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18台灣的棄留爭議 與歸降兵將處理

台灣的棄與留 
滿清既然征服了台灣,將明鄭這海寇徹底消滅後,欲將台灣所有的住民約二十萬餘人,全部遷移至大陸,如此才可稱為完完整整地征服。所以清廷從北京派來的蘇拜侍郎在福州主持,召開「台灣善後會議」,參加人員除蘇拜外尚有閩浙總督金鋐及施琅等。他們再也不需擔憂,所以當時高唱著「棄台論」,因征服台灣的目的不是在領土的佔有,而在消滅鄭氏一族而已。 所以對台灣是否要保有,仰是放棄台灣有正反兩面的說詞。
反對保有台灣是基於以陸權為主的國家,保有海外孤島,不痛不癢,所以上至皇帝下至許多大臣,以贊成放棄台灣,其說法 : 
「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跌共守,日費天府而無益,不如徙其人空其地矣。」
「台灣府,古荒服地,先是未隸中國版圖。」
閩浙總督金鋐認為「台灣土地狹小,人口稀少,財賦無多,又遠隔重洋,鞭長莫及,若派兵守之,徒浪費糧食。不如守澎湖,徙台灣人民而棄其地。」
北京的言論是「宜遷其人,棄其地」,
康熙帝也認為「…海賊 ( 指鄭氏 ) 乃疥癬之疾,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但施琅堅持保有台灣,在十二月有一份奏摺「恭陳台灣去留疏」中強調台灣地位之重要,況且守台灣並不須內地的錢財支援。
在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也就是等了八個月之後,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
施琅雖然佔有台灣,但是他的佔有是消極的,限制移民來台,對於潮州、惠州人民即禁止來台。又未曾釐訂建設台灣方計,清廷所派來台官員、士兵,三年一任,六年一換,不准攜眷,視台灣為異域,以殖民統治之手段,只知壓搾、奪取,如此台灣進入了滿清據台時期。

投降後的人員處置
一六八三年八月施琅由鹿耳門登陸台灣後,不用戰爭即佔領台灣,結束了鄭氏王朝,於是東寧王朝文武大臣,及明朝宗室計有萬人,全部依「偽文武官員丁卒,與各省難民」分別被載入大陸內地各省墾荒。墾荒原本在一六五六年就出現在黃梧的平海五策中的第五策。
鄭克塽降清後,封為正黃旗漢軍公。他向清帝說他生長在南方,身體孱弱,懼北地寒冷,請求居住在福建他祖先居住的地方。清廷不淮,將他幽禁在北京,是一種外表塗了黃金的囚獄,雖授以公爵稱號-漢軍公,卻有銜無職,坐吃山空,至一六九三年清廷方賞給克塽之弟鄭克舉一個佐領 。但鄭家人口眾多,一個佐領仍無法維持生活,因此請求歸還在閩、粵被侵佔的祖產,結果是在晉江、同安、漳州、廣東各地祖產全被地方官所佔,非但不還,反將鄭氏家人誘往數年,拖斃二命。 鄭克塽死亡後,其母黃氏再向清廷要求發還鄭家產業,雖有下令清查,但不了了之。 又在精神上鄭氏在北京動輒得咎,因小事而使克塽之子鄭安福被革職,鄭克塙被降調,至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僅剩下半個佐領,鄭氏一族因家產耗盡,子孫逐漸衰頹,慢慢地從歷史舞台上消失。
當鄭芝龍降清時,完全是誠意,自動獻上全閩,當時鄭成功等尚未下海與清對抗,應是沒有危險,但是清人仍將他挾持北上,授以官銜,後不能說服鄭成功則正式囚禁,全家十一口同一日集體被屠殺。
鄭泰家族的鄭纘緒是與鄭經有血債的,降清後,清人對這有影響力的人,並不放心,逼遷北方監視,同時達成脫離支持的群眾。鄭泰之兄鄭階、弟鳴駿,子纘緒、孫脩典、侄纘祖、纘昌、侄孫脩敏等全部都被送至北京入旗。 鄭脩敏在入京的路上得知母亡,欲奔喪不允,強被抬入京,哭母至死,不得不令人鼻酸。又鄭修典在京被徵,從征厄魯特。在各種滿人的壓力下,以致引起鄭泰的日本存銀,最後交給鄭經。
馮錫範、劉國軒等東寧王朝之棟樑,國亡之後,也受封為總兵,也是有銜無職,二人俱令赴京。 沒有東寧王朝後的降將,是根本沒有利用價值。古人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就是沒有了東寧,也就是沒有飛鳥與狡兔,再好的弓與狗,只有藏起來,或則將狗煮來吃。 降將都想居住在福建(含台灣,因台灣屬閩省),但沒有居住之自由,計有武職一千六百餘人,文職人員四百人,兵四萬餘人,全部強迫分配至山東、山西、河南荒蕪之地墾荒。 那奸計、奪權、弒君也狂費工夫,亡國之臣的第二、三代也永世沈淪。悔之晚矣!
降後的強壯者,派出各戰場當敢死隊,不死不歸,留在各省墾荒之老弱,也讓他們顛沛流離,甚至連起碼之住屋都沒有。一六八五、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四、二十五年)山東布政使黃元驥是福建人,見到這些東寧降兵,生活實在太苦了。 所以建築了棲流所以收容,但他不知上意是要消耗閩台人士,為此受到撤職失官,可見滿清對台閩之恨與懼。
雅克薩戰役後,清廷再以台灣兵攻打厄魯特。厄魯特即元代時所稱的瓦刺,瓦刺後分為四部,其中準噶爾最強大,又將四部統一。 一六七三年(康熙十二年)噶爾丹自立為準噶爾汗,統一諸部; 擁有天山南北路及科布多、青海、喀爾喀等地,自以為成吉思汗後的第二雄主,遂南下進攻內蒙古。康熙下詔親征,從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至一六九七年計七年間,才克厄魯特。
台灣兵介入戰役雖無詳細述明加入攻厄魯特如雅克薩戰役,但是從福建地方志人物列傳中即有印証。既因台、閩籍軍人很強悍,從一六四六年鄭成功起兵至一六八三年鄭克塽投降計三十七年,讓滿清吃足苦頭。滿人能不對尚存的台閩軍人心存恐懼。所以盡量消耗降清人員,也就是將優良的水師派至西北沙漠地帶,用意即在以戰爭消滅明鄭降清官兵之精銳,根本不在乎是先降,仰是後降,水師陸師,也不論是否與明鄭有血海深仇,如鄭泰家族,一視同仁,殺無赦。 究其原因無他,即是國已亡,再也用不到像修來館的方式。滿人的看法是先降、後降皆歸屬於反清人士,有何區別!也不用區別。

