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7鄭氏王朝滅亡,洪門天地會興起。
鄭氏王朝的滅亡
清軍佔領澎湖後,台灣朝野震盪不已。劉國軒、黃良驥等由澎湖返台,與鄭克塽、馮錫範、陳繩武、洪磊等會議。此時有人主張死守台灣,建威中鎮黃良驥提議:「今日澎湖失守,台灣勢危,不如將大小戰船及洋船配載眷口兵士,南下取呂宋,以為基業」。 中書舍人鄭德瀟贊同之,並出示呂宋地圖,力陳征伐呂宋之理由。洪邦柱亦表明願為先鋒。然而為劉國軒所否決 。
一六八三年閏六月初四,施琅派遣原劉國軒之副將曾蜚,來台灣招撫。許劉國軒為任總兵。劉國軒就提議投降,他說道:「眾志瓦解,守亦實難」。並將欲出兵呂宋的將領調至陸地。同時也派兵看守鄭氏親族、明朝王室如監國魯王世子朱桓、瀘溪王朱慈爌、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浚、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鎬等,以防止東寧王朝王族人員逃亡。
六月二十七日鄭克塽差馮錫圭、陳夢煒、吳啟爵等攜降書,及延平王冊一付、金印一顆、輔政公鄭世聰印一顆、武平侯、忠誠伯、左武衛等印到澎湖,見施琅。
七月十九日施琅派吳啟爵等到台灣,張貼薙髮公告。七月二十日明鄭軍民全部薙髮。八月十一日施琅由澎湖啟程,十三日(陽曆九月二十三日)到達台灣鹿耳門,鄭克塽率劉國軒、馮錫範、何祐、黃良驥等文武百官,在海邊等候恭迎。
由於鹿耳門港路曲折,施琅船隊自相碰撞,竟毀了有十多隻船,這種天險不得不讓施琅覺得是鄭氏內亂而才能取得台灣。
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鄭克塽時年十四歲,奉上降表,納土稱臣,卑詞哀鳴,他與文武官員全部薙髮結辮降清。鄭氏王朝在台灣建立東寧王國計歷三代共二十三年。
八月鄭成功之子世聰等六人、鄭經之子克塽等九人,及劉國軒、馮錫範子弟、明宗裔朱桓等全都移入內地。
朱術桂與五妃
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 ,人品雄偉、美髯、弘聲、善書翰、喜佩劍、沈潛寡言、勇敢無驕。原來他是分封在荊州,因避張獻忠之亂而進入福建,依附鄭成功。後又隨鄭經來台定居在赤崁城傍。鄭氏降清他就決心自殺殉國,並將所有產業分賞其所耕佃戶,作一首絕命詩 :
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
其元配羅氏早逝,寧靖王朱術桂告知將他的二妾袁氏、王氏及侍女梅姐、荷姐、秀姑,自己將與明鄭共存亡,並許五侍姬各自擇配。 但這五位侍姬全都願追隨盡節,並願先至九泉相待,於是更新衣,一起自縊。次日寧靖王冠服乘車出,會見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等人,回宅向拜祖後投環自縊。
後人對如此貞烈的五女,雖名份有異,而殉王則一,建墓在台南帝大南門外魁斗山,在墓前建立一所小廟「五妃娘娘廟」(今台南市南區五妃街一號)。
洪門天地會
清朝從滿人入關一六四四年至被推翻一九一二年止計有二百六十八年,其間民間的秘密組織有創於元朝末年的白蓮教,及清初的洪門天地會。白蓮教極富宗教色彩,流行在中國北方。而洪門天地會是以民族革命為宗旨,分佈極廣,盛行于中國南方。兩者在清統時期,不斷發生抗清事件。但白蓮教最後卻流為「扶清滅洋」的義和團,而洪門天地會在孫中山的運作下,成為推翻滿清的主力。
