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23大事年表及參考書目
大事年表
1368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1387 明洪武二十年,廢澎湖巡檢司,江夏侯周德興遷其民而墟其地,是為墟澎。
1405 鄭和出使西洋,為的是尋找正統的明惠帝,而非擴大海疆。
1431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1453 土耳其滅東羅馬帝國。
1492 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發現美洲新大陸。
1497 達伽瑪繞過非洲好望角。
1498 達伽瑪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印度洋。
1510 葡佔印度果阿(Goa)。
1511 西班牙人征服古巴。
1516 葡攻佔錫蘭和馬來半島的麻六甲。
1522 麥哲倫艦隊歸航,完成世界一周。
1534 西班牙人佔秘魯。
1543 波蘭人哥白尼(1473--1543) 在1506年就認為太陽為中心,而地球繞太陽轉,並有自轉。
1545 南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歐洲
1554 倭寇犯南京。
1557 葡萄牙人由北太平洋沿日本、琉球,經過台灣時取名為「Iiha Formosa」。
1557 葡佔澳門。
1563 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追至澎湖,道乾遁入臺灣,大猷哨於鹿耳門口外,是為明代官軍剿寇臺灣本島。
1564 英人莎士比亞生(卒於1616年)
1565 西班牙人到菲律賓。
1570 西班牙佔據殖民菲律賓。
1579 荷蘭獨立建國,稱荷蘭王國。
1583 滿洲長白山一帶出現強大的女真族,其領袖努爾哈赤舉兵侵犯遼東。
1588 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擊敗。
1590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全國。
1592 日本豐臣秀吉侵朝鮮,寧夏李如松奉命率大軍援朝鮮。
1592 歐洲的航海圖將台灣繪成兩個大島與一個小島,總共是三個島。
1592 鄭芝龍(鄭一官)生於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村。
1597 西班牙人和南多‧得,洛斯‧里歐斯(Hernando de los Rios)曾把台灣繪成一個完整的島,但可能並未將地圖交給出版商大量出版發行,所以歐洲的航海家使用這張圖的機會非常少,直到1625年才獲得更正。
1597 明廷獲知日本意圖攻擊中國,乃派兵朝鮮,再度收澎湖於版圖之內,並設澎湖遊兵,春冬前往汛守。
1598 西班牙人派船侵犯臺灣,未能得逞。
1599 努爾哈赤仿蒙古文字創造滿洲文字。
1602 三月二十日荷蘭於爪哇萬丹(Bantam)設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1602 明萬曆三十年,倭寇以東蕃(泛指台灣)為巢穴,出擾海上,明將沈有容奉命討之,於是年十二月三十日,與倭戰於東蕃,斬敵火攻,悉殲眾倭。
1603 郭懷一出生。西班牙人在呂宋屠殺華人25000人。
1604 八月七日荷蘭人到平湖(澎湖),乘島上無人防守而侵入佔領。據131天後被驅。
1607 荷佔摩鹿加、蘇門達臘。
1609 萬曆三十七年,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遣九州地方領主有馬晴信派兵侵「高砂國」(指臺灣)但為大風浪所阻。
1612 德川家康召見鄭一官(鄭芝龍),時為日本慶長十七年,明萬曆四十年,鄭21歲。
1615 明萬曆四十三年,日本復遣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侵略「高砂國」(台灣)。
1616 日本九州地方領主村山等安帶兵船十三艘企圖再犯台灣,為大風浪所阻,未能成功。
1616 努爾哈赤稱帝,國號金,建元天命。史稱後金。
1618 明萬曆四十六年,鄭芝龍在日本平戶娶日女田川氏為妻。
1620 英清教徒乘五月花號抵美洲Cod灣。
1622 明天啟元年四月十日在爪哇巴達維亞荷蘭總督顧恩(Jan Pieterszoon Coen)命提督雷爾生(Cornelis Reyrsz)率領艦隊十二艘遠征中國。
1622 七月十一日,雷爾生大軍轉佔無人防守的澎湖島,從紅木埕登陸。
1622 山東白蓮教徐鴻儒作亂。
1624 荷蘭被迫離開澎湖
1624 顏思齊以船十三艘航行八晝夜在笨港登陸,築寨而居。(天啟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1624 八月二十六日(天啟四年7月13日)荷蘭人正式佔據台灣 。
