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9鴉片戰爭英軍攻台
新台灣人的誕生---漢人與先住民的融合
台灣的平埔族先住民在東、西部平原有下列的族群:
凱達格蘭(Ketagalan)分佈在桃園、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巿一帶之平地。
雷朗族(Luilan)分佈台北盆地南部及桃園台地,有人將其例為凱達格蘭的一支。
道卡斯(Taokas)族 分佈在大甲鎮北至新竹市一帶之地方。
巴布拉(Papura)族又稱拍瀑族,分佈在台中縣海岸附近一帶平地。
巴則海族(Pazeh)或稱拍宰海族,分佈在豐原,神崗及東勢一帶。
貓霧竦族 分佈在彰化平原。
巴布薩族(Bapuza)分布在鹿港、北斗、彰化等地。
和安雅族(Hoanya)分布在台中以南到台南新營以北之平原地區。
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縣麻豆以南及屏東林邊一帶。 西拉雅族可分為三支,即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lao)和四社熟番(Taivoan)。
噶瑪蘭族(Kavalan) 分佈在宜蘭平原。
漢人入侵台灣長期居住,與原本在台灣的先住民(原住民)起了衝突,但是歷經數百年的互相接觸當中,發生了融合協調的關係。尤其是在滿清據台二一三年中,滿清政府的禁止人民來台,禁止攜眷等等措施,使冒生命危險來台的漢人以男性為絕對多數,大多數人即與先住民通婚。
這些人數上居於多數的先住民,為何現在的台灣社會中很少聽到、看到或感觸到。這因先住民(原住民)有許多族是為母系社會,母系社會是女子繼承家產,傳承家業,重要家務舉凡耕種、紡織等生產工作,全由女性負責,男子則從事狩獵、防禦等較需體力的工作。以招贅婚姻為主,嫁娶婚為輔。這種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與漢人移入臺灣時的「陰衰陽盛」,產生「互補」作用。平埔族的招贅風俗,以及入贅女家又可分得家產的制度,對這批孑然一身「羅漢腳」,頗具吸引作用。所以兩者大量的通婚,於是臺灣有一句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的明顯差別,在於平埔族為母系社會,而高山族大半為父系社會。
但是沒有文字,也沒有姓氏的先住民與漢人結婚後,所生的第二代毫無例外的全接受父姓為姓。如此漢人系的台灣人與原住民系的台灣人就大量的通婚,逐漸融合在一起成為同樣的台灣人。在台灣西部平原,原本居住了人數眾多的平埔族人,他們長期來與漢人共同生活,學到了農業技術,生活上加上通婚的關係,如此歷經三百年,二者業已完全的融合同化,從表面上已看不出雙方的不同點。
這種經過通婚融合過所產生的台灣人,在台灣目前人口上佔有絕對多數,也就是目前的台灣人。其實平埔族並未消失,只是在台灣的舞台上轉換角色而已。固然他們的後代都以漢人的方式在生活,在思考,但流在血液裡的記憶,終會被喚醒,所以,今天居住在臺灣絕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如果跳出漢人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觀念,去平等看待我們的所有男女祖先,就知道平埔族也是我們的祖先,這樣才不致於數典忘祖。
滿清時期曾賜姓給原住民,許多平埔族沒有經過通婚,但是確漢化了,說河洛語、客家話,但其血統並非漢人,但他們就是台灣人。漢人系的台灣人與原住民系的台灣人,融合後也有人稱之為新台灣人,但正確的名子是「台灣人」。
1. 1841~1842年鴉片戰爭英軍攻台
2. 1854年美國欲購台灣
3. 1860年天津條約台灣開港
4. 1867年美船羅美號事件
5. 1861年大南澳英德強墾事件
6. 1868年樟腦戰爭
7. 1874年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
8. 1876年西班牙恫嚇事件
9. 1880年俄國的恐嚇