洪門之所以取名為洪門是因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所以取洪為名,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所以又名為「天地會」。鄭成功為創始者,在洪門中稱之為「萬雲龍」或「萬大哥」,陳永華以「陳近南」之名字來傳佈。這樣的更名是避免天地會推行反清復明時立即被清卸府注意而難於發展。所以創始者是鄭成功,而修整者是陳永華。 鄭成功在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這山名是取金台招賢之意,自為龍頭亦即「山主」,參加的皆是他的手下將土。 凡同盟者均曰「洪門」,門是家門,所以又稱為洪家,既然是一家,所以入會者不論職位高低均稱為兄弟。此為一平等組織,以「桃園」義氣、「瓦崗」威風號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 又洪字是漢字去掉「中土」,即是失去國土之意,洪門中有許多規矩是存在反清的意識,如入會時必披髮,大長辮非我族之物,見祖宗不可以滿人的形式,衣著亦復明時衣冠,又書寫清字必無主字在內,亦即「 」有水有月,但無主。 滿字將頭去掉成為「 」,即滿無頭也。
滿人入關後,而起義者皆為江南人士,抗清最強烈的地方是浙江(浙)、福建(閩)、兩廣,其中兩廣之抗清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黨所為,與浙閩不同。浙閩抗清皆為本地人民義軍,閩之戰爭最為劇烈,所以遭受到更大的殺戮,同時也讓閩人更是反清,這與洪門天地會的秘密組織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洪門由台灣傳至福建,再由福建傳至浙江,又至江蘇、江西、廣東、廣西。 滿清政府為授于更強力打壓福建,所以讓閩督兼統浙地。
在流傳至廣東時,為避滿人之猜忌,將洪門天地會改名為三點會,即是將洪字的水「」部,取名三點會,號曰「三點」,但覺得無法將洪門之意表達出來,所以改為「三合會」。後來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即運用三合會的力量來進行反清革命。以後再演變洪門進入湖南,進入湘軍之中成為「哥老會」,再分出成「潘門」又稱「潘家」、「慶幫」。天地會流傳極廣故其他尚有名稱如「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小刀會」、「紅旗會」、「劍仔會」、「八卦會」、「添弟會」、「致公堂」、「紅幫」、「胞哥」等名稱。清初具有漢民族思想的人,常喜歡用紅、赤、殷、丹等字,因這些字是來代表明朝皇帝的朱姓。
洪門天地會至今有三百多年,仍然存在民間及海外華人,究其道理是因洪門有組織及嚴格規約。 在施琅攻台時(一六八三年),鄭克塽將其祖父鄭成功開山(金台山)立堂(明遠堂)有關洪門天地會中的文件、名冊、印信等裝入鐵箱密封,沉入海底,到了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事隔一百六十六年後,在福建有洪門弟兄郭永泰從漁人手上獲得,加以修改,定名為「海底」,又名「金不換」。
洪門之組織之優點是有縱橫系統,如在職位名稱上有龍頭、坐堂、執堂、心腹、巡風到么滿的縱列,又有「言談」、「手勢」等的橫向系統。即使第一見面的洪門弟兄,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則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為玉帛。這種縱橫系統,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並無其他任何秘密組織所能項背。
「金台山」明倫堂也是第一山堂,其根本交結條是
會合賢能鄭成功,文武全才興漢留,據守台灣稱將領,部眾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風雲會,金台山堂首創立,軍中誓盟結仁義,同心協力把漢留。