1625 三月荷人派探測隊駕兩艘戎克船北港號與新港號自大員出發,繪製台灣地圖。
1625 荷人自澎湖與印度購進牛隻,總數約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頭。
1626 (天啟六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派提督卡黎尼奧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艘,載兵士三百名入侵臺灣。
1627 大員第三任長官由印度參事會會員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 1627~1629)擔任。
1627 牧師甘地地武斯於七月來到新港,實施懷柔政策,進行教化工作,教育原住民兒童,並以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字,用以傳教及推行政令。
1627 天啟七年 鄭芝龍兵犯漳浦,遂據廈門,名震於天下。
1628 台灣第三任長官彼得奴易茲向鄭芝龍訂定關於生絲、胡椒等的三年貿易協定,不然中國貨一件也買不到手。
1628 發生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與荷蘭台灣長官奴易茲事件。
1629 六月十三日麻豆原住民反荷,六十二名荷蘭士兵被殺。
1629 右尼武斯牧師(Robertus Junius)(崇禎二年)從巴達維亞被派來台灣。
1630 在新港建造教堂住宅,並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竣工。
1630 明崇禎帝殺大將袁崇煥。
1632 荷蘭當局將台灣第三任長官奴易茲交給日本幕府將軍,並在日本被關四年,至一六三六年才獲釋。
1633 十月二十二日鄭芝龍率船到金門的料羅灣與荷蘭發生大海戰。
1633 日本的鎖國政策自1633年(日本寬永十年、明祟禎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禁止日人到海外 居住。一六三五年日本德川幕府頒佈鎖國令,驅逐所有外國人,也禁止日本人出國。
1635 皇太極平定內蒙古得元朝的傳國玉璽。
1636 皇太極即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1641 明思宗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自號闖王,陷河南。張獻忠陷襄陽。
1641 四月十一日,第六任台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亦招集南北諸部落長老四十二人,在赤崁開地方會議。
1641 荷人第六任長官杜拉弟紐司親自率領荷軍四百人,中國舢板船三百艘至笨港(北港)登陸。
1642 崇禎十五年,鄭成功(鄭森)娶董氏,同年十月二日生一男名錦兒(鄭經)。
1642 八月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兵對駐紮在基隆的西牙人發動總攻擊。西班牙人開城投降。全台灣南北平原在荷人佔據下歸於一統。結束了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共十七年。
1643 中國戰亂不已,漢人移民持續湧入台灣。
1643 張獻忠陷武昌。李自成破潼關,孫傅庭戰死。
1644 台灣中部柯達王率眾反荷。
1644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自盛京遷都北京。清兵大舉南征,攻下揚州,史可法戰死。
1644 李自成陷北京。明思宗崇禎皇帝,在煤山中峰,自縊而死。
1644 俄人東進,已達黑龍江流域。開始與滿洲人接觸。
1645 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 八月鄭成功獲南明唐王(朱聿鍵)賜明朝國姓朱,號國姓爺。
1646 鄭芝龍降清。
1650 鄭成功據金門、廈門,對抗滿清。
1652 九月暴發了台灣郭懷一的農民反荷革命。
1652 荷人將女巫二百五十人,集中放逐於諸羅山下,這些女巫餓死、病亡者達二百零二人。
1653 在郭懷一農民大革命的翌年,大員全島出現麻疹和高燒的疫情。
1653 凱撒(Cornelis Caesar)任命為第十一任駐大員長官。
1656 六月十五日第十二任長官揆一,上任後即受到極大的壓力,鄭成功明令禁止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貿易,也就是切斷了荷人的生財管道。
1656 鄭成功於一六五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永曆十年閏五月六日),對住在臺灣的漢人發佈禁令,禁止其與馬尼拉的貿易,後又發佈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禁令,凡犯禁者處以死刑,沒收其載貨。
