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20臺灣話的由來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傳教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以武力征服後,亦創辨教化事業以綏撫原住民,結合宗教與教育,並希望受教化的學生將來擔任傳教的工作。傳教的方向也是由雞籠開始,進至滬尾、台北平原、最後及於噶瑪蘭。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西人神父馬地涅(Bartolome Martinez),曾在社寮島(即今日的基隆和平島)及對岸(和平島與台灣本島之距離有七十四公尺)大陸村落,建了五座教堂,對附近原住民傳教。
社寮島的原住民是凱達格蘭族巴賽人(Katagalan Basaijo),巴賽人身材較高,皮膚色白,常被誤為白種人,善於航海,經常以雙邊有架的風帆航行在北台灣、琉球群島、福建、浙江等海上,是個母系社會善於交易。不過也因巴賽人屢次在海上劫掠,所以有「福爾摩沙海盜」的稱呼。在1626年7月西班牙人有對凱達格蘭族巴賽人的描述。
一六三二年企圖心旺盛的愛斯基委(Jacinto Esquivel)更在台灣北部成立馬尼拉支會,冒險進入基馬里,和大巴里兩社,各在其地建教堂。也在淡水一帶的散拿(Senar)社建教室,更進入北投一帶傳教,設「學林」,作為向中、日傳教的中樞,對台灣北部的原住民、漢人、日本人皆加以教化,設學校教授教理、拉丁語、文藝、科學等。愛斯基委亦接替馬地涅神父病故後在滬尾傳教。並編有滬尾語辭彙、淡水語教理書等教材。
在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西班人佔領噶瑪蘭後,次年神父基洛斯(Teodoro Quiros)來臺,初在臺北各地任教,復進入三貂角,蛤仔難及蘇澳等址建教堂,相傳受洗者達六百餘人。
馬尼拉總督於一六三○年(崇禎二年)報告西班牙國王云:「三年傳教,只在雞籠一處,受洗禮者有三百人。」據台北部十七年間受洗禮者共達四千人。
西班牙人佔據台灣北部後仍以駐台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駐在雞籠或滬尾,對當地住民平埔族的凱達格蘭族,則任其自治。他們以傳教與經商為二大目標,想以台灣為跳板,北向日本、西向大陸佈教,所以對宗教的重視,甚於商業之上。對各番社的管理,既無行政機構,也無行政人員的設置,幾乎以全以宗教代替行政。

侵入亞洲的歐州人,西班牙人早於荷蘭人,對於日本的傳教和貿易,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比荷蘭人先一步。然而西班牙人常熱心於傳佈天主教,他們在黃種人社會傳佈天主教,比起任何歐洲人都具有不顧一切的超級熱情,反而到處都起了反作用,惹起不少的糾紛和迫害。西班人為了尋覓對日本傳教的中途站,屢次派兵想佔領台灣,但是都未成功,結果,一六二六年(天啟六年)亦步上荷蘭人的後塵,佔領台灣北部的雞籠和滬尾。當西班牙海將率領帆船初次來台時,尚有西班牙神父二人和修士一人,及日本神父一人同行來台。這個日本神父名叫西文左衛門,在台灣逗留三年後,經過琉球回日本,一六三四年(日本寬永十一年)在日本殉教死亡。
西班牙人到台灣後,西班牙神父的傳教以雞籠為中心,逐漸發展至滬尾及台北盆地,後來擴至三貂角和蛤仔難(宜蘭)。起初由雞籠到七堵、滬尾方面是向金包里、八里岔,再上溯淡水河、關渡、北投、唭哩岸、芝蘭堡(士林),延至台北盆地的各地方。在蛤仔難方面,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有西班牙船隻遇風漂流至蛤仔難,其船員五十八人被當地的泰雅族所殺。西班牙人以報仇為藉口,派兵燒毀七個原住民部落,殺十二人,同時派神父到此地傳教,並佔領海岸一帶,命名「聖加天利納」(Santa Catarina),又把現在的蘇澳附近稱為「聖老人佐」(San Lorenso)。
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的十七年間,由多米尼克派(Dominico)的天主教神父,傳教於台灣原住民。他們以西洋醫學為接近原住民的工具,先治療原住民的瘧疾和天花,然後才傳天主教的福音。從建立天主教堂收容信者做起,次之才以愛斯基委神父(Jacint Esquivel)所著的「淡水語天主教理」和「淡水語辭典」為傳教的書本,再建立聖母像供信者禮拜。可是,由於西班牙神父時常都滿身揚溢著殉教的熱情,對傳教操之過急,所以,往往牴觸了原住民的習性和禁忌,而惹起很大的反感和敵視。舉一個例子來說,一六三六年(崇禎九年),訪問芝蘭堡和北投的批拉族的慕路神父(Luis Muro),遭到三百餘人襲擊,身受五百餘箭,遺體在十二日後才發現。

