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20鄭氏王朝年譜
鄭氏王朝年譜
西元
|
明 朔
|
清 朔
|
事蹟及史要
本書相關資料請參閱括號中之數字頁碼
|
一六二四
|
天啟四年
|
|
⊙八月二十七日(陰曆七月十四日)辰時鄭成功生於日本平戶。(4)
⊙八月二十六日荷蘭人佔據台灣
|
一六二八
|
崇禎元年
|
|
⊙鄭芝龍原本是海盜應明朝之招撫,成為明朝之海將,以掃蕩海上「私通販夷」為名,將海盜同業一一制服,建立海上霸業。(7)
|
一六三一
|
崇禎四年
|
|
⊙成功七歲自日本歸國。(4)
|
一六三四
|
崇禎六年
|
|
⊙平南王尚可喜,遼東人,納款於清,約降。(53)
|
一六三八
|
崇禎十二
|
|
⊙成功十五歲入南安縣為「秀才」,再經考試,為南安二十個「廩膳生」(4)
|
一六三九
|
崇禎十三
|
|
⊙呂宋華人再次集體被屠殺,明朝政府均視若無睹,任人宰割,也無力問罪。(32)
|
一六四二
|
崇禎十五
|
|
⊙九月西班牙人被荷蘭人逐出北台灣
鄭經 十月初二末時生,乳名錦,又稱錦舍,鄭成功長子(33)
|
一六四四
|
崇禎十七
|
順治元年
|
⊙成功在就讀南京太學,拜浙江虞山大儒錢謙益為師(4)
⊙清太宗死,順治即位,多爾袞攝政。
⊙李自成破北京,三月十九日(陰曆二月十一日)崇禎皇帝自縊北京煤山(3)
⊙福王由崧即位南京,明年改元弘光(3)
⊙八月鄭芝龍受封為安南伯(4)
|
一六四五
|
弘光元年
隆武元年
|
順治二年
|
⊙五月張國維等迎魯王於紹興,即監國位(3)
⊙閏六月唐王聿鍵由鄭芝龍、鄭鴻逵及鄭彩的閩南軍在福州(天興府)擁立唐王即位,是為隆武帝,改元隆武(4)
⊙隆武帝詔賜鄭成功賜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詔討大將軍印。從此大家尊稱為「國姓爺」(Koxinga)。(5)
⊙鄭成功母由日本移居中國泉州
|
一六四六
|
隆武二年
監國元年
|
順治三年
|
⊙鄭芝龍降清(5)
⊙成功母翁氏自縊(7)
⊙鄭成功起兵抗清(7 )
|
一六四七
|
隆武三年永曆元年
監國二年
|
順治四年
|
⊙四月成功復合鄭彩、楊耿等入海澄,破九都,攻漳平、龍巖。七月成功與叔父鄭鴻逵合攻泉州,敗清提督趙國祚於桃花山。(8)
⊙海澄甘輝、南安施琅投成功帳下
⊙在廣東肇慶的桂王於十二月十八日即位,並改元為「永曆」。(8)
⊙魯王遣兵攻福建,連下建寧、邵武、興化福寧等三府一州及漳浦二十七縣。
|
一六四八
|
永曆二年
監國三年
|
順治五年
|
⊙永曆帝此時擁有兩廣雲貴湘贛川七省之地。
鄭成功奉永曆正朔(8)
⊙明監國魯王派馮京第、朱之瑜(朱舜水)等人使日,向日乞師(7)
⊙三月成功統林習山、甘煇攻同安,清守將祁光秋與知縣張效齡棄城,復攻泉州。(
8)
|
一六四九
|
永曆三年
監國四年
|
順治六年
|
⊙鄭成功攻漳浦,下雲霄,抵詔安,移屯分水關。並北聯張名振,南下潮州,向廣東發展。十一月鄭成功入南陽,進勦許隆,克達濠、青林、霞美、新墟等寨。(8)
|
一六五○
|
永曆四年
監國五年
|
順治七年
|
⊙鄭成功進師潮陽,知縣常翼風降。回師時取金、廈兩島。招安銅山、南澳、閩安諸島,鄭彩之部將楊朝棟、王勝、楊權、蔡新等率全隊水師來降於成功之軍門,因此鄭成功之部隊人數達四萬人,戰艦百艘。(
8)