1659 鄭成功第二次北伐兵入江寧,攻金陵,旋敗退。
1660 應台灣長官揆一的要求派遣一支強大的救援艦隊於七月十七日啟航,用以保護台灣。
1661 二月二十七日,救援艦隊司令德蘭率領艦隊離台,此行花了九個月,一事無成。
1661 三月三十日(陰曆三月一日)鄭成功自思明(廈門)興兵,發料羅(金門)候風。二十六日抵澎湖,四月二十九日夜三更,冒風濤自澎湖進攻台灣,利用漲潮時一舉進入台江。
1661 四月三十日清晨,也就是荷蘭救援艦隊撤離台灣的第六十三天,在晨霧中出現了三百至四百艘船艦,這支大軍是荷蘭人所懼怕的國姓爺組成攻擊台灣的艦隊。如此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共進行了九個月。
1661 滿清兵部尚書蘇納海建議,在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施行遷界,「片板不許下水,粒米不許越疆」,沿海20~30華里內不得有居民。
1661 五月四日鄭成功攻陷普羅民遮城(赤崁城)。
1661 七月五日荷蘭決定任命卡屋(Jacob Caeuw)為艦隊司令官,率九艘軍艦,兵員七百二十五 名,糧食八個月份,緊急開赴台灣救援。
1661 十月三日清斬降清的鄭芝龍全家於北京柴市。
1662 令荷人喪膽的一二五(即1月25日)大砲戰,總計全日共擊出二千五百發砲彈,所有的荷人都因這強大的砲擊喪膽。
1662 二月一日(舊曆1661年12月13日)荷蘭人正式投降。
1662 二月十七日,八艘載運荷蘭軍隊的船隻自大員出海,駛離台灣。
1662 五月八日鄭成功亡,享年三十九。
1662 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屠殺華人。
1662 清聖祖仁皇帝玄燁即位年僅八歲,是為康熙元年。
1663 十一月十九日清荷聯軍,合力攻打鄭氏王朝於廈門、金門。
1664 即荷蘭人失去台灣的第三年,巴達維亞深恨韃靼人無誠意,決定自已攻打台灣。八月二十七日,荷人又重新佔領雞籠,並重整舊城,設置砲台。
1664 英奪荷蘭在新大陸的新安姆斯特丹,改名「紐約」。
1668 七月六日荷蘭派出Klaeverkercke 及 Niewendam二艦前往雞籠,將雞籠所有的荷人及士兵載回,結束了佔領。從此荷人永遠退出了台灣
1675 揆一返回荷蘭,以筆名寫下「被忽略的台灣」(S.E.S.:'t Verwarloosde Formosa. 1675)一書,書中記錄在台灣發生的事件。
1683 九月十日(清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鄭克塽向施琅遞交降書,台灣改由滿清統治。
參考書目
Albrecht Herport: 周學普譯 鄭成功取台灣戰況
Campbell George Candidius 葉春榮譯註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
W. R. Ginsel 林偉盛譯 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 台灣風物四十四卷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 台灣風物四十四卷三期
中村孝志 吳密察譯 荷蘭的台灣經營 台灣風物四十一卷
中村孝志 許賢瑤譯 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
中村孝志 許賢瑤譯 圍繞台灣的日蘭關係
中村孝志 賴永祥、王瑞徵譯 十七世紀荷人勘查台灣金礦紀實 台灣文獻第七卷一、二期
中村孝志著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王華南 台語入門新階 台原出版社 1998
天下編輯著 發現台灣(一六二○年-1945) 天下報導
世界探險史 太平洋航運史
史明 台灣人四百年史 1998年四月
史明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史明 漫畫台灣人四百年史 台灣草根文化社 1994年12月
台中縣岈府出版 移墾者的腳蹤
台灣三百年史 荷西竊據時代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 民國八三年六月
台灣全記錄 錦繡出版社
江日昇 台灣外紀
江桂珍 試論媽祖信仰與台灣移民史的關係 史博館學報
江樹生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漢聲雜誌 105期
江樹生 鄭成功和蘭人在台灣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 漢聲雜誌
余宗信 明延平王台灣海國紀
吳在野 河洛閩語縱橫談
李筱峰 劉峰松 台灣歷史閱覽
村上直次郎著 許賢瑤譯註 澎湖島上的荷蘭人 ?石古石
沈建德 台灣常識
辛逕農 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
