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22法軍攻臺與清日甲午戰爭
法軍攻臺一八八四~一八八五年
法國見到日本政府在一八七四年的出兵台灣而成為琉球的宗主國,見到昏庸的老大帝國如此可欺,於是目標安南(即今越南)及台灣。安南為滿清的附庸國,有長期的進貢受封歷史關係。 法國在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逼迫滿清訂立天津條約,於條約上明白列上台灣滬尾(今淡水)為其通商口岸後,就是表明對台灣的意圖。
在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底,法清之間已戰雲密布,當時法方對越南早已蠶食鯨吞,為了阻止滿清支援越南,法國設計將戰區擴大並波及中國沿海的方法,滿清一定就範,再經由新聞媒體的報導,宣稱將占領中國沿岸的舟山群島、瓊州島(海南島)或台灣,如此必能逼迫滿清乖乖就範,並放棄對安南的宗主權。可是浙江省的舟山群島靠近長江流域,瓊州(海南島)靠近香港,二者皆為英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法國人經媒體的報導似乎有意侵入英國的領域。法國為避免英人之猜疑,乃主動發表不攻擊海口的保証,以安撫英國。
於是法國選擇攻擊台灣,因台灣有煤礦,又沒有西歐的勢力界入。於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十月,滿清得知法國的企圖後,由軍機處通令沿海各省增修武備,此時起,台灣的布防工作,由台灣道劉璈(請參閱p88劉璈)來主持。劉璈將全島分成前(澎湖)、後(花蓮、水尾、埤南、三條崙以迄鳳山界)、北(大甲溪以北到蘇澳)、中(曾文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南(曾文溪以南)各設統領,可獨立作戰。滿清雖積極籌防,但是國際上的俄國及日本等國在幕後虎視眈眈。故滿清自知無鬥力所以希望能在「不貽後患,不損國體」的情況下,與法國再次簽定和約。滿清一再忍讓不得不讓人連想到滿人入侵漢人的中國所以現在損失一點也無所畏。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和F.Fournier協商,訂下包含五條款的天津簡約,清法一時有和平的跡象。然Fournier 希望清軍在五月十二日退出高平、諒山,閏五月九日退出勝保,李鴻章拒之。然而在越南的法軍將領Millot卻派Dugenne帶兵八百到諒山接防。中國方面因沒有接到通知,不願撤防,雙方引起衝突,稱之為「觀音橋事件」,法方向滿清提出嚴重的抗議,及要求數額極大的賠款,滿清堅不賠償。法方乃決意發動戰爭,於一八八四年六月十六日出兵進攻雞籠,敗回。七月三日,法軍突襲馬尾造船廠,七月六日清廷乃向法國宣戰。
而台灣之防務,雖自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日本進兵琅喬,沈葆楨入台大事佈防,後來為防止俄國入侵,滿清曾加台灣強防務,但這些防務沒有先進國武器的銳利,能不能打勝仗根本沒把握。況且軍力大都佈防在台南。北部僅築有雞籠砲臺,總共四十營防軍,南部即佔三十一營,又滿清的海運貧乏,兵員,器械由大陸接濟十分困難。在此種固有困難之情形下,劉銘傳於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七月十五日抵雞籠,巡視砲台,僅存五砲,不能成軍。
法國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 (S.Courbet) 率領強大的法國海軍,一開戰就控制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在海上滿清毫無招架之力。於一八八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命海將.李士卑斯 (Lespes率軍艦維拉爾號(Willars),分隊進犯雞籠.滬尾。八月二日,滿清所僱用的德輪萬利號運雷砲至滬尾,即被法艦阻攔不能卸載。八月四日,李士卑斯指揮軍艦嘉林蘇尼爾號Galissoniere,至雞籠,向滿清施壓,限次日午前八時交出雞籠砲臺,台灣保衛戰遂開始,法艦自八時開砲至中午十二時,雞籠砲台全毀,法兵四百餘人,從大沙灣登陸進犯,清軍守將蘇得勝.孫開華.章高元等率兵擊退,法軍乃轉為封鎖海岸,宣佈東自烏石角,南至南呷(鵝鑾鼻)的西部海岸,派遣蘇澳港二艦,雞籠港六艦,滬尾港三艦,安平二艦,打狗港二艦,共十五艦封鎖台灣各港口船隻的進出。