鄭成功的兵官洪旭(請參閱p21),原本到杭州投潞王,但潞王降清,於是再投靠鄭成功,成為十分依重的將領。 洪旭門人蔡得忠、方大洪、捐德帝、李式開、馬超興五人,都成了鄭成功的部將,後人尊為洪門「前五祖」 。
洪門組織對入會無資格限制,僅須有介紹人,加入後彼此以手足相待,很適合江湖豪傑所需,雖是秘密組織,但發展迅速,由台灣延伸至中國。
鄭成功死後,洪門會章傳程下去,橫渡台灣海峽至大陸,傳及大江南北,台灣清領時間有朱一貴在康熙六十年起義,七日即佔領全台灣,就是借洪門天地會的力量。戴春潮、林爽文等的武裝反清組織也是洪門的組織。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舉兵稱太平軍,成立太平天國,得力於三合會。三合會是洪門天地會別名之一。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檀香山時,由三合會首領介紹入會,並開立山堂,改組致公堂,創立興中會,山名大陸山。孫中山的「孫文學說」上說:「…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也。此乃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以下是洪門常用對聯:
共結同盟真心,同謀大事密斟酌 天地開闢以來兄弟永合,風雲會合之際忠義常存。
洪氣一點通達五湖四海,宗發萬枝到處三合橫通。
忠義堂前無大小,不欺富貴不欺貧 有頭尾真君子,存忠存孝大丈夫。
有一點忠心方可結拜,無半絲義氣何必聯盟。
入洪門非親非故,到此地無義不來 非親有義須當敬,是友無情切莫交。
在滿清刻意的打壓下,台灣民間對天地會仍然持續暗地崇拜而傳承下來。今日在鹿港就建有福靈宮(如下圖,在鹿港鎮復興路465之1號)專為洪門天地會林爽文反清 起義事件所設立,其主神位是林爽文的平海大將軍「王勳」。
在其正門上有二幅對聯如下:
福庇群黎漢幟高飄天地會 靈昭蓋世清廷驚震帝王心
福國衛民滴血盟心光漢族 靈威浩氣揮刀矢志復神州
另外在台中縣沙鹿福興里鎮南路福佳巷8號?園的「福興宮」也與鹿港的「福靈宮」一樣,是崇拜在林爽文大革命起義事件中,以標榜「反清獨台」洪門天地會九龍山的王勳 為主神來祭祀。
清軍佔領澎湖後,台灣朝野震盪不已。劉國軒、黃良驥等由澎湖返台,與鄭克塽、馮錫範、陳繩武、洪磊等會議。此時有人主張死守台灣,建威中鎮黃良驥提議:「今日澎湖失守,台灣勢危,不如將大小戰船及洋船配載眷口兵士,南下取呂宋,以為基業」。 中書舍人鄭德瀟贊同之,並出示呂宋地圖,力陳征伐呂宋之理由。洪邦柱亦表明願為先鋒。然而為劉國軒所否決 。
一六八三年閏六月初四,施琅派遣原劉國軒之副將曾蜚,來台灣招撫。許劉國軒為任總兵。劉國軒就提議投降,他說道:「眾志瓦解,守亦實難」。並將欲出兵呂宋的將領調至陸地。同時也派兵看守鄭氏親族、明朝王室如監國魯王世子朱桓、瀘溪王朱慈爌、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浚、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鎬等,以防止東寧王朝王族人員逃亡。
六月二十七日鄭克塽差馮錫圭、陳夢煒、吳啟爵等攜降書,及延平王冊一付、金印一顆、輔政公鄭世聰印一顆、武平侯、忠誠伯、左武衛等印到澎湖,見施琅。
七月十九日施琅派吳啟爵等到台灣,張貼薙髮公告。七月二十日明鄭軍民全部薙髮。八月十一日施琅由澎湖啟程,十三日(陽曆九月二十三日)到達台灣鹿耳門,鄭克塽率劉國軒、馮錫範、何祐、黃良驥等文武百官,在海邊等候恭迎。
由於鹿耳門港路曲折,施琅船隊自相碰撞,竟毀了有十多隻船,這種天險不得不讓施琅覺得是鄭氏內亂而才能取得台灣。
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鄭克塽時年十四歲,奉上降表,納土稱臣,卑詞哀鳴,他與文武官員全部薙髮結辮降清。鄭氏王朝在台灣建立東寧王國計歷三代共二十三年。