台灣原住民的語言 
在台灣的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各個族群不同,荷蘭人從新港語著手成為標準語,此種語延伸使用於蕭壠(在北門郡將軍庄佳里漚汪間的番子寮)、麻豆(在曾文郡麻豆街,乾隆末年受漢人壓迫,遷移於官田番子田)、大目降(原在曾文郡大內庄頭社,後被大武?社侵佔)等接近大員的教區。又在華武壟、Takais(二林附近)及更北的地區組織為一傳教區以華武壟語為標準語。又在南方地區如放索社等地使用另一種語言稱「南方語」(Zeydeytsche或 Zuidsh)。共計三種台灣平埔族原住民語加上荷蘭語也作為普通日常用語。尚有一種Camachat語通行於台灣中部一帶。
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時,自一六四一年開始臣服的各村落代表群集一堂,召開所謂的地方集會(Landdag),計有北部、南部、東部、淡水二個集會區,規定每年三、四月間,各社長老集合於一定場所宣誓效忠服從公司的統治,並向與會者傳達必要事項,以期徹底周知。在西部平原,於一六四四年3月的地方集會中,首先以台南附近所使用的新港語發言,然後由二、三位幹部將之翻譯成Tarrokayse spraecke語及山地語Bergh spraecke)。
一六四六年二月的北部地方集會中,首先由牧師Hans Olhoff用新港語發言,然後其他的通譯以二種山地話——Favorlang語或Camachat語,亦即Quataong語(柯達王),分別高聲的翻譯介紹給大家聽,以期能徹底傳達東印度公司的指令。
其後在一六四七年三月的北部地方集會也是一樣,首先由以自由市民身分兼政務員的Joost van Bergen以新港語說明統治的要求,其次再由學校教師用Favorlang 語說一次,再由別的翻譯用山地語及Camachat語轉述給人家聽。此種模式重覆在一六四八年三月、一六五○年三月、一六五一年三月、一六五四年三月、一六五五年三月、一六五六年三月的地方會議中以新港語、Favorlang語,Camachat語翻譯,一直反覆進行。

Tarrokayse語是指從諸羅山(嘉義)以至Dorenap(又稱Taurinap,指鹿港附近)的十四、十五個村落所使用的語言。
新港語就是以前以台南為中心所使用的Siraya(Sideia)西拉雅語,而Favorlang語則在北方,大致來說就是以貓霧○社為中心的濁水溪和大肚溪間的平地所使用的Babuza語,然而,以往更北邊的大肚溪以北的海岸方面,說的是後來所謂的Papora語,台中北部及東北部平地說的是後來所謂的Pazeh語,而荷蘭文獻所說的Camachat語,應該就是這個地區所說的話。
但根據近幾年來的語言學研究得知,Papora、Pazeh、Babuza(Favorlang)、Taokas(大甲溪以北至新竹北部海岸沿線的平埔族所使用的語言)、Saisiyat(以苗栗南住為主要地區所使用的語言),還有Hoanya,從台中至桃園所有的平埔族和泰雅語群Atayalic關係密切,可視為形成了高山族諸語的西北語群(North Western)。

「台灣」名稱的由來
荷人佔據台灣是從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登陸台南安平地方,該地名依原住民稱為 荷蘭人統稱Taioan,漢人依此稱「大員」,記住這是用洛河語發音,而非北京話,荷人據台期間(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在大員廣場上絞刑台旁,設立一公稱處,它是專門針對長度、重量、土地丈量引起問題的仲裁機構,十分權威。又因為漢人從中國帶來的度量衡並不一致,各地對長度、重量的認知均有差異,毫無標準可言。荷人於是規定大員尺是一尺十寸,大員斤一斤十六兩,土地以「甲」為計算單位。公稱處除了仲裁機構外也是檢查機構,各地使用度量衡需經公稱處檢驗合格方可使用。
荷蘭人也帶來以「甲」為單位的地積制度,所以台灣測量土地的尺度和中國不同。中國自古以弓測量土地,稱之為「畝」,而在台灣的荷蘭人是以戈測量土地,以二十五戈四方叫「甲」(morgan)。中國田以畝計,六尺為一弓,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台灣田以甲計,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一甲計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釐零。「甲」一直沿用到今日,相等於西洋的0.96992公頃(hectare),大約為今日中國的14.549市畝(15.786舊畝),日本的一町步或2934坪。