10. 1884~1885年法軍攻台
11. 1895年日軍侵澎
12. 1895年日軍侵台
台灣的涉外事件
滿清據中國,自乾隆之後朝政廢弛,又對台政策是是如此漫不經心,所以在海防上根本無法應付來自西方列強的窺視。
西歐社會到了十八世紀未葉,其資本主義體制已發展到相當程度,這些成為更富強的西歐各國,剛把豐富的資本和商品滿載於新式的輪船而重來亞細亞,再次搞起瘋狂的殖民地爭奪戰。其中,先一步
清國的國力日見消弱,可是滿清仍以老大國自居,因此,雖說是稱霸於西歐世界的英國,任其以軍艦、大砲加以威脅,滿清政府都是逆來順受,無動於衷,以不理不採來應付,就是不開放、不溝通、不長進的三不政策。歐洲人被拒之於鎖國的門外。
鴉片戰爭中英艦進犯台灣 一八四一年
鴉片台灣人稱為「阿片」在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據台時,就從咬留吧(爪哇)運到台灣。 英國人發現將英國殖民地印度的鴉片運到中國,可以獲得暴利。既然有暴利英國人不分官方私人都搬運大量的鴉片到中國。先從廣東開始,再北上至福建、浙江。中國的滿清政府在三不政策下,任人民吸飲鴉片,這種惡習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於全中國,它破壞國民身體健康,加上大量白銀的流失。每年流出現銀達三千萬兩之巨。
阿片的出產地有三,一為的記(Turkey),二為望邁(Bombay),三為孟加剌(Bengal)。的記與望邁皆出小土,每塊重六七兩。但孟加剌(Bengal)出大土,每塊四十五兩。
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兩廣總督.阮元鑑於鴉片的流毒愈來愈盛,即奏准禁止鴉片的輸入和販賣,罌粟的栽種和煎熬,及開設煙館。但是無效,滿清政府的解決方法是下令禁止中國人跟西洋人來往,禁止教授西洋人學習中國語等。
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英國人將阿片銷售到台灣,台灣人以私造的樟腦來交換。於是台灣也如中國開始大量的吸毒。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條陳煙毒之弊害。於是滿清政府特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遣於廣東專權處理鴉片貿易禁止。 林則徐到廣東後,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奉詔嚴禁鴉片。英商不遵守,照樣販賣,因此林則徐搜出英人所藏的鴉片二萬箱並以火燒毀,同時禁止載有鴉片的西洋船隻進出廣東港口。於是英艦砲擊廣東,中英兩國終於起戰端。戰爭由廣東而波及中國的沿海各港口。英軍同時也不忘攻擊台灣的港口。
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三三年(道光四年至十三年)十年間,英國商船煙船即常到鹿耳門、雞籠、滬尾等地銷售鴉片,台灣人則以私煎的樟腦交換之。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夏、秋兩季英船在台灣海面游弋盤桓達半年之久。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中英戰爭爆發,滿清政府令台灣總兵達洪阿,台灣道姚瑩,於各口岸嚴密設防,並加派水師名將在籍提督王得祿(嘉義人)會同台灣鎮道協力嚴防,為此在台灣南、北各地建17處海防砲台,基隆便選定在二沙灣附近設置砲墩。於是募集鄉勇,當時兵勇之區別是兵為國家的軍隊,勇為地方招募來協助正規軍的。結果是勇比兵猛,因滿清兵無戰力、無戰鬥意識,更沒有保台觀念。姚瑩負責整修砲台器械,臺灣道姚瑩以基隆港口寬深,乃根據地形,在境內正對港口之二沙灣山上,建造砲臺,設大小砲墩八座,砲臺城門上懸有「海門天險」的石刻方匾 ,並派軍調水師兵六四○名,陸路兵四九○名,鄉勇四○○,水勇二○○,屯丁一○○名守北路滬尾,雞籠、大安、中港、香山、竹塹(今新竹)各地,以猛舺營參將邱鎖功往來調度策應:調水師一、五三七名,屯丁一○○名,鄉勇一六六○名,水勇一○○名,戰船三五艘,分守安平、四革、鹿耳門、郭賽港、二餛身等各要口,以衛府城(今臺南市),由水路兵一○○名,鄉勇三○○名,分守南路打狗(今高雄),東港二海口。