國分直一 周全德譯 麻豆的歷史
周明峰 台灣簡史
周學普 鄭成功取台灣戰況
林春輝 新編圖說世界歷史
林偉盛 一六三三年的料羅灣海戰 台灣風物四十五卷四期
林偉盛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 台灣文獻
馬卡道民族誌 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張同湘 十七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城堡介 台南文化新卅八期、卅九期
陳文德 鄭芝龍大傳
范勝雄 郭懷一抗荷事件三地點試探 台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一期
翁佳音 台灣近代初期史的研究與問題 台灣文獻
曹永和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
莊雅仲 再現、改宗與殖民地抗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台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莊添池 鯤島台灣史話
許賢瑤 荷蘭時代的探事業再論 台灣風物四十二卷三期、四期
永積洋子著 許賢瑤譯 荷蘭的台灣貿易 台灣風物四十三卷一期、三期
連溫卿 荷蘭時代之臺灣 南瀛文獻 三卷一、二期
陳碧笙 台灣人民歷史
曾迺碩 台灣史蹟
程大學 巴達維亞城日記 台灣文獻第四十卷
程大學譯 巴達維亞城日記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楊正寬 從巡撫到省主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楊森富 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基督教 台南文化新卅七期
劉還月 尋訪台灣平埔族
劉還月李順仁等合著 尋訪凱達格蘭族
廖漢臣 台南縣下的教化事業
廖漢臣 台南縣下的教化事業 荷蘭的布教及教育
廖漢臣 台南縣歷代大事記
潘英 平埔族史略 台灣文獻 第四十四卷
賴永祥 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
賴永祥 郭懷一革命的一記錄
賴永祥 菲督施爾瓦之雞籠佔領報告
謝碧連 荷蘭據台時期歷任長官列述 台南文化新四十三期 八十六年六月。
顏興 鄭成功與臺南縣 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三、四期
蘇同炳 李旦與鄭芝龍 台灣文獻四十二卷
國立故宮博物院 福又摩沙 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 二○○三年一月
1368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1387 明洪武二十年,廢澎湖巡檢司,江夏侯周德興遷其民而墟其地,是為墟澎。
1405 鄭和出使西洋,為的是尋找正統的明惠帝,而非擴大海疆。
1431 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
1453 土耳其滅東羅馬帝國。
1492 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發現美洲新大陸。
1497 達伽瑪繞過非洲好望角。
1498 達伽瑪繞過非洲好望角抵達印度洋。
1510 葡佔印度果阿(Goa)。
1511 西班牙人征服古巴。
1516 葡攻佔錫蘭和馬來半島的麻六甲。
1522 麥哲倫艦隊歸航,完成世界一周。
1534 西班牙人佔秘魯。
1543 波蘭人哥白尼(1473--1543) 在1506年就認為太陽為中心,而地球繞太陽轉,並有自轉。
1545 南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歐洲
1554 倭寇犯南京。
1557 葡萄牙人由北太平洋沿日本、琉球,經過台灣時取名為「Iiha Formosa」。
1557 葡佔澳門。
1563 流寇林道乾擾亂沿海,都督俞大猷追至澎湖,道乾遁入臺灣,大猷哨於鹿耳門口外,是為明代官軍剿寇臺灣本島。
1564 英人莎士比亞生(卒於1616年)
1565 西班牙人到菲律賓。
1570 西班牙佔據殖民菲律賓。
1579 荷蘭獨立建國,稱荷蘭王國。
1583 滿洲長白山一帶出現強大的女真族,其領袖努爾哈赤舉兵侵犯遼東。
1588 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擊敗。
1590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全國。
1592 日本豐臣秀吉侵朝鮮,寧夏李如松奉命率大軍援朝鮮。
1592 歐洲的航海圖將台灣繪成兩個大島與一個小島,總共是三個島。