                                         圖 4 荷蘭人在清朝時在廣東所設的公稱處作業情形。


荷蘭人在大員的公稱處成為度量衡的權威,以此為交易的準繩,稱為大員尺、大員斤。在中國沿海的商人對外交易若以大員尺斤為計算標準,可免去不少的麻煩,尤其是與外地人交易時比較有公正性,大家也樂於使用。久而久之「大員」的涵義已從局部指今日「台南地區」擴張到泛指使用大員尺、大員斤的荷蘭佔領地區,如台南、鳳山、滬尾、雞籠。

荷蘭人敗退離台之前,大員尺、大員斤除了在全台南北各地使用外,更漸漸擴大到中國沿海的外貿商界,所以中國沿海的人對使用大員尺的人很單純的統稱為「大員人」,同時對在海峽對岸的這島嶼稱為「大員」島。大員是以河洛話(閩南語)發音,若以今日的北京話就是「台灣」。這就是台灣名稱的由來。

台灣話的由來 
在荷據時期台灣所使用的語言,荷蘭人努力推行荷文荷語,但漢人移民大部份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話,也就是今日的台灣話,或稱福建話、閩南話。到底台灣話、河洛話、閩南話是怎麼來的與漢語的關係如何。以下節錄有關說明。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目前的北京話,乃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軍事力量之影響與壓迫而改變音調的結果。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到南宋偏安時期,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換而言之,變種漢語已成定型,遼、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為國都,北京官話漸漸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北京話已成為漢語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後滿人入關,滿人雖習漢語,卻使得北京話成為滿韃人話。西洋人稱為Mandarian。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亦即完全走樣,音調不僅大變,漢字意義亦多不同。
以音調為例,唐代漢語之入聲(竹dek、日jit、入jip) 在北京話中完全消失。 漢人受到胡化結果帶來反舌聲母「ㄓ、ㄔ、ㄕ、ㄖ」,真是漢語族之悲哀。 正統漢語(河洛漢音)反被無知之輩譏為粗俗土語,漢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語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嘆可悲之極。有人稱為這是語言上的「認賊作父」。
遠離中原之商漢語族歷經千年滄桑、忍辱負重,替漢語族保留最珍貴之文化資產「商漢語」(古漢語、河洛語),在現今對古代詩、詞、經典之訓詁,誠為最難得的資料,對古代漢學之研究尤其裨益良多。

若比較「商漢語」與今日的中國「普通話」,也就是五胡亂華後的「胡漢語」,其間不知歷經多少滄桑,因二者的貌合、神似、重疊、脫節、傳承、蛻變早已很難一一釐清。從語言的「文明」層級來看,在語言的進化過程中,「文字」是一項重要指標,我們可以將天下所有的語言分為三大類,
一 是無文字的語言。
二 是有文字的語言。
三 是仿冒、拼湊、轉化、借用後也算有文字的語言。

普天之下真正有自己文字的語言寥寥可數,具原創性、獨特性文字的語言,我河洛話是其中之一。反觀荷蘭文,如何與古希臘語相提並論?同樣地,古匈奴語、古鮮卑語也無從在「人文水平」上跟古漢語相提並論。今日的北京話,無論字、詞、音、義各方面皆與古漢語相差甚遠,若是說係歷史變遷、時代演進的自然結果,何以今日的河洛語尚能保存漢語古音、古義、古字、古詞如此之多,而罕受歷史變遷、時代演進之影響?顯然可見,中古以後,「北京話」之所以跟古漢語漸行漸遠,與千年來遼、金、元、明、清等五個朝代定都「北京」有密切關係,在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漢人)、清(滿洲)中,有四個王朝的統治階層是胡人而非漢人,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將北京話別稱為「胡漢語」以有別於其他漢語。這可謂「條條大路通長安,長安竟然充斥胡漢語」。」

河洛語使用地區 
同樣使用台語、河洛語之話語,實在不限於閩南地區而已,亦有不少地區用此種語言,目前所知除台灣澎湖以外,中國由北至南分佈情形如下:

一、 江蘇省
宜興縣南部山區,位於太湖西岸,由此地居民可探知吾等祖先之發源地,此乃強悍族中最強悍之一群,與周圍所有住民之語言截然不同,可謂今之「桃花源」,成為語言學上最著名之「方言島」,更印證一項史實:台灣人之祖先即吳越之族,推至上古即商族。

二、浙江省
現在約有一百多萬人,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及島嶼上,以平陽話為代表。
1.溫嶺縣之石塘一帶,
2.玉環縣之坎門鎮,
3。洞頸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4.瑞安縣之北麂島、大南鄉,
5.平陽縣之南麓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6.泰順縣之東南角,
7.文成縣之東南角,
8.蒼南縣、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均有言商漢語之居民。

三、福建省
因福建省舊稱閩越之地,中部大河曰閩江,閩江以北概稱閩北,閩江以南概稱閩南,林語堂博士(中國第一位語言學博士)提出閩北話及閩南話之說,其實不盡然,蓋福建西南部之長汀、上杭一帶居民所言係「客家話」,「閩南話」主要分佈於福建省東南部及沿海各,島嶼,大概可分做三種音系。
甲、 漳州音系:漳州、長泰、華安、龍溪、漳浦、雲霄、海澄、南靖、平和、東山、詔安、漳平等地,龍岩因鄰近上杭,故帶有些客家腔調。
乙、 泉州音系: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漳泉音系在發音上略有差別,泉音系較為沈重,以安溪尤甚,漳音系則較為清揚,一般人咸認為「漳州話」容易學,故有「泉女嫁漳人,入門腔調即變,反之漳女為泉婦,至老音調不改」之說,俗諺譏為「泉州人背祖也」,此乃通俗又明顯之例証。兩支音系雖有「小異」,大體上稱得上「大同」,彼此可以溝通。
丙、 廈門音系:廈門、金門,廈門開闢港埠以來,人口漸增,各地口音會集,因此自成一格,稱之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漳泉移民來台以後往來頻繁,互相影響,更加擴大「不漳不泉」、「亦漳亦泉」之綜合音調,加。上後受荷蘭人、日本人之影響產生一些外來語,發展至今亦即在台灣所言之「台員話」台灣話。
此外蒲田、仙游兩地帶有濃厚之福州腔,亦即迫音系底加上閩東音系影響之混合方言。

四、江西省
位于東北部、接近浙江省地區。
1.玉山縣之紫湖、南山,
2.廣豐縣之桐板、橫山、東井,
3. 上饒縣之花廳、黃市、楓嶺鎮.

五。廣東省
在東部靠海地區。
1. 潮汕音系:潮州、潮安、汕頭、南奧、澄海、饒干。揭陽、揭西、潮陽、普寧、惠來、海豐、陸豐。
2. 大田音系:大田。

六、海南島
分佈在島上十四縣市。海口、瓊山、澄邁、安定、屯昌、瓊中、瓊海、文昌、萬寧、陵水、崖縣、樂東、東方、昌江,其中以海口話、文昌話為代表。

七、廣西省
移民循兩條水路前進,已有五百年歷史。
1.由南海入合浦南流江至博白、陸川、玉林、北流一帶。
2。溯西江而上,沿支流賀江,柳江、紅水河、郁河至貿縣、平樂、柳州、羅城、來賓,邕寧。
總計定居在廣西省有十五萬人,因為分散太闊,形成許多方言島。
(1)最大一落由平南縣丹竹至桂平縣江口一段之潯江兩岸,約有六萬人。
(2)其次是平樂縣二塘及其以北地帶共有兩萬人。
(3)北流縣新圩、民樂有幾村被當地人稱為福建村,共有一萬多人。
(4)陸以縣之馬坡及羅城縣之龍岸各有一萬多人。
(5)柳州市南及柳江縣之進德、百朋有上萬人。
(6)其他不足萬人有:融安縣之大港,來賓縣之蒙村,賓陽縣之新賓、同義村,邕寧縣之蒲廟、仁福村,欽州縣之大直、平吉、青塘等地,北海市郊及圍洲島,合浦縣之福茂,博白縣之浪平,玉林縣之山心,南丹縣之小場、車河、大廠鎮等地。

八、南洋地區
菲律賓、砂勞越、印尼、新加坡、馬來亞半島、泰國等地華僑泰半為漳、泉、潮、汕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