八月六日劉銘傳大營設在臺北,即趕至雞籠親督曹志忠,章高元等千餘人反攻,法軍即退回艦上。由於法軍攻雞籠,滬尾岌岌可卮,孫開華與滬尾營務處李彤恩乃籌劃在滬尾水道填石,以防法艦進入,當時正是茶市旺盛的季節,外商紛表抗議,我方不顧一切,強行塞港,英國通信船Cocksher號因此被困在港內,動彈不得。當時塞港的情形,誠如法方的報導:「……河流為一列沉沒了的,滿載石頭的民船柵欄所封閉」、這自行封港的舉動,使法方沒法進犯滬尾,更沒辦法朔河而上直攻台北。
八月十三日,法軍在孤拔率領下進攻雞籠,未能得逞。同時李士卑斯Admiral Lespes也率三艘艦艇到達滬尾港口外,這三艘艦是Galissonnier, Triomphant, D'Esting. 翌日雙方炮戰竟日,李士卑斯深覺欲進攻滬尾,兵力有所不足,乃向雞籠的孤拔求援,孤拔乃派Dugucytroum,Chateau Renaud, Bayard號的士兵到滬尾增援。主持這場戰役的劉銘傳,當機立斷,將部隊調離雞籠,僅留林朝楝軍守獅球嶺,其餘全力守滬尾及台北城。法軍預定十八日進攻滬尾,但自十七日海面風俱大作,一艘載滿茶葉的船沉沒在河口,使法方的計畫延期,到二十日天氣轉晴,乃決定是日進攻,在台灣方面早已備戰多時。
八月二十日法軍登陸後,法兵六百名,分成三路,放棄李士卑斯Lespe's的計畫,直接撲向白堡,首先和戌守白堡的孫開華部遭遇,章軍、張軍亦皆合力抵禦,法兵因炮彈用盡,死傷慘重,而於中午以前陸續撤退,法軍攻台大敗而回。
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法國代辦即下旗出北京,法國海軍提督孤拉就於八月二三日攻擊閩江口,在一小時內就摧毀清國南洋艦隊,七艘軍艦被擊沈,號稱固若金湯的馬尾砲台,以及福州兵器廠也同時被毀。以報復在台灣的損失。為了討回面子,就將海戰重心移至台灣。
法軍輕易瓦解滿清國的海軍後,於是把「東京」和「中國」兩支艦隊合併,編成名為「遠東艦隊」的遠征軍。以孤拔為元帥,李士卑斯為副元帥。八月二十九日開至雞籠為討回顏面掛旗索戰。此時,台灣已成海外孤島,北京的滿清政府見法軍傾全力攻台,自己無力援救,也沒有向國際求援,只有眼睜睜地看劉銘傳及台灣人民在台灣的孤軍奮戰。
劉銘傳熟審敵我之長短,認為滿清應發揮自已的長處,將自已的短處隱藏。所以不與法軍在海上一爭長短。又雞籠(基隆)在法艦大砲射程之內,防守不易。所以將部隊調動,主力置於滬尾,因滬尾接近台北,而且陸路平坦,加上河道亦可航行,很容易危及台北。另一方面基隆通往台北路途較遠,又有獅球嶺可守,一夫擋關,萬夫莫敵的天然條件。所以劉銘傳下令將煤礦破壞,機器拆移,以免資敵,並做出山重大決定,即棄雞籠而守滬尾。
劉銘傳自知單靠滿清軍無法應付法軍的攻擊,況且滿清軍是戰鬥力一向低落的。所以向民間徵勇士並鼓勵全民捐錢出力,全台合作,保衛家鄉。十二月上旬,霧峰林家之林朝棟,自備兩個月糧餉,募集勇士五百餘人,北上參戰,劉銘傳將他們編入獅球嶺防線,這支民兵成為日後影響戰局的關鍵性隊伍,與法軍在獅球嶺相持達八個月之久,法軍始終無法越過獅球嶺向台北挺進 。又板橋林家林維源捐餉二十萬,其他輸錢輸力者亦多,官民一氣,奮起殺敵,劉銘傳亦善于將將,對於與他素無淵源,而且夙有嫌隙之湘軍孫開華 ,曹志忠等將領,受感化都放棄前嫌,又得基層軍士之心。
十月一日清晨,法軍孤拔元帥親自率領艦隊到達雞籠,命令法艦一齊開砲,攻打雞籠要塞,而令五艘軍艦封鎖雞籠港口,同時又發射巨砲,掩護貝爾少校帶領六百十九名的陸戰隊,從仙洞東方海邊登陸。清軍不支而退。貝爾佔據仙洞西側一座山地,分兵進擊,但被章高元、陳永隆二部阻於山口。後孤拔又增一大隊的步兵和一支砲兵中隊登陸增援,雙方正在相持時,劉銘傳得知法軍一面攻雞籠,另一面主力卻要進攻滬尾,因此劉銘傳下令退軍,任由法軍佔雞籠,但確堅守獅球嶺,以防進入台北。所退之軍移防滬尾(淡水)。