鄭氏父子的陵寢 
鄭成功薨于台灣,葬台南近郊,武定里洲,今鹽洲村洲仔尾(鄭仔寮)。一六八一年(永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鄭經逝世,葬於墓旁。父子各有謚號,成功為武王,鄭經為文王。後洪門天地會將鄭成功奉為武宗。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事隔十七年,也就是滿清佔台後十七年,滿人為了防止這鄭氏父子陵墓遺留在台灣,成為復明運動的憑藉。所以康熙以美麗的詞藻「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 下令將鄭成功、鄭經父子的靈柩掘出,離開台灣。看起來滿清對鄭氏父子頗為優渥,但若參看滿人如何對付鄭氏遺族,就很清楚了解,遷墓是對台灣人抗清活動的釜底抽薪之計。毫無善意可言。
同時又將鄭成功父子陵寢遺物及有關史蹟徹底破壞,將一切遺跡消毀。台灣在清據時期,滿清官員編修台灣方志時,不敢多說鄭氏父子的功蹟及其陵寢,以免賈禍。
于五月二十二日改葬福建南安縣康站鄉,覆船山。
鄭克塽及其家人得知其父及祖父欲改葬時,因無行動自由的權利,必須向清廷申請,方得回到安南辦事。鄭克塽不能獲淮,其原因台灣抗清事件前仆後繼,若放克塽出旗歸故里,有如放虎歸山,給予抗清人士莫大的鼓舞。 所以申請後僅有鄭克塽之弟鄭克舉一人獲准前往安南,雖在墓誌銘上以克塽名立的,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是清廷主事者,鄭克塽只是被用來當人頭,尤其是鄭家財力已竭,所以其他鄭氏族欲南下處理改葬皆不能獲准,鄭氏遺族受到的監管,絲毫不放鬆。改葬後在安南也無任何鄭氏親人居留承祀事。
在台南永康鄉網寮村有一座二王廟,據聞這是後人私下為紀念,這台灣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代天巡狩神是台灣眾多神祇之一,但此神祇在中國內地並無。此神是其人生前曾代天子職權,對國家有重大貢獻,故死後被人建廟崇祀。在台灣有代天巡狩神,表示其人功在台灣,而僅奉祀在台灣府。可知這就是鄭成功父子,為後人所崇祀。 在滿清異族統治下的台灣,為避免因拜此漢人英雄而惹禍,遂以代天巡狩神之名來取代。
延平郡王祠:在台南市東區開山路原本有一座小祠,滿清入侵台灣時稱為開山廟,得以幸存。至一八七五年方改建為延平邵王祠。日人擴建之,並改稱為「開山神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