⊙十二月清軍以平南王、靖南王聯合數萬之寇廣州,因而威脅到永曆帝的根據地廣西,永曆帝傳諭旨令希望成功出兵救援。(10)
|
一六五一
|
永曆五年
監國六年
|
順治八年
|
⊙三月鄭成功奉詔勤王,從虎門出兵廣東勤王,這是第一次南下勤王。(10)
⊙廈門失陷(10)
|
一六五二
|
永曆六年
監國七年
|
順治九年
|
⊙正月魯王來廈門依鄭成功
⊙圍漳州六個月(19)
⊙施琅叛逃(15)
⊙台灣郭懷一領導農民抗荷起義
|
一六五三
|
永曆七年
監國八年
|
順治十年
|
⊙三月魯王自去監國號
⊙五月清將金礪固山攻海澄,損兵折將(19)
|
一六五四
|
永曆八年
|
順治十一年
|
⊙清廷倡導和議,令鄭芝龍之子,也就是鄭成功之弟鄭世忠、世蔭到廈門,以海澄公之印及鄭芝龍親筆信誘降鄭成功。(27)
⊙鄭成功遣池士紳攜奏章,向永曆帝奏明擊退清軍經過,帝爵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20)
⊙十月十九日第二次南下勤王,也同時作書知會晉王李定國。並攜帶十個月份之糧食,準備長期作戰。(20)
⊙十一月初一鄭成功驅軍至漳州,劉國軒開門降鄭,於是漳州入鄭成功之手。(20)
|
一六五五
|
永曆九年
|
順治十二年
|
⊙清廷任濟度為大將軍,統兵八萬及漢兵三萬入閩。六月鄭軍退出漳州及屬縣,據銅山、海澄、廈門、古雷、游澳,繼續與清兵對抗。(11)
⊙鄭成功將廈門之名由中左所改為「思明州」,立儲賢館、儲材館、察言司、賓客司,設印局、軍器諸局,令六官分理國事。(11)
|
一六五六
|
永曆十年
|
順治十三年
|
⊙前衝鎮黃梧叛變投清,殺總兵華棟,將海澄獻給滿清(16)並向清廷提出平海五策(17)
⊙鄭成功對在台灣的荷蘭人及在呂宋的西班人不滿而發佈海上貿易禁令,並徹底執行。(25)
|
一六五七
|
永曆十一年
|
順治十四年
|
⊙荷蘭駐台長官揆一派遣漢人通譯何斌來到廈門,並以年輸餉銀五千兩、箭柸十萬枝、硫磺千擔等,要求停止海上禁令,開放通商。(25)
⊙六月十六日,下令慘無人道的「海禁」命令浙江、福建、廣東、江南、山東、天津各督撫執行(59)
|
一六五八
|
永曆十二年
|
順治十五年
|
⊙在廈門演武亭鄭成功親自檢選戰士。合格者五千人組成左右衛武親軍的「鐵人部隊」(13)
⊙五月鄭成功率十七萬大軍,其中鐵人部隊萬人,率甘煇等北上。
又會合魯王的兵部右侍郎張煌言(即張蒼水)、張名振大舉北伐。此為第一次北伐(21)
|
一六五九
|
永曆十三年
|
順治十六年
|
⊙第二次北伐率十七萬大軍,從舟山出發,五月十三日抵崇明,由崇明入長江,七月八日扺吳淞口。八月三日破瓜州。(21)
|
一六六○
|
永曆十四年
|
順治十七年
|
⊙北伐失敗引起清軍再犯廈門,六月十七日清安南將軍達索率二十萬滿漢大軍,又會同總督李率泰、碣石總兵蘇利、南洋總兵許龍、饒平總兵吳六奇等數路部隊,集水師叛將黃梧從漳州,同安總兵施琅從同安,大舉進攻廈門。成功利用風勢、海潮以巨艦向敵衝擊,清兵被鄭軍斬殺殆盡。 施琅與達索駕小船逃走,將呂哈喇被殺,死千餘人,僵屍布海面,損兵折將,達索返福州後,羞憤吞金自盡。(24)
⊙七月命耿繼茂移駐福建。(52)
⊙九月閩督李率泰奏請「遷界」,將同安縣、海澄縣開始實施「遷界」。(18)
|
一六六一
|
永曆十五年
|
順治十八年
|
⊙四月二十一日中午,鄭成功起兵二萬五千人、船隻九百艘大舉進攻荷蘭人所佔據的台灣。(26)