十月二日清晨,八艘法艦對滬尾(淡水)展開猛烈的砲轟,摧毀了河口三座砲台。十月八日天氣晴朗,上午九時在法艦砲火掩護下,八百名陸戰隊由滬尾沙崙(今日的淡水海水浴場一帶)搶灘登陸,然後兵分三路,欲佔領滬尾砲台及對港口掃雷,以便長驅直入。但為守軍孫開華等分途截擊。此時士勇張李成率眾五百人增援,攻擊法軍後方,在滬尾軍民合作下,加上雞籠來的援兵,利用地形夾攻,經四小時的肉搏戰,終將法軍趕下海,獲得大捷。此役戰勝計斬首有二十五級(另一說十四級),擊斃法兵三百餘人,尚有不少法兵落海溺斃。滬尾之捷,是保住台北的關鍵戰役,否則滬尾一旦失陷,法軍即可沿著淡水河深入內部,直叩台北府城,當時軍裝糧餉全在台北,法軍得逞,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十月八日法軍大敗於滬尾後,就打消了佔領台灣本島野心,改而進攻澎湖;同時孤拔將軍另思計策對付台灣,所以在十月二十日宣佈自十月二十三日起,封鎖台灣所有港口。這種對台灣的打擊傷害極大,不減於法軍之進攻。於是各項交易停止,物價高漲,台灣出產品的價格又大幅下跌。
十二月起,雞籠法軍(法軍仍佔有雞籠)又不時攻擊暖暖等地。至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一月,雞籠法軍更大舉南犯,全軍三千名,由名將(征服馬達加斯加之英雄)杜奇斯尼指揮,激戰數日湘軍高級將領多人戰歿,死亡千餘,法軍亦損折一百八十人,湘軍退至五堵,七堵,臺北府城已受威脅,幸河水驟漲,敵不能渡,而淮軍聶士成援軍又適趕到,才避免了法軍更進一步的攻佔。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三月三日,法軍因曠持日久,且士兵多為疫病而斃,終於收兵自退而去。法軍強大的武力應該是足以戰勝,但是天不幫助,法軍駐台日久,染病者日多,折損戰力甚大。孤拔或鑒於本島之難以佔領,乃乘旗艦拜亞德號(Bayard),率四艦南下,改攻澎湖,於三月二十九日在澎湖風櫃尾半島的時裡澳登陸,佔據媽宮城及砲台。三十一日即完全佔領,擬作久據之計,備修建軍港。法軍的士兵在澎湖也是同樣,水土不服,多罹病災,死亡者日多,勢難久守,同年六月九日「清法條約」成立,七月二十五日法軍開始撤兵。孤拔在清法和議剛成立之二日後,死 於停泊在澎湖媽宮的拜亞德艦上,據聞被葬於其法國鄉里。
在此期間日本乘中法戰爭在朝鮮一再生事,李鴻章有鑒於此,認為戰爭宜早結束。一八八五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簽訂中法天津條約,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下圖為在澎湖的法國孤拔將軍墓。
清日甲午戰爭與台灣
一八六八年(明治元年)日本明治政權建立,以「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二大政策為明治維新的手段。並在文化上脫離中國文化,加強西洋文化。勵精圖治在歷史傳統較淺的日本,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較能接受新的事務及觀念,並且自動的打破二百多年來的鎖國政策。因能達成「明治維新」的重大改革,沒有多久,國家就強盛起來,其後百年間,走上富強的位置,在國際上,成為五強之一。 日本的強勢進一步就對領土有所企圖,擴張領土最簡單的方法,就向鄰近國家著手,清日二國相近,就算沒有朝鮮問題,清日二國的戰爭似已不可避免。
在另一方面俱有長久歷史傳統包袱的中國,舊社會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其反應不如日本的簡潔,無法跟上時代的演進,就在舊有的体製下無法翻動,長年的閉關自守一旦在鴉片戰爭被外國勢力所突破,外力即奔騰而入,一而再,再而三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接踵而來,中國成為次殖民地,也就是成為許多國家的殖民地。台灣也就被捲入歐美及日本殖民地爭奪的漩渦裡。
在一八七四年日軍侵台事件也就是牡丹社事件,對日本而言帶來了對海外擴張無比的信心。日本又在「江華島事件」將滿清與朝鮮的關係由滿清的附庸國,改變為獨立國。在一八八二年又藉朝鮮壬午軍亂後所締結日朝的「濟物浦條約」,無形中容許清國與日本兩國駐兵於漢城。
