蘭人在台灣的軍力即使再加上那支臨陣逃脫的艦隊,也無法戰勝鄭軍。所以不得不下令外圍的兵力撤退至城內。烏特勒支碉堡的失陷,熱蘭遮城就成了烏特勒支碉堡砲口下的獵物,再要守城已經不可能了。
鄭軍仍然不停地砲轟,到下午六時才停止砲擊,總計全日共擊出二千五百發砲彈,所有的荷人都因這強大的砲擊喪膽,不可能的二千五百發砲彈在不到九小時的時間內發出,若不是鄭軍大量加裝大砲,就是有神明相助,每人心中了解鄭軍有足夠的實力進城屠殺,心防於是崩潰,一時城內彌漫著投降以求生存的氣氛。
揆一揆一召開評議會議,希望藉會議將頹喪之氣驅離。他此時仍不忘鼓舞士氣。會議只有揆一發言,要求大家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但是沒有人提出任何一句附和的建言,也沒有反對,全都死氣沈沈。揆一逕自向外公告,經全體評議委員決議,其結論是「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
一月二十六日,鄭軍將所有的籃堡向熱蘭遮城移近,同時荷軍尚有一處設於城外,控制海上通路的木柵砲台也岌岌可危,一旦木柵淪落,連逃亡出海的機會也喪失了。以前逃亡奔向鄭軍的士兵Hans Jurgen Radys亦不時替鄭軍心戰喊話,宣揚傳達投降的好處,並一再指出防守的不可能。
二十七日再度召開評議委員會議,會議中有人提出國姓爺曾經由傳教師韓布爾克招降,承諾將保障荷人的生命財產。揆一思及這項保障是在九個月前,不知現在是否仍然有效,況且當時已回覆要「與城共存亡」,不由得心亂如麻,不再發言堅持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全體委員決議向鄭軍投降,並授權長官揆一與鄭軍媾和,希能達到保障生命財產及有顏面地投降。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傷亡,降書在當天下午二時送到鄭軍手上。
在此戰役,荷軍共有一千六百名兵員陣亡或病故,熱蘭遮城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產計四十七萬一千五百荷盾(Florijn)呈交給鄭成功。
巴達維亞總督馬特索科爾得到Maria的消息雖想派人追回柯蘭克,但已出發二日無法追回。面對國姓爺的攻擊,急需快速派遣一支武力強大的救援艦隊快速支援苦難大員的揆一。經過十二日的研商於七月五日決定任命卡屋(Jacob Caeuw)為艦隊司令官,率九艘軍艦,兵員七百二十五名,糧食八個月份,緊急開赴戰場。
圖 14 十七世紀荷蘭戰船
這次責任重大的生存保護戰以卡屋為艦隊司令官,是因他極具軍事才能,並曾在荷蘭、孟加錫等地有輝煌的戰功。在鄭成功攻打荷人後的一百零八日(八月十二日),救援艦隊抵達熱蘭遮城外海。艦隊的旗艦是海豚號(den Dolphijn),途中增加富洛依特船二艘共為十一艦。艦隊在進入大員港時與鄭軍交戰。大戎克船、小戎克船及為數眾多的小放火船,從四面八方向荷艦圍過來。卡屋不知如何處理,只知躲避,但仍有一荷艦Urck被放火船逼趕,無路可逃而衝上岸,如同銀面號一樣,不過Urck是衝上蕭壠的海岸,岸上的鄭軍立即將荷人全數砍殺。
揆一早已在港口重要的地方設立木柵砲台,以岸砲護衛荷蘭船隻。艦隊司令官卡屋藉著岸砲的支援,心驚膽跳地到了熱蘭遮城,雖然熱蘭遮城無比的歡迎,但卡屋內心無法相信在東方黃種人的地方還有足以擊敗荷軍的武力,心中揮不去鄭軍的艨艟壓海的浩蕩之勢,故而一直盤算如何自保。
卡屋藉口由於狂風即將來襲,指揮艦隊帶離大員,僅讓五十名士兵及少量的軍需品糧食登陸,自已保住大部的軍力及物質。卡屋退到澎湖避風,其實是逃避與鄭軍正面作戰。卡屋雖然打不過鄭軍,但仍不忘海盜本色,在澎湖的各島上搶奪可見到的牛、羊、豬等。九月十六日,卡屋探知鄭軍海防鬆懈,再度率艦隊入港與鄭軍交戰,此役損失大小戰船五艘,士兵一百二十八人陣亡,不過艦隊成功進入熱蘭遮城,將搶來的牛羊、軍需品及大量的軍火搬入城內。七百援軍此時亦登陸協防,一時荷方士氣大振。