1592 鄭芝龍(鄭一官)生於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村。
1597 西班牙人和南多‧得,洛斯‧里歐斯(Hernando de los Rios)曾把台灣繪成一個完整的島,但可能並未將地圖交給出版商大量出版發行,所以歐洲的航海家使用這張圖的機會非常少,直到1625年才獲得更正。
1597 明廷獲知日本意圖攻擊中國,乃派兵朝鮮,再度收澎湖於版圖之內,並設澎湖遊兵,春冬前往汛守。
1598 西班牙人派船侵犯臺灣,未能得逞。
1599 努爾哈赤仿蒙古文字創造滿洲文字。
1602 三月二十日荷蘭於爪哇萬丹(Bantam)設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1602 明萬曆三十年,倭寇以東蕃(泛指台灣)為巢穴,出擾海上,明將沈有容奉命討之,於是年十二月三十日,與倭戰於東蕃,斬敵火攻,悉殲眾倭。
1603 郭懷一出生。西班牙人在呂宋屠殺華人25000人。
1604 八月七日荷蘭人到平湖(澎湖),乘島上無人防守而侵入佔領。據131天後被驅。
1607 荷佔摩鹿加、蘇門達臘。
1609 萬曆三十七年,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遣九州地方領主有馬晴信派兵侵「高砂國」(指臺灣)但為大風浪所阻。
1612 德川家康召見鄭一官(鄭芝龍),時為日本慶長十七年,明萬曆四十年,鄭21歲。
1615 明萬曆四十三年,日本復遣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侵略「高砂國」(台灣)。
1616 日本九州地方領主村山等安帶兵船十三艘企圖再犯台灣,為大風浪所阻,未能成功。
1616 努爾哈赤稱帝,國號金,建元天命。史稱後金。
1618 明萬曆四十六年,鄭芝龍在日本平戶娶日女田川氏為妻。
1620 英清教徒乘五月花號抵美洲Cod灣。
1622 明天啟元年四月十日在爪哇巴達維亞荷蘭總督顧恩(Jan Pieterszoon Coen)命提督雷爾生(Cornelis Reyrsz)率領艦隊十二艘遠征中國。
1622 七月十一日,雷爾生大軍轉佔無人防守的澎湖島,從紅木埕登陸。
1622 山東白蓮教徐鴻儒作亂。
1624 荷蘭被迫離開澎湖
1624 顏思齊以船十三艘航行八晝夜在笨港登陸,築寨而居。(天啟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1624 八月二十六日(天啟四年7月13日)荷蘭人正式佔據台灣 。
1625 三月荷人派探測隊駕兩艘戎克船北港號與新港號自大員出發,繪製台灣地圖。
1625 荷人自澎湖與印度購進牛隻,總數約一千二百到一千三百頭。
1626 (天啟六年),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施爾瓦(Don Fernando de Silva)派提督卡黎尼奧率大划船二艘,戎克船十二艘,載兵士三百名入侵臺灣。
1627 大員第三任長官由印度參事會會員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 1627~1629)擔任。
1627 牧師甘地地武斯於七月來到新港,實施懷柔政策,進行教化工作,教育原住民兒童,並以羅馬拼音創造新港文字,用以傳教及推行政令。
1627 天啟七年 鄭芝龍兵犯漳浦,遂據廈門,名震於天下。
1628 台灣第三任長官彼得奴易茲向鄭芝龍訂定關於生絲、胡椒等的三年貿易協定,不然中國貨一件也買不到手。
1628 發生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與荷蘭台灣長官奴易茲事件。
1629 六月十三日麻豆原住民反荷,六十二名荷蘭士兵被殺。
1629 右尼武斯牧師(Robertus Junius)(崇禎二年)從巴達維亞被派來台灣。
1630 在新港建造教堂住宅,並於十二月二十九日竣工。
1630 明崇禎帝殺大將袁崇煥。
1632 荷蘭當局將台灣第三任長官奴易茲交給日本幕府將軍,並在日本被關四年,至一六三六年才獲釋。
1633 十月二十二日鄭芝龍率船到金門的料羅灣與荷蘭發生大海戰。
1633 日本的鎖國政策自1633年(日本寬永十年、明祟禎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禁止日人到海外 居住。一六三五年日本德川幕府頒佈鎖國令,驅逐所有外國人,也禁止日本人出國。
1635 皇太極平定內蒙古得元朝的傳國玉璽。
1636 皇太極即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1641 明思宗崇禎十四年,李自成自號闖王,陷河南。張獻忠陷襄陽。
1641 四月十一日,第六任台灣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亦招集南北諸部落長老四十二人,在赤崁開地方會議。
1641 荷人第六任長官杜拉弟紐司親自率領荷軍四百人,中國舢板船三百艘至笨港(北港)登陸。