俄國、日本對清國所擁有或附庸的台灣、朝鮮成為殖民地爭奪的對象。 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年,明治二七年)六月,朝鮮國內因東學黨的糾紛,向滿清求援,滿清乃派兵干涉,日本也同時派兵,為此發展為「甲午戰爭」。這場戰爭在日本方面並非占領台灣為目的所發動的。然而,戰況卻對清國不利,清軍不但是在朝鮮的牙山.平壤等地被打得一敗塗地,同時,在十月二十三日日本軍由山縣有朋的第一軍二萬人,西渡鴨綠江,進入滿洲,清軍總統宋慶的淮軍,依克唐阿的滿洲軍約四萬人,望風潰敗。五十餘日內中國境內,東北的安東、九連城、鳳凰城、寬甸、岫巖全被日軍所佔。日本另一支軍由大山巖的第二軍二萬多人在十月二十五日在花園港登陸,未遇任何抵抗,即佔有金州、大連。滿清方面的旅順有駐軍萬餘卻觀望不前。互不相助,守將爭先逃走。清國政府最精銳的北洋艦隊也在黃海之一戰,受到潰滅性的打擊而全軍覆滅。當時在台灣方面,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自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四年,由於邵友濂把劉銘傳所遺四十餘營淮軍,數度裁撤,僅存二十多營(含澎湖),滿清在戰爭爆發時,就命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及廣東南澳總兵劉永福防備台澎地區,但是,澎湖島在翌年的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即被日本海軍大佐.田繁吉率領的海軍陸戰隊所佔。
滿清政府海陸二戰皆敗,最後命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偕其子李經方及美國顧問福世德,參贊豐祿.馬建德.伍廷芳等赴日。日本政府命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兩國代表於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在日本的馬關(今之下關)春帆樓(下圖)展開兩國為甲午戰爭的談判。日本以勝利國強勢態度由伊藤博文開大口,要求清國割讓安東寬河.鳳凰城.細岩州,及台灣與澎湖島,並索軍事賠償費四億元。
李鴻章主張先停戰而後交涉講和條件,日本不允。如此和議未決,三月二十五日,李鴻章自會議所回到住宿所的途中,突遭日本刺客小山豐太郎的狙擊,面頰中彈,因此各國使臣輿論沸騰。日本礙於國際形勢對它不利,才容納英、俄、法三國駐日公使的居中調停,於四月十七日,兩國締結和議「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共有迫使情國喪權辱國等的十一條,除了賠償軍費二億元之外,關於賣身台灣與台灣人的契約,明文記載於其第二款的第二項及第三項,及第三款:
四月十七日(三月二十三日),中日兩國全權大臣,互簽約稿於春帆樓,計馬關新約十一款,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二款。議定專約規定如中日文解釋有歧異時,以英文約本為準。另約規定日軍駐威海衛,每年賠錢五十萬兩,及日軍駐守範圍,為劉公島及威海衛沿岸四十華里以內。停戰展期專條,規定在五月八日(四月十四日)屆滿,如彼此不批准和約,即將此約作廢 馬關條約「台灣條款」部分,附錄如下:
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併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又台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台灣,限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約本五月二日(四月八日),奉硃批曰「依議」而告批准,日本方面亦於次日由明治天皇批准和約。五月八日(四月十四日)伍廷芳、聯芳與日本代表伊東巳代治互換和約,台灣正式割讓日本矣。日本之堅求台灣,乃因美國太平洋勢力入侵,及於菲律賓群島 ,英國據有香港、九龍,法國踞有越南,荷蘭據印尼群島。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又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的慾望。
法國見到日本政府在一八七四年的出兵台灣而成為琉球的宗主國,見到昏庸的老大帝國如此可欺,於是目標安南(即今越南)及台灣。安南為滿清的附庸國,有長期的進貢受封歷史關係。 法國在一八五八年英法聯軍逼迫滿清訂立天津條約,於條約上明白列上台灣滬尾(今淡水)為其通商口岸後,就是表明對台灣的意圖。