⊙五月先攻佔赤崁城,即改赤崁為東都明京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一府二縣。(41)
⊙滿清政府為了進一步抵制鄭成功,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台灣,依據鄭氏叛將黃梧之建議,發佈實施「畫界遷民」的遷界令。(60)
⊙十月三日鄭芝龍與其子世忠、世恩、世蔭、世默,弟鄭芝豹共十一人一起被屠殺。(29)
|
一六六二
|
永曆十六年
|
康熙元年
|
⊙二月一日(陰曆一六六一年十二月三日)荷人訂下降約,二月十二日荷蘭人結束統治三十八年的台灣,離台撤回至印尼的巴達維亞。(27)
⊙永曆帝在緬甸被執,送到昆明,吳三桂士兵見其面如滿月,鬢長過膝,日角龍顏,十分俊偉,多人欲擁為帝。吳三桂將永曆帝父子,絞於昆明市郊,時一六六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年四十。(30)
⊙鄭成功派羅馬神父李科羅為代表,攜有鄭成功對呂宋總督國書一份,威嚇呂宋當局,意要出兵協助呂宋華人。(32)
⊙六月二十三日(陰曆五月八日),鄭成功朝服帆帶,命左右扶上點將台,持千里鏡暸望海上,問及有否船隻從廈門來,讀太祖皇帝的後訓,淚如雨下,雙手掩面而逝,計享年僅三十九。父死、君亡、子不孝、臣抗命,氣憤而死。(30)
⊙七月至十二月,由靖南王耿繼茂向鄭經提出和議,鄭經以十五顆印來敷衍(65)
⊙十月將大批部隊開往台灣奪取王位。鄭經同周全斌出兵東征台灣。(34)
|
一六六三
|
永曆十七年
|
康熙二年
|
⊙鄭經誘殺鄭泰於廈門(35)
⊙鄭氏的分裂,鄭泰之弟鄭鳴駿、鄭泰之子鄭纘緒等率二、三百隻船、精兵八千人內含三百鐵人,及文武官員數百人齊赴泉州向滿人投降。(36)
⊙鄭泰死後,其在日本存銀三十萬兩,鄭經與鄭泰之弟鄭鳴駿皆向日本要求歸還。(37)
⊙荷蘭人聯合滿清靖南王耿繼茂欲除鄭氏,派遣大船十六隻,兵二千六百人合兵一齊向鄭經所佔的金門、廈門攻佔。十月滿清以陸路提督馬得功與鄭鳴駿,水師提督施琅與黃梧,渡海聯合進攻金、廈。十一月十八日,金門、廈門再度失守。(39)
|
一六六四
|
永曆十八年
|
康熙三年
|
⊙四月一日(農曆三月四日)鄭經令周全斌、黃廷二人斷後,寧靖王、瀘溪王、魯王世子、巴東王諸宗室等同鄉紳等全員退至台灣。(40)
三月在鄭經退出大陸後,李率泰再度嚴行「禁海令」,將沿海各島居民一概勒令遷入界內,又開挖「界溝」,築「界墻」,逢溪河用大木樁柵。每五華里設一座砲台,五省沿海皆是如此,這個就是滿清新的海上萬里長城。(61)
⊙東寧時期以一六六四年至一六七四年這段時間因鄭、清雙方隔著台灣海峽,並無戰爭。所以陳永華之教化工作推行極為順利,又重民族精神教育,其效果影響台灣社會極深。當時台灣社會是男多忠義,女多貞烈。(
45)
⊙三月鄭經失去大陸後來台,又永曆帝業已被弒,乃謹守藩封,廢東都,以「東寧」稱全台灣,並以「東寧國王」自稱,與凊廷大臣明珠的書信中,也自稱「建國東寧」。外國文書稱他為「 The king of Tyawan ( Taiwan ) 」(台灣王),這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43)