八月鄭成功之子世聰等六人、鄭經之子克塽等九人,及劉國軒、馮錫範子弟、明宗裔朱桓等全都移入內地。
朱術桂與五妃
明宗室寧靖王朱術桂 ,人品雄偉、美髯、弘聲、善書翰、喜佩劍、沈潛寡言、勇敢無驕。原來他是分封在荊州,因避張獻忠之亂而進入福建,依附鄭成功。後又隨鄭經來台定居在赤崁城傍。鄭氏降清他就決心自殺殉國,並將所有產業分賞其所耕佃戶,作一首絕命詩 :
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
其元配羅氏早逝,寧靖王朱術桂告知將他的二妾袁氏、王氏及侍女梅姐、荷姐、秀姑,自己將與明鄭共存亡,並許五侍姬各自擇配。 但這五位侍姬全都願追隨盡節,並願先至九泉相待,於是更新衣,一起自縊。次日寧靖王冠服乘車出,會見鄭克塽、劉國軒、馮錫範等人,回宅向拜祖後投環自縊。
後人對如此貞烈的五女,雖名份有異,而殉王則一,建墓在台南帝大南門外魁斗山,在墓前建立一所小廟「五妃娘娘廟」(今台南市南區五妃街一號)。
洪門天地會
清朝從滿人入關一六四四年至被推翻一九一二年止計有二百六十八年,其間民間的秘密組織有創於元朝末年的白蓮教,及清初的洪門天地會。白蓮教極富宗教色彩,流行在中國北方。而洪門天地會是以民族革命為宗旨,分佈極廣,盛行于中國南方。兩者在清統時期,不斷發生抗清事件。但白蓮教最後卻流為「扶清滅洋」的義和團,而洪門天地會在孫中山的運作下,成為推翻滿清的主力。
洪門之所以取名為洪門是因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所以取洪為名,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所以又名為「天地會」。鄭成功為創始者,在洪門中稱之為「萬雲龍」或「萬大哥」,陳永華以「陳近南」之名字來傳佈。這樣的更名是避免天地會推行反清復明時立即被清卸府注意而難於發展。所以創始者是鄭成功,而修整者是陳永華。 鄭成功在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這山名是取金台招賢之意,自為龍頭亦即「山主」,參加的皆是他的手下將土。 凡同盟者均曰「洪門」,門是家門,所以又稱為洪家,既然是一家,所以入會者不論職位高低均稱為兄弟。此為一平等組織,以「桃園」義氣、「瓦崗」威風號召,所以有「兄不大弟不小」。 又洪字是漢字去掉「中土」,即是失去國土之意,洪門中有許多規矩是存在反清的意識,如入會時必披髮,大長辮非我族之物,見祖宗不可以滿人的形式,衣著亦復明時衣冠,又書寫清字必無主字在內,亦即「 」有水有月,但無主。 滿字將頭去掉成為「 」,即滿無頭也。
滿人入關後,而起義者皆為江南人士,抗清最強烈的地方是浙江(浙)、福建(閩)、兩廣,其中兩廣之抗清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黨所為,與浙閩不同。浙閩抗清皆為本地人民義軍,閩之戰爭最為劇烈,所以遭受到更大的殺戮,同時也讓閩人更是反清,這與洪門天地會的秘密組織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洪門由台灣傳至福建,再由福建傳至浙江,又至江蘇、江西、廣東、廣西。 滿清政府為授于更強力打壓福建,所以讓閩督兼統浙地。
在流傳至廣東時,為避滿人之猜忌,將洪門天地會改名為三點會,即是將洪字的水「」部,取名三點會,號曰「三點」,但覺得無法將洪門之意表達出來,所以改為「三合會」。後來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即運用三合會的力量來進行反清革命。以後再演變洪門進入湖南,進入湘軍之中成為「哥老會」,再分出成「潘門」又稱「潘家」、「慶幫」。天地會流傳極廣故其他尚有名稱如「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小刀會」、「紅旗會」、「劍仔會」、「八卦會」、「添弟會」、「致公堂」、「紅幫」、「胞哥」等名稱。清初具有漢民族思想的人,常喜歡用紅、赤、殷、丹等字,因這些字是來代表明朝皇帝的朱姓。