在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底,法清之間已戰雲密布,當時法方對越南早已蠶食鯨吞,為了阻止滿清支援越南,法國設計將戰區擴大並波及中國沿海的方法,滿清一定就範,再經由新聞媒體的報導,宣稱將占領中國沿岸的舟山群島、瓊州島(海南島)或台灣,如此必能逼迫滿清乖乖就範,並放棄對安南的宗主權。可是浙江省的舟山群島靠近長江流域,瓊州(海南島)靠近香港,二者皆為英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法國人經媒體的報導似乎有意侵入英國的領域。法國為避免英人之猜疑,乃主動發表不攻擊海口的保証,以安撫英國。
於是法國選擇攻擊台灣,因台灣有煤礦,又沒有西歐的勢力界入。於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十月,滿清得知法國的企圖後,由軍機處通令沿海各省增修武備,此時起,台灣的布防工作,由台灣道劉璈(請參閱p88劉璈)來主持。劉璈將全島分成前(澎湖)、後(花蓮、水尾、埤南、三條崙以迄鳳山界)、北(大甲溪以北到蘇澳)、中(曾文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南(曾文溪以南)各設統領,可獨立作戰。滿清雖積極籌防,但是國際上的俄國及日本等國在幕後虎視眈眈。故滿清自知無鬥力所以希望能在「不貽後患,不損國體」的情況下,與法國再次簽定和約。滿清一再忍讓不得不讓人連想到滿人入侵漢人的中國所以現在損失一點也無所畏。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和F.Fournier協商,訂下包含五條款的天津簡約,清法一時有和平的跡象。然Fournier 希望清軍在五月十二日退出高平、諒山,閏五月九日退出勝保,李鴻章拒之。然而在越南的法軍將領Millot卻派Dugenne帶兵八百到諒山接防。中國方面因沒有接到通知,不願撤防,雙方引起衝突,稱之為「觀音橋事件」,法方向滿清提出嚴重的抗議,及要求數額極大的賠款,滿清堅不賠償。法方乃決意發動戰爭,於一八八四年六月十六日出兵進攻雞籠,敗回。七月三日,法軍突襲馬尾造船廠,七月六日清廷乃向法國宣戰。
而台灣之防務,雖自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日本進兵琅喬,沈葆楨入台大事佈防,後來為防止俄國入侵,滿清曾加台灣強防務,但這些防務沒有先進國武器的銳利,能不能打勝仗根本沒把握。況且軍力大都佈防在台南。北部僅築有雞籠砲臺,總共四十營防軍,南部即佔三十一營,又滿清的海運貧乏,兵員,器械由大陸接濟十分困難。在此種固有困難之情形下,劉銘傳於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七月十五日抵雞籠,巡視砲台,僅存五砲,不能成軍。
法國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 (S.Courbet) 率領強大的法國海軍,一開戰就控制了台灣海峽的制海權,在海上滿清毫無招架之力。於一八八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命海將.李士卑斯 (Lespes率軍艦維拉爾號(Willars),分隊進犯雞籠.滬尾。八月二日,滿清所僱用的德輪萬利號運雷砲至滬尾,即被法艦阻攔不能卸載。八月四日,李士卑斯指揮軍艦嘉林蘇尼爾號Galissoniere,至雞籠,向滿清施壓,限次日午前八時交出雞籠砲臺,台灣保衛戰遂開始,法艦自八時開砲至中午十二時,雞籠砲台全毀,法兵四百餘人,從大沙灣登陸進犯,清軍守將蘇得勝.孫開華.章高元等率兵擊退,法軍乃轉為封鎖海岸,宣佈東自烏石角,南至南呷(鵝鑾鼻)的西部海岸,派遣蘇澳港二艦,雞籠港六艦,滬尾港三艦,安平二艦,打狗港二艦,共十五艦封鎖台灣各港口船隻的進出。
八月六日劉銘傳大營設在臺北,即趕至雞籠親督曹志忠,章高元等千餘人反攻,法軍即退回艦上。由於法軍攻雞籠,滬尾岌岌可卮,孫開華與滬尾營務處李彤恩乃籌劃在滬尾水道填石,以防法艦進入,當時正是茶市旺盛的季節,外商紛表抗議,我方不顧一切,強行塞港,英國通信船Cocksher號因此被困在港內,動彈不得。當時塞港的情形,誠如法方的報導:「……河流為一列沉沒了的,滿載石頭的民船柵欄所封閉」、這自行封港的舉動,使法方沒法進犯滬尾,更沒辦法朔河而上直攻台北。