鄭成功原來認為荷蘭人的援軍必需等到六個月後的季風才會到,如今獲知荷人援軍到了,心中大驚,但事後發覺只有荷援軍怯戰,所以也不放在眼裡,仍派遣在普羅岷西亞城的俘虜傳教士韓布爾克(Hambroek)(參閱下圖)及Osseweyer為特使,向熱蘭遮城的長官勸降,並允諾開城後將保障所有將士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次日,揆一回覆將「與城共存亡」。但不可否認的,荷人不論在海上、陸上均戰敗,兵力亦不足以攻擊敵人,只能躲在城堡裡,亦即採取守勢。
圖 15 傳教士韓布爾克(Hambroek)攜有國姓爺向熱蘭遮城的荷蘭長官勸降前,二位女兒的勸阻圖
司令官卡屋在各方面的表現十分怯弱,不敢對鄭軍交戰,故將指揮的任務交給他人。十月二十五日,長官揆一擬將婦女、兒童及非戰鬥人員二百人送回巴達維亞。此時卡屋自告奮勇要擔任此任務,但揆一並不答應。
十一月六日,揆一又有新點子,希望將卡屋帶來的部分艦隊與滿州人合作,另闢戰場。此項建議經由評議會的同意,決定向中國的韃靼人提供海軍軍艦三艘及小船二艘,聯合攻擊國姓爺在金門、廈門的據點。若此項聯合軍事成成,在台灣的鄭軍必然會撤回中國救援,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卡屋又熱切地表達願參與這項與韃靼人的聯合軍事行動。這次揆一答應卡屋的要求,但臨行向卡屋道:「韃靼人二年前大敗國姓爺軍十七萬人於南京,今年又下達「片板不許下水,粒米不許越疆,沿海20~30華里內不得有居民」的沿海堅壁清野命令,絕不允許敵人有任何生存空間。所以你到福州後,韃靼人會高興地接受海上艦隊的支援,你只要在福州幫助韃靼人打國姓爺,就是大功一件,在台灣的圍城也將隨之化解,其他熱蘭遮城的事就不用你來操心。另外我尚有二艘船,上面裝載的是二百名婦孺,為了安全起見將先移出大員,為防港外國姓爺的攻擊,他們將與你的船一起出海,你只要護送到澎湖即可。」
卡屋在十二月三日乘著黑夜鄭軍不注意時率領眾艦偷偷地自大員出海,幸好沒有發生海戰,順利地駛至澎湖。原本將與二艘婦孺船分離,一向南往巴達維亞,一向西北往福州。但卡屋的眼前又浮出鄭軍的英勇,荷艦Urck被放火船逼趕、放火、起火、擱淺……於是擅自取消了與滿人合作的計劃,下令所有的船艦以保謢婦孺為名南下,臨陣逃脫。
台灣島內的反荷響應
台灣島上的原住民一聽到鄭成功已經渡海攻荷,不約而同在各地展現反荷。原本對荷人從順服轉變為輕視、仇恨甚至進行殺戮。在行動方面懷疑基督教,拋棄基督教,燒毀教義書藉,破壞器具之事層出不窮。
在南部學校的教師Stewen Jansz的報告中指出,「地方民眾全部投向鄭軍,各長老、首長皆欣然接受鄭軍給予的衣服、帽子、中國鞋等……竟然殺一荷人,將頭砍下,眾人則在四週歡叫……又如麻豆居民在四月二十七日才出征討伐山地原住民回來,但一聽到國姓爺來,態度上立刻變得蠻橫,不再服從韓布爾克傳教師,變本加利舉行馘首(割敵人的左耳以為計數證物)、斬取首級等異教徒的儀式……對荷人已無尊敬。」
各地荷人四處尋求庇護,最理想的避難所是大員的熱蘭遮城,但多半無法到達。在受荷人教化最深的四社,即新港社、蕭?社、麻豆社及目加溜灣社,反荷情形有所記述:「這四大社的原住民一聽說鄭成功的大軍打垮了荷蘭的海陸軍,都興奮狂喜,各頭目爭先恐後地到鄭成功營前迎附。成功大喜,令分賜給煙、酒、衣、帽,並設宴厚待,原住民都很悅服。一方面因歷經荷人的壓迫、凌辱、屠殺,積怨未消,宿仇未雪,見時機來到,各社不約而同向駐在荷蘭兵士及商館人員、傳教士等展開報復,大半荷人均被擄,或將其馘首,群集環繞其屍體吹笛跳踊,恢復昔日的出草獵人的故態。有曾受過荷的教化較深的平埔青年,卻效耶穌受刑故事,把捉住的荷人釘在十字架上示眾,這樣報復而消其積恨。」