洪門天地會至今有三百多年,仍然存在民間及海外華人,究其道理是因洪門有組織及嚴格規約。 在施琅攻台時(一六八三年),鄭克塽將其祖父鄭成功開山(金台山)立堂(明遠堂)有關洪門天地會中的文件、名冊、印信等裝入鐵箱密封,沉入海底,到了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事隔一百六十六年後,在福建有洪門弟兄郭永泰從漁人手上獲得,加以修改,定名為「海底」,又名「金不換」。
洪門之組織之優點是有縱橫系統,如在職位名稱上有龍頭、坐堂、執堂、心腹、巡風到么滿的縱列,又有「言談」、「手勢」等的橫向系統。即使第一見面的洪門弟兄,一見手勢動止,一聞「春典隱語」,一說「花亭結義」,則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為玉帛。這種縱橫系統,言談隱語、手勢均是洪門博學之士所編造的,在世界上並無其他任何秘密組織所能項背。
「金台山」明倫堂也是第一山堂,其根本交結條是
會合賢能鄭成功,文武全才興漢留,據守台灣稱將領,部眾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風雲會,金台山堂首創立,軍中誓盟結仁義,同心協力把漢留。
鄭成功的兵官洪旭(請參閱p21),原本到杭州投潞王,但潞王降清,於是再投靠鄭成功,成為十分依重的將領。 洪旭門人蔡得忠、方大洪、捐德帝、李式開、馬超興五人,都成了鄭成功的部將,後人尊為洪門「前五祖」 。
洪門組織對入會無資格限制,僅須有介紹人,加入後彼此以手足相待,很適合江湖豪傑所需,雖是秘密組織,但發展迅速,由台灣延伸至中國。
鄭成功死後,洪門會章傳程下去,橫渡台灣海峽至大陸,傳及大江南北,台灣清領時間有朱一貴在康熙六十年起義,七日即佔領全台灣,就是借洪門天地會的力量。戴春潮、林爽文等的武裝反清組織也是洪門的組織。
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舉兵稱太平軍,成立太平天國,得力於三合會。三合會是洪門天地會別名之一。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檀香山時,由三合會首領介紹入會,並開立山堂,改組致公堂,創立興中會,山名大陸山。孫中山的「孫文學說」上說:「…迨至康熙之世,清勢已盛,而明朝之忠烈亦死亡殆盡,二、三遺老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義之根苗流傳後代,故以反清復明之宗旨結為團體,以待後有起者可藉為資也。此乃洪門創設之本意也。」
以下是洪門常用對聯:
共結同盟真心,同謀大事密斟酌 天地開闢以來兄弟永合,風雲會合之際忠義常存。
洪氣一點通達五湖四海,宗發萬枝到處三合橫通。
忠義堂前無大小,不欺富貴不欺貧 有頭尾真君子,存忠存孝大丈夫。
有一點忠心方可結拜,無半絲義氣何必聯盟。
入洪門非親非故,到此地無義不來 非親有義須當敬,是友無情切莫交。
在滿清刻意的打壓下,台灣民間對天地會仍然持續暗地崇拜而傳承下來。今日在鹿港就建有福靈宮(如下圖,在鹿港鎮復興路465之1號)專為洪門天地會林爽文反清 起義事件所設立,其主神位是林爽文的平海大將軍「王勳」。
福庇群黎漢幟高飄天地會 靈昭蓋世清廷驚震帝王心
福國衛民滴血盟心光漢族 靈威浩氣揮刀矢志復神州
另外在台中縣沙鹿福興里鎮南路福佳巷8號?園的「福興宮」也與鹿港的「福靈宮」一樣,是崇拜在林爽文大革命起義事件中,以標榜「反清獨台」洪門天地會九龍山的王勳 為主神來祭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