姚瑩等之嚴防,已足以應付英軍之襲擊。滿清對英國的戰爭在直隸總督琦善的安排下將林則徐免職以懷柔英人。派琦善本人到廣東辦理善後,琦善到廣東後,即將林則徐所設立沿海防禦全部毀廢,連帶姚瑩亦奉命裁撤台灣之壯勇,及各種防禦措施,理由是節省經費。姚瑩自籌經費加強全島防務。由於琦善之自毀長城,於是英軍更不客氣進攻虎門,佔據香港。昏庸的道光得報後,改以奕山為兩廣總督,並調集大軍抵抗英軍,而廣東之要塞已多被英軍攻陷,奕山欲割地議和,道光不允,英軍即乘勝大舉北犯,並分兵進攻福建、浙江沿海,英軍知如台灣守軍從後截擊,所以又派一部份軍艦窺伺台灣,以牽制台灣的清軍。
於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鹿耳門外洋,即有一艘雙桅英艦出現姚瑩即急令封港,令各港口守兵加緊巡邏,且調水師出海驅逐,英艦見台灣防守嚴密,不見有海軍可以攻英,所以不攻台即行撤走。下圖為四草砲台遺跡。
四草,在古北汕尾島中部,道光三年,鹿耳門港淤塞,船舶改泊四草外海,經安平大港轉入運河,抵達五條港。於是四草外海,即俗稱之四草湖,遂成為府城之外港。姚瑩為護此地航運之安全,乃建磚石城,稱鎮海城,俗稱四草砲台。此城之城牆,全城厚一丈,高亦一丈,周長七十餘丈。城內設砲位十座,營房數座,是為姚瑩所建之十七座砲台之一。
一年後即一八四一年八月十三日,英軍乘在中國戰爭的順利,派一運輸艦再至雞籠窺伺,十六日晨即開砲轟擊我二沙灣砲台作試探攻擊,擊毀兵房一間,守兵即開砲還擊,擊斷英艦之桅,英軍無法理解,在台灣居然有清軍可以打仗,於是將英艦撤退出港,但是卻觸礁沉沒,岸上守兵勇及鄉勇即分乖小船趕至現場,格殺英兵十人、印度兵二十三人,生擒印度兵一百三十三人,另擄獲大砲十餘門,大小砲彈數十顆,這是鴉片(阿片)戰爭中英軍的大敗,台灣抵抗英軍的第一次勝利。下圖為二沙灣砲台現今位置在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民族英雄墓對面山上現存的二沙灣砲台 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 砲台,臺內牆垣、兵房、彈藥庫都用當地出產的砂岩壘砌,當時部署中國舊式的砲。
英軍不甘受辱於是在九月初五日晨,派來一艘三桅大型英艦駛至基隆港口停泊,下午更駛進萬人堆地方,守兵見英兵行動詭異,欲進港窺探虛實,即憑險設伏,以待英兵自投羅網,轉瞬有二舢板開進港內,聲明要求贖被俘英兵,每名願出白銀百圓,港口軍民均守官廳約束,不加理會,英兵不得要領,即回。九月十三日晨,英艦即開入港內,開砲猛擊三沙灣砲台,圖向該處強行登陸。守兵即開砲還擊,斃二英兵,英艦又退至港外,遠遠砲擊三沙灣要塞,時守兵愈集愈多,英艦見勢難登陸,遂即撒走 姚瑩等又獲第二次勝利。
英艦以兩次均遭擊退,遲至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又以三艘三桅艦從梧棲港向北行駛,姚瑩即飛撤淡水廳,彰化縣二地港口益加戒備,並雇漁船假扮漢奸誘騙英艦駛入淺灘,設伏殲滅。三十日,該三英艦帶三隻舢板果出現於港口,尚不敢冒進 隨見一隻漁船,即令艦上漢奸探詢入港路徑,該漁民即騙其由土地公港駛入,艦身登時擱淺傾歪進水,英兵驚皇失措,姚瑩預先埋伏在岸上之守兵一齊殺出。槍擊刀刺,英兵不及迎戰,紛紛落水,或登舢板逃走,計斃英兵數十名,生擒白人十八名,紅人一名,黑人三十名,粵籍漢奸五名,另鹵獲大砲、鳥槍、腰刀等勝利品甚多,又獲第三次之勝利。
台灣方面雖然打退英軍的來攻而未有寸土被侵佔,但是,主戰場大陸沿海,反使英軍節節勝利,連續攻下廈門.定海.寧波.上海.鎮江等地,更擬直迫南京。清廷聞報驚惶失措,唯有求和而已。於是,在一八四二年(道光二二年)八月,清廷終於和英政府締結「南京條約」。從此條約,滿清被迫割讓香港,開放五港(廣東.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從此滿清放棄了鎖國政策,同時外國人和外國商品就自由進出中國領土。這樣,中國即屈服於英國帝國主義,跟著印度的後塵而陷於半殖民地的境地。