八月十三日,法軍在孤拔率領下進攻雞籠,未能得逞。同時李士卑斯Admiral Lespes也率三艘艦艇到達滬尾港口外,這三艘艦是Galissonnier, Triomphant, D'Esting. 翌日雙方炮戰竟日,李士卑斯深覺欲進攻滬尾,兵力有所不足,乃向雞籠的孤拔求援,孤拔乃派Dugucytroum,Chateau Renaud, Bayard號的士兵到滬尾增援。主持這場戰役的劉銘傳,當機立斷,將部隊調離雞籠,僅留林朝楝軍守獅球嶺,其餘全力守滬尾及台北城。法軍預定十八日進攻滬尾,但自十七日海面風俱大作,一艘載滿茶葉的船沉沒在河口,使法方的計畫延期,到二十日天氣轉晴,乃決定是日進攻,在台灣方面早已備戰多時。
八月二十日法軍登陸後,法兵六百名,分成三路,放棄李士卑斯Lespe's的計畫,直接撲向白堡,首先和戌守白堡的孫開華部遭遇,章軍、張軍亦皆合力抵禦,法兵因炮彈用盡,死傷慘重,而於中午以前陸續撤退,法軍攻台大敗而回。
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法國代辦即下旗出北京,法國海軍提督孤拉就於八月二三日攻擊閩江口,在一小時內就摧毀清國南洋艦隊,七艘軍艦被擊沈,號稱固若金湯的馬尾砲台,以及福州兵器廠也同時被毀。以報復在台灣的損失。為了討回面子,就將海戰重心移至台灣。
法軍輕易瓦解滿清國的海軍後,於是把「東京」和「中國」兩支艦隊合併,編成名為「遠東艦隊」的遠征軍。以孤拔為元帥,李士卑斯為副元帥。八月二十九日開至雞籠為討回顏面掛旗索戰。此時,台灣已成海外孤島,北京的滿清政府見法軍傾全力攻台,自己無力援救,也沒有向國際求援,只有眼睜睜地看劉銘傳及台灣人民在台灣的孤軍奮戰。
劉銘傳熟審敵我之長短,認為滿清應發揮自已的長處,將自已的短處隱藏。所以不與法軍在海上一爭長短。又雞籠(基隆)在法艦大砲射程之內,防守不易。所以將部隊調動,主力置於滬尾,因滬尾接近台北,而且陸路平坦,加上河道亦可航行,很容易危及台北。另一方面基隆通往台北路途較遠,又有獅球嶺可守,一夫擋關,萬夫莫敵的天然條件。所以劉銘傳下令將煤礦破壞,機器拆移,以免資敵,並做出山重大決定,即棄雞籠而守滬尾。
劉銘傳自知單靠滿清軍無法應付法軍的攻擊,況且滿清軍是戰鬥力一向低落的。所以向民間徵勇士並鼓勵全民捐錢出力,全台合作,保衛家鄉。十二月上旬,霧峰林家之林朝棟,自備兩個月糧餉,募集勇士五百餘人,北上參戰,劉銘傳將他們編入獅球嶺防線,這支民兵成為日後影響戰局的關鍵性隊伍,與法軍在獅球嶺相持達八個月之久,法軍始終無法越過獅球嶺向台北挺進 。又板橋林家林維源捐餉二十萬,其他輸錢輸力者亦多,官民一氣,奮起殺敵,劉銘傳亦善于將將,對於與他素無淵源,而且夙有嫌隙之湘軍孫開華 ,曹志忠等將領,受感化都放棄前嫌,又得基層軍士之心。
十月一日清晨,法軍孤拔元帥親自率領艦隊到達雞籠,命令法艦一齊開砲,攻打雞籠要塞,而令五艘軍艦封鎖雞籠港口,同時又發射巨砲,掩護貝爾少校帶領六百十九名的陸戰隊,從仙洞東方海邊登陸。清軍不支而退。貝爾佔據仙洞西側一座山地,分兵進擊,但被章高元、陳永隆二部阻於山口。後孤拔又增一大隊的步兵和一支砲兵中隊登陸增援,雙方正在相持時,劉銘傳得知法軍一面攻雞籠,另一面主力卻要進攻滬尾,因此劉銘傳下令退軍,任由法軍佔雞籠,但確堅守獅球嶺,以防進入台北。所退之軍移防滬尾(淡水)。
十月二日清晨,八艘法艦對滬尾(淡水)展開猛烈的砲轟,摧毀了河口三座砲台。十月八日天氣晴朗,上午九時在法艦砲火掩護下,八百名陸戰隊由滬尾沙崙(今日的淡水海水浴場一帶)搶灘登陸,然後兵分三路,欲佔領滬尾砲台及對港口掃雷,以便長驅直入。但為守軍孫開華等分途截擊。此時士勇張李成率眾五百人增援,攻擊法軍後方,在滬尾軍民合作下,加上雞籠來的援兵,利用地形夾攻,經四小時的肉搏戰,終將法軍趕下海,獲得大捷。此役戰勝計斬首有二十五級(另一說十四級),擊斃法兵三百餘人,尚有不少法兵落海溺斃。滬尾之捷,是保住台北的關鍵戰役,否則滬尾一旦失陷,法軍即可沿著淡水河深入內部,直叩台北府城,當時軍裝糧餉全在台北,法軍得逞,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十月八日法軍大敗於滬尾後,就打消了佔領台灣本島野心,改而進攻澎湖;同時孤拔將軍另思計策對付台灣,所以在十月二十日宣佈自十月二十三日起,封鎖台灣所有港口。這種對台灣的打擊傷害極大,不減於法軍之進攻。於是各項交易停止,物價高漲,台灣出產品的價格又大幅下跌。
