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3荷蘭占澎湖及西班牙占呂宋

荷蘭人第一次佔領澎湖1604 
一六○三年(萬曆三十一年),荷蘭海將韋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率領艦隊到巴達維亞,派出Erasmus和Nassau兩艦至中國沿海,再次與明廷商議打開貿易,但是沒有結果。韋麻郎就改變方式,試圖以強大的武力打開中國貿易大門。
一六○四年六月從根據地馬來半島東岸的大泥(Patany)出發,七月中旬到達廣東海岸,先欲取得葡萄牙人佔領的澳門,因葡萄牙人獨佔了中國絲綢、瓷器的貿易,利益極大,所以先攻澳門,但是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七日轉到平湖(澎湖),在奸商李錦、潘秀等的引導下,乘島上無人防守而侵入佔領。
韋麻郎以避暴風雨而到達澎湖這件事大肆宣揚,自以為是,決定先佔據澎湖建立城堡當做基地,再以此向明廷交涉開放中國的貿易。
但是他所提的貿易交涉立即遭福建總兵施德正拒絕,都司沈有容下令他及其艦隊自澎湖撤退,韋麻郎不得不退出佔領了一百三十一天的平湖(澎湖)。這是荷蘭人第一次佔領澎湖的經過。

荷蘭人對台灣的企圖
一荷蘭於一六○九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四年)達成在日本平戶開設貿易機關「荷蘭商館」的願望,並認為要發揮日本的貿易,有必要趁早佔據台灣。所以平戶荷蘭商館長布魯瓦(Hendrick Brouwer)乃向駐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總督波托(Pieter Both)提議,主張佔領台灣做為日本貿易的據點。
荷蘭人從一六一八年起,看到了與中國貿易的鉅額利益,就想要在中國沿岸或其附近建立一個美其名為轉運站的軍事基地,這個轉運站不但要用來與中國通商,也要當作他們從阿拉伯到日本與菲律賓之間各港口的貿易中繼站。中國是進出口貨品的大市場,荷蘭人一開始經營海外貿易,就把中國看成最重要的市場。過去要得歐洲人所無法生產的中國絲、瓷器,必需經由「絲路」,從陸路經中國沙漠、中亞,經阿拉伯人的手,花費經年,成本昂貴。如今有船運可直接與中國人買貨,一次可載運千百隻駱駝一年的裝載量,利潤之大可想而知,荷蘭人必然採取各種手段來達成與中國貿易,甚至開啟戰事。而目前中國所出產的磁器、絲綢全被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所獨佔。
同時,英國駐日本的平戶商館長柯克斯(Richard Cocks)也在一六一九年(萬曆四十七年)向本國報告有關台灣的情形,並委託僑居日本的李旦斡旋和中國當局的貿易交涉。再者,在歐洲的荷蘭和英國,再度訂立荷英防守同盟。
荷蘭本國的東印度總公司也在一六二○年(泰昌元年),指令東印度公司總督攻佔中國或尋找貿易中途站,並例舉「小琉求」(台灣)為適當的爭取對象之一。

                                                 圖 10 十七世紀荷蘭甲板船海戰圖



西班牙人佔呂宋 
一五六四年西班牙人航海家Miguel Lopez de Legazpi繼葡萄牙人之後,到達東方的呂宋(即菲律賓)。
次年即一五六五年西班牙人就將呂宋佔有,於是在「宿務」建立了第一個亞洲殖民地,然後又在一五七一年佔領殖民統治了呂宋。
有了呂宋的西班牙人並不因此感到滿足,隨著西班牙人對日貿易的展開,對位於呂宋與日本中間的台灣也有了非分的想法。西班牙人在一五九八年(在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夏季由菲律賓總督派遣Don Juan de Zamadilo率領兩船、兵二百多人準備佔有台灣,但啟程後遇見颱風,無功而返,這是西班牙首次對台灣的軍事行動。

                                       圖 11 一五九四年所繪的西班牙甲板船


一六一九年後馬尼拉西班牙當局對於荷英聯合艦隊的形勢頗感心慌,為了保護中國貿易路線和馬尼拉的安全起見,西班牙人重謀佔領「小琉球」(即台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