⊙台灣的行政區除承天府外,鄭經升天興縣與萬年縣為天興州、萬年州。 又於澎湖安撫司外加南北路兩安撫司,這是東寧王國的一府、兩州、三司。以陳永華為總制,掌理國政,設吏、兵、戶、禮、刑、工計六部的行政機構。(43 )
⊙滿清李率泰嚴行禁海令(61)
⊙原住民遭受張志、黃明凌削,引起大肚番阿德狗讓等反抗(48)
|
一六六五
|
永曆十九年
|
康熙四年
|
⊙四月十五日叛將施琅第一次攻台,將大隊船艦出銅山,夜三更即達清水墘,但卻遇上颱風,天亮後各軍四處漂散,失船隨少,但損壞極多。所以攻台不成,回師海澄修整船隻。(40)
⊙台灣建聖廟、設學校。建立起對教育、考試、用人三種制度合而為一的一貫制度。(44)
|
一六六六
|
永曆二十年
|
康熙五年
|
⊙孔廟,文廟及明倫堂,正月竣工,鄭經率文武百官舉行落成典禮,在泮宮有數千人觀禮。(44)
⊙十二月荷人復據雞籠。
|
一六六七
|
永曆二十一年
|
康熙六年
|
⊙清帝玄燁康熙親政,欲收回兵權,實行中央集權,故謀削藩鎮,這項政策引起諸藩不滿。(53)
⊙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43)
⊙五月滿清派遣總兵孔元章,到台灣見鄭經,求兩方罷兵,鄭經答覆:「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和議不成。(65)
|
一六六八
|
永曆二十二年
|
康熙七年
|
⊙施琅屢上書請攻台灣,而清廷無意征戰,調施琅至北京為內大臣,施琅此時潦倒不堪。(41)
⊙十月十八日(陰曆九月十三日)荷蘭人撤離北台灣,毀雞籠城堡而去。
|
一六六九
|
永曆二十三年
|
康熙八年
|
⊙飽受禁海令所折磨的沿海居民,各地方官向清廷要求開禁。是年有令「展界」一時民間歡欣鼓舞,但實際上其展界墾田不到受禁土地的十分之一。 但是黃梧、施琅兩人堅持「堅壁清野」的重要性,不可開禁。(61)
⊙六月至九月,清廷任命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南下到福州與靖南王耿繼茂,持詔書許以「蕃封、世守台灣」的條件,至台灣招撫。鄭經仍然堅持「不削髮」而無成(65)
|
一六七○
|
永曆二十四年
|
康熙九年
|
⊙六月二十三日(陰曆五月七日)英船班丹號駛抵東寧台灣安平港。這是自從荷蘭人被驅離後,首次有歐洲人來台灣,這也是英國人借由台灣企圖進出中國地區的第一次嘗試。(49)
⊙十月在彰化附近有一不歸順生蕃「沙轆社」,此社原有數百人,鄭軍劉國軒來此討伐。(48)
|
一六七一
|
永曆二十五年
|
康熙十年
|
⊙六月清靖南王耿繼茂卒,其子耿精忠襲爵,仍鎮守福建。(52)
⊙台灣大熟,民心大安,各種建設已就緒,漳泉之民紛至台灣。
|
一六七二
|
永曆二十六年
|
康熙十一年
|
⊙正月顏望忠、楊祥擬向外發展,向鄭經建議「願領兵船征呂宋,以廣地方」,但是馮錫範卻加以制止。(70)
⊙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台商館館員的報告中指出,「台灣的糖產量在一百萬台斤。此數量與荷蘭時期相較減少甚多,因鄭氏重視稻米也。」台灣土地的情形是:「土壤肥沃,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每畝數倍內地。」(46)
|
一六七三
|
永曆二十七年
|
康熙十二年
|