十二月起,雞籠法軍(法軍仍佔有雞籠)又不時攻擊暖暖等地。至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一月,雞籠法軍更大舉南犯,全軍三千名,由名將(征服馬達加斯加之英雄)杜奇斯尼指揮,激戰數日湘軍高級將領多人戰歿,死亡千餘,法軍亦損折一百八十人,湘軍退至五堵,七堵,臺北府城已受威脅,幸河水驟漲,敵不能渡,而淮軍聶士成援軍又適趕到,才避免了法軍更進一步的攻佔。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三月三日,法軍因曠持日久,且士兵多為疫病而斃,終於收兵自退而去。法軍強大的武力應該是足以戰勝,但是天不幫助,法軍駐台日久,染病者日多,折損戰力甚大。孤拔或鑒於本島之難以佔領,乃乘旗艦拜亞德號(Bayard),率四艦南下,改攻澎湖,於三月二十九日在澎湖風櫃尾半島的時裡澳登陸,佔據媽宮城及砲台。三十一日即完全佔領,擬作久據之計,備修建軍港。法軍的士兵在澎湖也是同樣,水土不服,多罹病災,死亡者日多,勢難久守,同年六月九日「清法條約」成立,七月二十五日法軍開始撤兵。孤拔在清法和議剛成立之二日後,死 於停泊在澎湖媽宮的拜亞德艦上,據聞被葬於其法國鄉里。
在此期間日本乘中法戰爭在朝鮮一再生事,李鴻章有鑒於此,認為戰爭宜早結束。一八八五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簽訂中法天津條約,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
下圖為在澎湖的法國孤拔將軍墓。
清日甲午戰爭與台灣
一八六八年(明治元年)日本明治政權建立,以「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二大政策為明治維新的手段。並在文化上脫離中國文化,加強西洋文化。勵精圖治在歷史傳統較淺的日本,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較能接受新的事務及觀念,並且自動的打破二百多年來的鎖國政策。因能達成「明治維新」的重大改革,沒有多久,國家就強盛起來,其後百年間,走上富強的位置,在國際上,成為五強之一。 日本的強勢進一步就對領土有所企圖,擴張領土最簡單的方法,就向鄰近國家著手,清日二國相近,就算沒有朝鮮問題,清日二國的戰爭似已不可避免。
在另一方面俱有長久歷史傳統包袱的中國,舊社會的觀念根深蒂固,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其反應不如日本的簡潔,無法跟上時代的演進,就在舊有的体製下無法翻動,長年的閉關自守一旦在鴉片戰爭被外國勢力所突破,外力即奔騰而入,一而再,再而三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接踵而來,中國成為次殖民地,也就是成為許多國家的殖民地。台灣也就被捲入歐美及日本殖民地爭奪的漩渦裡。
在一八七四年日軍侵台事件也就是牡丹社事件,對日本而言帶來了對海外擴張無比的信心。日本又在「江華島事件」將滿清與朝鮮的關係由滿清的附庸國,改變為獨立國。在一八八二年又藉朝鮮壬午軍亂後所締結日朝的「濟物浦條約」,無形中容許清國與日本兩國駐兵於漢城。
俄國、日本對清國所擁有或附庸的台灣、朝鮮成為殖民地爭奪的對象。 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年,明治二七年)六月,朝鮮國內因東學黨的糾紛,向滿清求援,滿清乃派兵干涉,日本也同時派兵,為此發展為「甲午戰爭」。這場戰爭在日本方面並非占領台灣為目的所發動的。然而,戰況卻對清國不利,清軍不但是在朝鮮的牙山.平壤等地被打得一敗塗地,同時,在十月二十三日日本軍由山縣有朋的第一軍二萬人,西渡鴨綠江,進入滿洲,清軍總統宋慶的淮軍,依克唐阿的滿洲軍約四萬人,望風潰敗。五十餘日內中國境內,東北的安東、九連城、鳳凰城、寬甸、岫巖全被日軍所佔。日本另一支軍由大山巖的第二軍二萬多人在十月二十五日在花園港登陸,未遇任何抵抗,即佔有金州、大連。滿清方面的旅順有駐軍萬餘卻觀望不前。互不相助,守將爭先逃走。清國政府最精銳的北洋艦隊也在黃海之一戰,受到潰滅性的打擊而全軍覆滅。