一六五二年,荷人把四社所屬的女巫二百五十人,集中放逐於諸羅山下,這些女巫到人地兩疏的地方,無法生活,餓死、病亡者達二百零二人,因而激起四社原住民的公憤,荷人為收攬民心,乃將尚存活的四十八人放還,但已無法弭平原住民對荷人的怨氣。
是時被殺荷人不下數十,多在荷蘭人所稱文化最發達之新港社遇害,其罪名皆以煽動平埔族抗拒鄭軍者為多,至於荷蘭女人,或有與鄭軍再醮,衣中國之服而纏足者,亦有為鄭成功之妾者,這是東印度公司當局未能預測的結果。
荷蘭宣教師長期付出心力經營的原住民,在短短的時間內變為反荷的原因,不外是荷人在征服原住民時大肆殺戮,原住民的怨恨在有選擇機會時就表現出來。另外則是漢人與原住民長久以來皆能和平相處。
荷軍人Anthony Pergens及 Hans Jurgen Radys因了解無法打勝仗,叛荷而投向鄭軍,並透露城內實情。在國家危險時,只顧自己的利益而出賣同胞,此種叛逆行為在中國稱為漢奸,在台灣稱為台奸,荷蘭人稱為荷奸。
令荷人喪膽的一二五大砲戰
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在熱蘭遮城的西邊與大員市之間,鄭軍置有十八門大砲,在熱蘭遮城、烏特勒支碉堡與鳳梨園之間,鄭軍置有十門大砲,倚熱蘭遮城對面的北線尾,鄭軍置有二門大砲,三處共有三十門大砲處於有利位置,三地的鄭軍軍旗迎風飄揚。
圖 16 熱蘭遮城平面圖
上午九時三十分,三十門大砲同時向熱蘭遮城及烏特勒支碉堡開砲,砲彈不停擊發,原本單日砲彈量以一百發為最高,但是該日僅僅上午的砲彈量業已超過一千發,原本位在高地築有堅強防禦工事的烏特勒支碉堡,因被大量砲彈擊中成為廢墟,駐堡荷軍大多陣亡。在熱蘭遮城的揆一看在眼裏,心知肚明以荷蘭人在台灣的軍力即使再加上那支臨陣逃脫的艦隊,也無法戰勝鄭軍。所以不得不下令外圍的兵力撤退至城內。烏特勒支碉堡的失陷,熱蘭遮城就成了烏特勒支碉堡砲口下的獵物,再要守城已經不可能了。
鄭軍仍然不停地砲轟,到下午六時才停止砲擊,總計全日共擊出二千五百發砲彈,所有的荷人都因這強大的砲擊喪膽,不可能的二千五百發砲彈在不到九小時的時間內發出,若不是鄭軍大量加裝大砲,就是有神明相助,每人心中了解鄭軍有足夠的實力進城屠殺,心防於是崩潰,一時城內彌漫著投降以求生存的氣氛。
揆一揆一召開評議會議,希望藉會議將頹喪之氣驅離。他此時仍不忘鼓舞士氣。會議只有揆一發言,要求大家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但是沒有人提出任何一句附和的建言,也沒有反對,全都死氣沈沈。揆一逕自向外公告,經全體評議委員決議,其結論是「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
一月二十六日,鄭軍將所有的籃堡向熱蘭遮城移近,同時荷軍尚有一處設於城外,控制海上通路的木柵砲台也岌岌可危,一旦木柵淪落,連逃亡出海的機會也喪失了。以前逃亡奔向鄭軍的士兵Hans Jurgen Radys亦不時替鄭軍心戰喊話,宣揚傳達投降的好處,並一再指出防守的不可能。
二十七日再度召開評議委員會議,會議中有人提出國姓爺曾經由傳教師韓布爾克招降,承諾將保障荷人的生命財產。揆一思及這項保障是在九個月前,不知現在是否仍然有效,況且當時已回覆要「與城共存亡」,不由得心亂如麻,不再發言堅持加強防禦工事繼續抵抗。全體委員決議向鄭軍投降,並授權長官揆一與鄭軍媾和,希能達到保障生命財產及有顏面地投降。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傷亡,降書在當天下午二時送到鄭軍手上。
在此戰役,荷軍共有一千六百名兵員陣亡或病故,熱蘭遮城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產計四十七萬一千五百荷盾(Florijn)呈交給鄭成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