1642 崇禎十五年,鄭成功(鄭森)娶董氏,同年十月二日生一男名錦兒(鄭經)。
1642 八月第六任長官保羅.杜拉弟紐司派兵對駐紮在基隆的西牙人發動總攻擊。西班牙人開城投降。全台灣南北平原在荷人佔據下歸於一統。結束了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共十七年。
1643 中國戰亂不已,漢人移民持續湧入台灣。
1643 張獻忠陷武昌。李自成破潼關,孫傅庭戰死。
1644 台灣中部柯達王率眾反荷。
1644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自盛京遷都北京。清兵大舉南征,攻下揚州,史可法戰死。
1644 李自成陷北京。明思宗崇禎皇帝,在煤山中峰,自縊而死。
1644 俄人東進,已達黑龍江流域。開始與滿洲人接觸。
1645 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 八月鄭成功獲南明唐王(朱聿鍵)賜明朝國姓朱,號國姓爺。
1646 鄭芝龍降清。
1650 鄭成功據金門、廈門,對抗滿清。
1652 九月暴發了台灣郭懷一的農民反荷革命。
1652 荷人將女巫二百五十人,集中放逐於諸羅山下,這些女巫餓死、病亡者達二百零二人。
1653 在郭懷一農民大革命的翌年,大員全島出現麻疹和高燒的疫情。
1653 凱撒(Cornelis Caesar)任命為第十一任駐大員長官。
1656 六月十五日第十二任長官揆一,上任後即受到極大的壓力,鄭成功明令禁止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貿易,也就是切斷了荷人的生財管道。
1656 鄭成功於一六五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永曆十年閏五月六日),對住在臺灣的漢人發佈禁令,禁止其與馬尼拉的貿易,後又發佈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禁令,凡犯禁者處以死刑,沒收其載貨。
1659 鄭成功第二次北伐兵入江寧,攻金陵,旋敗退。
1660 應台灣長官揆一的要求派遣一支強大的救援艦隊於七月十七日啟航,用以保護台灣。
1661 二月二十七日,救援艦隊司令德蘭率領艦隊離台,此行花了九個月,一事無成。
1661 三月三十日(陰曆三月一日)鄭成功自思明(廈門)興兵,發料羅(金門)候風。二十六日抵澎湖,四月二十九日夜三更,冒風濤自澎湖進攻台灣,利用漲潮時一舉進入台江。
1661 四月三十日清晨,也就是荷蘭救援艦隊撤離台灣的第六十三天,在晨霧中出現了三百至四百艘船艦,這支大軍是荷蘭人所懼怕的國姓爺組成攻擊台灣的艦隊。如此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共進行了九個月。
1661 滿清兵部尚書蘇納海建議,在沿海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施行遷界,「片板不許下水,粒米不許越疆」,沿海20~30華里內不得有居民。
1661 五月四日鄭成功攻陷普羅民遮城(赤崁城)。
1661 七月五日荷蘭決定任命卡屋(Jacob Caeuw)為艦隊司令官,率九艘軍艦,兵員七百二十五 名,糧食八個月份,緊急開赴台灣救援。
1661 十月三日清斬降清的鄭芝龍全家於北京柴市。
1662 令荷人喪膽的一二五(即1月25日)大砲戰,總計全日共擊出二千五百發砲彈,所有的荷人都因這強大的砲擊喪膽。
1662 二月一日(舊曆1661年12月13日)荷蘭人正式投降。
1662 二月十七日,八艘載運荷蘭軍隊的船隻自大員出海,駛離台灣。
1662 五月八日鄭成功亡,享年三十九。
1662 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屠殺華人。
1662 清聖祖仁皇帝玄燁即位年僅八歲,是為康熙元年。
1663 十一月十九日清荷聯軍,合力攻打鄭氏王朝於廈門、金門。
1664 即荷蘭人失去台灣的第三年,巴達維亞深恨韃靼人無誠意,決定自已攻打台灣。八月二十七日,荷人又重新佔領雞籠,並重整舊城,設置砲台。
1664 英奪荷蘭在新大陸的新安姆斯特丹,改名「紐約」。
1668 七月六日荷蘭派出Klaeverkercke 及 Niewendam二艦前往雞籠,將雞籠所有的荷人及士兵載回,結束了佔領。從此荷人永遠退出了台灣
1675 揆一返回荷蘭,以筆名寫下「被忽略的台灣」(S.E.S.:'t Verwarloosde Formosa. 1675)一書,書中記錄在台灣發生的事件。
1683 九月十日(清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鄭克塽向施琅遞交降書,台灣改由滿清統治。
參考書目
Albrecht Herport: 周學普譯 鄭成功取台灣戰況
Campbell George Candidius 葉春榮譯註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