當時在台灣方面,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自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四年,由於邵友濂把劉銘傳所遺四十餘營淮軍,數度裁撤,僅存二十多營(含澎湖),滿清在戰爭爆發時,就命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及廣東南澳總兵劉永福防備台澎地區,但是,澎湖島在翌年的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即被日本海軍大佐.田繁吉率領的海軍陸戰隊所佔。
滿清政府海陸二戰皆敗,最後命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偕其子李經方及美國顧問福世德,參贊豐祿.馬建德.伍廷芳等赴日。日本政府命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為全權大臣。兩國代表於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在日本的馬關(今之下關)春帆樓(下圖)展開兩國為甲午戰爭的談判。日本以勝利國強勢態度由伊藤博文開大口,要求清國割讓安東寬河.鳳凰城.細岩州,及台灣與澎湖島,並索軍事賠償費四億元。
李鴻章主張先停戰而後交涉講和條件,日本不允。如此和議未決,三月二十五日,李鴻章自會議所回到住宿所的途中,突遭日本刺客小山豐太郎的狙擊,面頰中彈,因此各國使臣輿論沸騰。日本礙於國際形勢對它不利,才容納英、俄、法三國駐日公使的居中調停,於四月十七日,兩國締結和議「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共有迫使情國喪權辱國等的十一條,除了賠償軍費二億元之外,關於賣身台灣與台灣人的契約,明文記載於其第二款的第二項及第三項,及第三款:
四月十七日(三月二十三日),中日兩國全權大臣,互簽約稿於春帆樓,計馬關新約十一款,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二款。議定專約規定如中日文解釋有歧異時,以英文約本為準。另約規定日軍駐威海衛,每年賠錢五十萬兩,及日軍駐守範圍,為劉公島及威海衛沿岸四十華里以內。停戰展期專條,規定在五月八日(四月十四日)屆滿,如彼此不批准和約,即將此約作廢 馬關條約「台灣條款」部分,附錄如下:
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併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
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第三款:本約批准互換之後,限二年之內,日本准中國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任便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酌宜視為日本臣民。又台灣一省,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國立即各派大員至台灣,限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兩個月內,交接清楚。
約本五月二日(四月八日),奉硃批曰「依議」而告批准,日本方面亦於次日由明治天皇批准和約。五月八日(四月十四日)伍廷芳、聯芳與日本代表伊東巳代治互換和約,台灣正式割讓日本矣。日本之堅求台灣,乃因美國太平洋勢力入侵,及於菲律賓群島 ,英國據有香港、九龍,法國踞有越南,荷蘭據印尼群島。
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銀;艦艇等戰利品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又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張的慾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