事後,根據英政府全權代表.沙連彌噗鼎喳(Sir.Henry Pottinger)的要求,清廷逮捕台英戰爭有功的達洪阿,以虐殺被俘英兵之罪送往北京的刑部懲辦。被捕的達洪阿至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由姚瑩等人向滿清政府情,始得被釋放。
台灣的平埔族先住民在東、西部平原有下列的族群:
凱達格蘭(Ketagalan)分佈在桃園、台北縣、台北市、基隆巿一帶之平地。
雷朗族(Luilan)分佈台北盆地南部及桃園台地,有人將其例為凱達格蘭的一支。
道卡斯(Taokas)族 分佈在大甲鎮北至新竹市一帶之地方。
巴布拉(Papura)族又稱拍瀑族,分佈在台中縣海岸附近一帶平地。
巴則海族(Pazeh)或稱拍宰海族,分佈在豐原,神崗及東勢一帶。
貓霧竦族 分佈在彰化平原。
巴布薩族(Bapuza)分布在鹿港、北斗、彰化等地。
和安雅族(Hoanya)分布在台中以南到台南新營以北之平原地區。
西拉雅族(Siraya)分佈在台南縣麻豆以南及屏東林邊一帶。 西拉雅族可分為三支,即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lao)和四社熟番(Taivoan)。
噶瑪蘭族(Kavalan) 分佈在宜蘭平原。
漢人入侵台灣長期居住,與原本在台灣的先住民(原住民)起了衝突,但是歷經數百年的互相接觸當中,發生了融合協調的關係。尤其是在滿清據台二一三年中,滿清政府的禁止人民來台,禁止攜眷等等措施,使冒生命危險來台的漢人以男性為絕對多數,大多數人即與先住民通婚。
這些人數上居於多數的先住民,為何現在的台灣社會中很少聽到、看到或感觸到。這因先住民(原住民)有許多族是為母系社會,母系社會是女子繼承家產,傳承家業,重要家務舉凡耕種、紡織等生產工作,全由女性負責,男子則從事狩獵、防禦等較需體力的工作。以招贅婚姻為主,嫁娶婚為輔。這種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與漢人移入臺灣時的「陰衰陽盛」,產生「互補」作用。平埔族的招贅風俗,以及入贅女家又可分得家產的制度,對這批孑然一身「羅漢腳」,頗具吸引作用。所以兩者大量的通婚,於是臺灣有一句俗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的明顯差別,在於平埔族為母系社會,而高山族大半為父系社會。
但是沒有文字,也沒有姓氏的先住民與漢人結婚後,所生的第二代毫無例外的全接受父姓為姓。如此漢人系的台灣人與原住民系的台灣人就大量的通婚,逐漸融合在一起成為同樣的台灣人。在台灣西部平原,原本居住了人數眾多的平埔族人,他們長期來與漢人共同生活,學到了農業技術,生活上加上通婚的關係,如此歷經三百年,二者業已完全的融合同化,從表面上已看不出雙方的不同點。
這種經過通婚融合過所產生的台灣人,在台灣目前人口上佔有絕對多數,也就是目前的台灣人。其實平埔族並未消失,只是在台灣的舞台上轉換角色而已。固然他們的後代都以漢人的方式在生活,在思考,但流在血液裡的記憶,終會被喚醒,所以,今天居住在臺灣絕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如果跳出漢人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觀念,去平等看待我們的所有男女祖先,就知道平埔族也是我們的祖先,這樣才不致於數典忘祖。
滿清時期曾賜姓給原住民,許多平埔族沒有經過通婚,但是確漢化了,說河洛語、客家話,但其血統並非漢人,但他們就是台灣人。漢人系的台灣人與原住民系的台灣人,融合後也有人稱之為新台灣人,但正確的名子是「台灣人」。
1. 1841~1842年鴉片戰爭英軍攻台
2. 1854年美國欲購台灣
3. 1860年天津條約台灣開港
4. 1867年美船羅美號事件
5. 1861年大南澳英德強墾事件
6. 1868年樟腦戰爭
7. 1874年日軍侵台牡丹社事件
8. 1876年西班牙恫嚇事件
9. 1880年俄國的恐嚇