W. R. Ginsel 林偉盛譯 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基督教教育 台灣風物四十四卷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 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 台灣風物四十四卷三期
中村孝志 吳密察譯 荷蘭的台灣經營 台灣風物四十一卷
中村孝志 許賢瑤譯 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ong村落
中村孝志 許賢瑤譯 圍繞台灣的日蘭關係
中村孝志 賴永祥、王瑞徵譯 十七世紀荷人勘查台灣金礦紀實 台灣文獻第七卷一、二期
中村孝志著 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王華南 台語入門新階 台原出版社 1998
天下編輯著 發現台灣(一六二○年-1945) 天下報導
世界探險史 太平洋航運史
史明 台灣人四百年史 1998年四月
史明 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史明 漫畫台灣人四百年史 台灣草根文化社 1994年12月
台中縣岈府出版 移墾者的腳蹤
台灣三百年史 荷西竊據時代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 民國八三年六月
台灣全記錄 錦繡出版社
江日昇 台灣外紀
江桂珍 試論媽祖信仰與台灣移民史的關係 史博館學報
江樹生 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漢聲雜誌 105期
江樹生 鄭成功和蘭人在台灣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 漢聲雜誌
余宗信 明延平王台灣海國紀
吳在野 河洛閩語縱橫談
李筱峰 劉峰松 台灣歷史閱覽
村上直次郎著 許賢瑤譯註 澎湖島上的荷蘭人 ?石古石
沈建德 台灣常識
辛逕農 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
國分直一 周全德譯 麻豆的歷史
周明峰 台灣簡史
周學普 鄭成功取台灣戰況
林春輝 新編圖說世界歷史
林偉盛 一六三三年的料羅灣海戰 台灣風物四十五卷四期
林偉盛 荷據時期教會工作史料選譯 台灣文獻
馬卡道民族誌 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張同湘 十七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城堡介 台南文化新卅八期、卅九期
陳文德 鄭芝龍大傳
范勝雄 郭懷一抗荷事件三地點試探 台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一期
翁佳音 台灣近代初期史的研究與問題 台灣文獻
曹永和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
莊雅仲 再現、改宗與殖民地抗爭:十七世紀荷蘭統治下台灣的殖民主義與傳教工作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莊添池 鯤島台灣史話
許賢瑤 荷蘭時代的探事業再論 台灣風物四十二卷三期、四期
永積洋子著 許賢瑤譯 荷蘭的台灣貿易 台灣風物四十三卷一期、三期
連溫卿 荷蘭時代之臺灣 南瀛文獻 三卷一、二期
陳碧笙 台灣人民歷史
曾迺碩 台灣史蹟
程大學 巴達維亞城日記 台灣文獻第四十卷
程大學譯 巴達維亞城日記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楊正寬 從巡撫到省主席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民國七十九年五月
楊森富 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基督教 台南文化新卅七期
劉還月 尋訪台灣平埔族
劉還月李順仁等合著 尋訪凱達格蘭族
廖漢臣 台南縣下的教化事業
廖漢臣 台南縣下的教化事業 荷蘭的布教及教育
廖漢臣 台南縣歷代大事記
潘英 平埔族史略 台灣文獻 第四十四卷
賴永祥 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
賴永祥 郭懷一革命的一記錄
賴永祥 菲督施爾瓦之雞籠佔領報告
謝碧連 荷蘭據台時期歷任長官列述 台南文化新四十三期 八十六年六月。
顏興 鄭成功與臺南縣 南瀛文獻第三卷第三、四期
蘇同炳 李旦與鄭芝龍 台灣文獻四十二卷
國立故宮博物院 福又摩沙 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 二○○三年一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