⊙十一月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向滿清政府正式挑起抗清旗幟,這是三藩抗清之始。佔據雲南、四川、貴州諸省(53)
|
一六七四
|
永曆二十八年
|
康熙十三年
|
⊙三月,耿精忠明目反清,殺福州知府王之義並拘囚浙江巡撫范承謨,令軍民剪辮,自稱總統兵馬上將軍。一時八閩將吏皆附耿精忠。勢力橫跨福建、廣東、江西、浙江、安徽各省。(54)
⊙鄭經率師抵廈門,傳檄四方。反攻大陸開始自一六七四年至一六八○年(55)
⊙鄭、耿交惡。(56)
|
一六七五
|
永曆二十九年
|
康熙十四年
|
⊙正月耿精忠見鄭經已據漳、泉、潮三府,派張文韜到泉州議和,送船五隻與鄭修好,鄭經亦派禮官鄭斌及之,雙方約以楓亭為界。(56)
⊙六月,鄭經派遣龔淳、黃熊官,由東寧船渡航前往日本,取回存銀。結束了自一六六三年十二年鄭泰存於日本之三十萬銀的訴訟,日本幕府混開支銷,只領回銀二十六萬。(38)
⊙台灣更定官制後,下屬都對鄭經稱「臣」而上奏,不再使用「卑職」。(44)
⊙黃芳度向鄭經詐降,鄭經圍攻漳州,十月漳州副將吳淑,開門迎鄭經。黃芳度投開元寺井而死。剖黃梧棺,戮屍,再斬黃芳度首懸掛於木桿上。(18)
⊙五月劉國軒以數千飢疲之兵,破尚可喜十餘萬虎狼大軍於母山,奪取兵器輜重無數,名震南粵。(68)
|
一六七六
|
永曆三十年
|
康熙十五年
|
⊙鄭經派出吳淑出兵襲汀州。結果汀州所屬地區皆降明鄭,此時是鄭經的勢力在七年反攻大陸時間最高,擁有汀、漳、泉、興(化)、邵(武)、潮、惠等七府及金廈二島。(57)
⊙耿精忠勢困,清軍在外面攻擊,而內部又遭受鄭經奪地。在兩軍的壓迫下,清康親王又來書招降,於九月十九日削髮,再度投降滿清。鄭經被盟,後引來耿、清聯合攻鄭,以致興、邵、汀、泉、漳五府俱失,退困廈門。也因此三藩抗清解体。(57)
⊙十一月在烏龍江告急,鄭經處理不當,坐視烏龍江之慘敗。烏龍江敗後,鄭軍棄邵武、汀州。(58)
|
一六七七
|
永曆三十一年
|
康熙十六年
|
⊙正月清兵佔興化,泉州、漳州相繼淪陷。鄭經、馮錫範相顧失色,奔廈門,海澄亦棄。潮州劉進忠叛鄭降清,惠州的劉國軒在強大的攻擊下,只帶二十餘人敗退廈門。如此鄭經四年征占七府之地,全部失去。(58)
⊙尚可喜亡,子尚之信降於清,廣東亦為清所平。
|
一六七八
|
永曆三十二年
|
康熙十七年
|
⊙以劉國軒為中提督,由廈門提兵數千,攻下沿海州保數十,數敗清兵,取平和漳平,又圍海澄八十三日,清提督段應舉、總兵藍馬皆亡,戮清兵三萬人,馬萬匹,東南大震。(58)
⊙因此滿清陣前換將,以姚啟聖為閩浙總督駐福州。姚啟聖認為如滿人的以漢治漢的方法,演變為以閩治閩,方能在海上建功。(58)
⊙九月二十八日平南王尚之信,為剿除海逆,極須船隻,所以向康熙皇帝要求,開放由廣州至瓊州的海禁。但被否決。(61)
⊙十月,清總督姚啟聖、滿將賴塔見鄭經僅保有沿海諸島,但防禦堅強,欲以和談瓦解之,派遣漳州進士中書張雄往廈門。和議不成。姚啟聖再次實施禁海遷界令,沿海地區又赤地千里一片荒涼。(66)
|
一六七九
|
永曆三十三年
|
康熙十八年
|
⊙一六七九年姚啟聖依據黃性震的思想,在福建漳州衛改為「修來館」,對降伏者,文武官保證其官職,士兵則保證或加入清軍或復員任其自由選擇。(67)
⊙在四月六日禮官鄭斌齋諭抵台灣,同陳永華立世子克為監國。克剛方果斷,居守裁決國事,經常咨詢陳永華,賞罰分明公正,諸叔畏之不敢亂來,百姓喜有天日。(64)