10. 1884~1885年法軍攻台
11. 1895年日軍侵澎
12. 1895年日軍侵台
台灣的涉外事件
滿清據中國,自乾隆之後朝政廢弛,又對台政策是是如此漫不經心,所以在海防上根本無法應付來自西方列強的窺視。
西歐社會到了十八世紀未葉,其資本主義體制已發展到相當程度,這些成為更富強的西歐各國,剛把豐富的資本和商品滿載於新式的輪船而重來亞細亞,再次搞起瘋狂的殖民地爭奪戰。其中,先一步
清國的國力日見消弱,可是滿清仍以老大國自居,因此,雖說是稱霸於西歐世界的英國,任其以軍艦、大砲加以威脅,滿清政府都是逆來順受,無動於衷,以不理不採來應付,就是不開放、不溝通、不長進的三不政策。歐洲人被拒之於鎖國的門外。
鴉片戰爭中英艦進犯台灣 一八四一年
鴉片台灣人稱為「阿片」在一六二四年荷蘭人據台時,就從咬留吧(爪哇)運到台灣。 英國人發現將英國殖民地印度的鴉片運到中國,可以獲得暴利。既然有暴利英國人不分官方私人都搬運大量的鴉片到中國。先從廣東開始,再北上至福建、浙江。中國的滿清政府在三不政策下,任人民吸飲鴉片,這種惡習以驚人的速度蔓延於全中國,它破壞國民身體健康,加上大量白銀的流失。每年流出現銀達三千萬兩之巨。
阿片的出產地有三,一為的記(Turkey),二為望邁(Bombay),三為孟加剌(Bengal)。的記與望邁皆出小土,每塊重六七兩。但孟加剌(Bengal)出大土,每塊四十五兩。
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兩廣總督.阮元鑑於鴉片的流毒愈來愈盛,即奏准禁止鴉片的輸入和販賣,罌粟的栽種和煎熬,及開設煙館。但是無效,滿清政府的解決方法是下令禁止中國人跟西洋人來往,禁止教授西洋人學習中國語等。
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英國人將阿片銷售到台灣,台灣人以私造的樟腦來交換。於是台灣也如中國開始大量的吸毒。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條陳煙毒之弊害。於是滿清政府特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遣於廣東專權處理鴉片貿易禁止。 林則徐到廣東後,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奉詔嚴禁鴉片。英商不遵守,照樣販賣,因此林則徐搜出英人所藏的鴉片二萬箱並以火燒毀,同時禁止載有鴉片的西洋船隻進出廣東港口。於是英艦砲擊廣東,中英兩國終於起戰端。戰爭由廣東而波及中國的沿海各港口。英軍同時也不忘攻擊台灣的港口。
一八二四年至一八三三年(道光四年至十三年)十年間,英國商船煙船即常到鹿耳門、雞籠、滬尾等地銷售鴉片,台灣人則以私煎的樟腦交換之。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夏、秋兩季英船在台灣海面游弋盤桓達半年之久。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中英戰爭爆發,滿清政府令台灣總兵達洪阿,台灣道姚瑩,於各口岸嚴密設防,並加派水師名將在籍提督王得祿(嘉義人)會同台灣鎮道協力嚴防,為此在台灣南、北各地建17處海防砲台,基隆便選定在二沙灣附近設置砲墩。於是募集鄉勇,當時兵勇之區別是兵為國家的軍隊,勇為地方招募來協助正規軍的。結果是勇比兵猛,因滿清兵無戰力、無戰鬥意識,更沒有保台觀念。姚瑩負責整修砲台器械,臺灣道姚瑩以基隆港口寬深,乃根據地形,在境內正對港口之二沙灣山上,建造砲臺,設大小砲墩八座,砲臺城門上懸有「海門天險」的石刻方匾 ,並派軍調水師兵六四○名,陸路兵四九○名,鄉勇四○○,水勇二○○,屯丁一○○名守北路滬尾,雞籠、大安、中港、香山、竹塹(今新竹)各地,以猛舺營參將邱鎖功往來調度策應:調水師一、五三七名,屯丁一○○名,鄉勇一六六○名,水勇一○○名,戰船三五艘,分守安平、四革、鹿耳門、郭賽港、二餛身等各要口,以衛府城(今臺南市),由水路兵一○○名,鄉勇三○○名,分守南路打狗(今高雄),東港二海口。