⊙八月亢宿鎮施明良與施世澤與閩浙總督姚啟聖有秘密的往來。意圖將擒鄭經,而獻諸島。為劉國軒疑之而偵破。(69)
|
一六八○
|
永曆三十四年
|
康熙十九年
|
⊙二月清將萬正色從福州派出水師攻金、廈,鄭經亦派出林陞為水師提督,此役鄭方勝。但鄭經、馮錫範以為失利。鄭經立即下令給前方的劉國軒曰:「思明(廈門)即危,海澄何用,速當回師,以商進止」,劉國軒當時正面對閩浙總督姚啟聖欲攻海澄,分身不得。但救主更為重要,因而回師廈門,同時也將海澄及十九寨拱手讓人。(59)
⊙鄭經在二月二十六日率師回台。於三月十二日抵東寧。結束了前後七年的反攻大陸。(59)
鄭經退回到台灣後,清總督姚啟聖在十二月再度嚴行遷界令。
⊙三月馮錫範用計使陳永華向鄭經提出解除兵權。永華悒悒以死(七月)。(70)
⊙鄭經反攻大陸失敗後,清貝子賴塔用書信來招撫鄭經,不必剃髮,不必著旗服,稱臣入貢可也,不稱臣入貢亦可也。而鄭經卻要留下海澄為互市公所,就是這點不為閩浙總督姚啟聖同意,而和議未成(67)
|
一六八一
|
永曆三十五年
|
康熙二十年
|
⊙三月十六日(農歷正月二十八日寅時),鄭經病亡,時年三十九與其父同。病危時授克劍印,指著克托孤於劉國軒,在位凡十九年。(70)
⊙正月三十日鄭克時年十八,被馮錫範設下的謀殺國君圈套,與其父鄭經病亡只差二天。董太夫人得知為時已晚。(71)
⊙改立年僅十二的鄭克塽即位(二月一日)。 監國遇害三天後,監國夫人懷有身孕也貞烈自縊。如此一個家五天死了三位半,悲慘至極。(71)
⊙四月追謚鄭成功為潮武王,鄭經謚為文王。
⊙三藩抗清結束。
|
一六八二
|
永曆三十六年
|
康熙二十一年
|
⊙為防守滿清入侵,在雞籠強差原住民做苦力工作,十分嚴厲,並時常加以鞭笞,因此原住民起來反抗。殺漢人各社通事,搶奪糧餉以洩恨,新港(今苗栗後龍鎮)、竹塹(今新竹)等地也起來響應。(48)
⊙清廷對反反復復的耿精忠,以罪大惡極之名處死(59)
⊙姚啟聖對施琅的專權極為不滿,因而由招撫取代戰爭。同時清水師提督萬正色,亦認為撫為佳。所以這次的條件是允許台灣不削髮,只稱臣,照朝鮮例。(66)
|
一六八三
|
永曆三十七年
|
康熙二十二年
|
⊙台灣已開拓之田計有七千五百三十四甲、園一萬九百甲,共計一萬八千四百餘甲,但實際數字應較大。(46)
⊙七月八日(農歷六月十四日),施琅率二萬多兵士及六百多艘戰船,從銅山出兵,進攻彭湖。
七月十九日鄭克塽時年十四歲,奉上降表,納土稱臣,卑詞哀鳴,他與文武官員全部薙髮結辮降清。鄭氏王朝在台灣建立東寧王國計歷三代共二十三年。(76)
⊙八月鄭成功之子世聰等六人、鄭經之子克塽等九人,及劉國軒、馮錫範子弟、明宗裔朱桓等全都移入內地。(76)
|
一六八四
|
|
康熙二十三年
|
⊙四月也就是為了棄台、留台的爭論,等了八個月之後,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81)
⊙蔡機功招集二千餘人抗清(84)
|
一六八五
|
|
康熙二十四年
|
⊙山東布政使黃元驥,見到東寧降兵,生活實在太苦了。所以建築了棲流所以收容,為此而罷官,可見滿清對台閩之恨與懼。(82)
⊙在消滅明鄭後二年滿清與俄羅斯在雅克薩發生戰爭。 這次戰爭是由彭春率領水、陸兩軍三千人北征。彭春命林興珠帶領台灣的五百名藤牌兵參戰。(88)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