姚瑩等之嚴防,已足以應付英軍之襲擊。滿清對英國的戰爭在直隸總督琦善的安排下將林則徐免職以懷柔英人。派琦善本人到廣東辦理善後,琦善到廣東後,即將林則徐所設立沿海防禦全部毀廢,連帶姚瑩亦奉命裁撤台灣之壯勇,及各種防禦措施,理由是節省經費。姚瑩自籌經費加強全島防務。由於琦善之自毀長城,於是英軍更不客氣進攻虎門,佔據香港。昏庸的道光得報後,改以奕山為兩廣總督,並調集大軍抵抗英軍,而廣東之要塞已多被英軍攻陷,奕山欲割地議和,道光不允,英軍即乘勝大舉北犯,並分兵進攻福建、浙江沿海,英軍知如台灣守軍從後截擊,所以又派一部份軍艦窺伺台灣,以牽制台灣的清軍。
於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六月十八日,鹿耳門外洋,即有一艘雙桅英艦出現姚瑩即急令封港,令各港口守兵加緊巡邏,且調水師出海驅逐,英艦見台灣防守嚴密,不見有海軍可以攻英,所以不攻台即行撤走。下圖為四草砲台遺跡。
四草,在古北汕尾島中部,道光三年,鹿耳門港淤塞,船舶改泊四草外海,經安平大港轉入運河,抵達五條港。於是四草外海,即俗稱之四草湖,遂成為府城之外港。姚瑩為護此地航運之安全,乃建磚石城,稱鎮海城,俗稱四草砲台。此城之城牆,全城厚一丈,高亦一丈,周長七十餘丈。城內設砲位十座,營房數座,是為姚瑩所建之十七座砲台之一。
一年後即一八四一年八月十三日,英軍乘在中國戰爭的順利,派一運輸艦再至雞籠窺伺,十六日晨即開砲轟擊我二沙灣砲台作試探攻擊,擊毀兵房一間,守兵即開砲還擊,擊斷英艦之桅,英軍無法理解,在台灣居然有清軍可以打仗,於是將英艦撤退出港,但是卻觸礁沉沒,岸上守兵勇及鄉勇即分乖小船趕至現場,格殺英兵十人、印度兵二十三人,生擒印度兵一百三十三人,另擄獲大砲十餘門,大小砲彈數十顆,這是鴉片(阿片)戰爭中英軍的大敗,台灣抵抗英軍的第一次勝利。下圖為二沙灣砲台現今位置在基隆市中正路大沙灣民族英雄墓對面山上現存的二沙灣砲台 是一座以石造為主的隱式 砲台,臺內牆垣、兵房、彈藥庫都用當地出產的砂岩壘砌,當時部署中國舊式的砲。
英軍不甘受辱於是在九月初五日晨,派來一艘三桅大型英艦駛至基隆港口停泊,下午更駛進萬人堆地方,守兵見英兵行動詭異,欲進港窺探虛實,即憑險設伏,以待英兵自投羅網,轉瞬有二舢板開進港內,聲明要求贖被俘英兵,每名願出白銀百圓,港口軍民均守官廳約束,不加理會,英兵不得要領,即回。九月十三日晨,英艦即開入港內,開砲猛擊三沙灣砲台,圖向該處強行登陸。守兵即開砲還擊,斃二英兵,英艦又退至港外,遠遠砲擊三沙灣要塞,時守兵愈集愈多,英艦見勢難登陸,遂即撒走 姚瑩等又獲第二次勝利。
英艦以兩次均遭擊退,遲至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又以三艘三桅艦從梧棲港向北行駛,姚瑩即飛撤淡水廳,彰化縣二地港口益加戒備,並雇漁船假扮漢奸誘騙英艦駛入淺灘,設伏殲滅。三十日,該三英艦帶三隻舢板果出現於港口,尚不敢冒進 隨見一隻漁船,即令艦上漢奸探詢入港路徑,該漁民即騙其由土地公港駛入,艦身登時擱淺傾歪進水,英兵驚皇失措,姚瑩預先埋伏在岸上之守兵一齊殺出。槍擊刀刺,英兵不及迎戰,紛紛落水,或登舢板逃走,計斃英兵數十名,生擒白人十八名,紅人一名,黑人三十名,粵籍漢奸五名,另鹵獲大砲、鳥槍、腰刀等勝利品甚多,又獲第三次之勝利。
台灣方面雖然打退英軍的來攻而未有寸土被侵佔,但是,主戰場大陸沿海,反使英軍節節勝利,連續攻下廈門.定海.寧波.上海.鎮江等地,更擬直迫南京。清廷聞報驚惶失措,唯有求和而已。於是,在一八四二年(道光二二年)八月,清廷終於和英政府締結「南京條約」。從此條約,滿清被迫割讓香港,開放五港(廣東.福州.廈門.寧波.上海),從此滿清放棄了鎖國政策,同時外國人和外國商品就自由進出中國領土。這樣,中國即屈服於英國帝國主義,跟著印度的後塵而陷於半殖民地的境地。
事後,根據英政府全權代表.沙連彌噗鼎喳(Sir.Henry Pottinger)的要求,清廷逮捕台英戰爭有功的達洪阿,以虐殺被俘英兵之罪送往北京的刑部懲辦。被捕的達洪阿至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由姚瑩等人向滿清政府情,始得被釋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