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3三年小反五年大亂的臺灣

三年小反五年大亂
滿清政府以台灣的佔有是在不得以的情況下為之,原本就要拋棄的地方。所以對台灣的統治根本無心管理,任其官吏胡作非為。所以台灣的統治是依殖民地的統治方式進行,在經濟上無所不用其極的剝削。

所以把台灣當做敵境和中國本土不一樣的領土,以各種差別待遇,橫征暴斂,引起台灣人民極度的不滿,終於使台灣人(即本地人台灣本地人大眾)勇敢的站起來,以卵擊石,前仆後繼進行各種的「反唐山」的武力起義抗爭。由於這些反唐山的武裝革命又頻繁且熾烈,所以「三年小反,五年大亂」,就是對統治者最佳的詮釋。也是歷史上僅有對政府不信任的全民用語。  參加抗清革命的本地人即台灣本地人愈來愈多,規模也愈大,如在朱一貴揭竿起義時即一七二一年,滿清從中國大陸派來的水師提督施世驃對朱一貴的武力人數評估是三十萬人。可見滿清統治台灣之失敗,一人登高一呼即全台響應達三十萬人,這就是暴政所引起全民的反抗。

這個現象在一七八六年林爽文領導抗暴的時候,已壯大到連官方的文件是有如下的記載:
「是役亙於台地南北千餘里,巨兇糾惡與脅從者,將近百萬人」。
閩浙總督吳棠於一八六六年(清穆宗同治五年)的一件奏摺中說:「民忿官之貪庸也,乃相率結合私鬥,成巨案,諺云.「十年一大反,五年一小反 」大概由此。」
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一八七六年(清德宗光緒二年)的一件奏摺中說:『台灣吏治,黯無天日,牧、令能以撫宇、教養為心者不過百之一、二,其餘非性耽安逸;即剝削脂膏;百姓怨毒已深,無可控訴,往往挺而走險,釀成大變,台灣所以相傳有「無十年不反」之說也!.』
這時離開棄台與日本,已不到二十年滿清的統治還是那麼亂。

台灣人的反清運動,每次都可立即喚起全民的響應,但是來自中國無止盡的軍隊一波波來台,實施大屠殺。屠殺人數極多極大,把台灣全島投入活地獄裡去。在這樣彼此一來一往的武裝革命中,滿清政府不能得到教訓,不思台灣人集體抗暴的根本原因。只知每次的鎮壓台灣人是以分化成功,而洋洋得意。甚至於還將班兵制度、不攜眷、不築城等造成台灣人從中國人分離而出的因素大加贊揚。於雙方乃燃起更深的仇敵心,尤其是被統治被屠殺的台灣本地人,在這慘酷的革命體驗之下,更深一層的認識到「本地人」和「唐山人」的不同。

台灣本地人每次起來武裝革命中,有幾個共同特點:
(一) 對象 : 每次都以反外來的統治集團(官、兵、大租戶、大商人)為對象。
(二) 起義的號召人及領導人:都是來自台灣本地人大眾之中(例如,朱一貴是飼鴨為業的農村貧人,林爽文乃是鄉鎮貧民的頭目)
(三) 武裝革命的主力軍 : 亳無例外的全由台灣本地人大眾所組成。
(四) 小租戶或其子弟的讀書人(當時的知識份子)每次卻和大眾起義都幾乎不相干,而始終站在台灣農民大眾的反抗革命之圈外。

這樣,滿清統治的二百一十三年間,可算為「大反」之類的抗暴,已有了三、四十起,在滿清據台二百十三年之中,滿清人刻意的區分被統治的台灣人與統治者,並又將台灣人分化為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當時稱為粵人)及番人(即原住民,也稱為先住民),以上有計錄可尋的武力抗爭,反清起義、先住民起義事件及被分化所引起的分類械鬥共計有一百三十八案之多。
 
台灣人反清起義事件列述
滿清據台為非作歹,引起民怨,只要有人舉起義旗,則群起響應。以下是有記錄的一百三十八件台灣人反清起義事件的簡述。
一六九六年(康熙三十五年)吳球之起義 諸羅府.新港,「孟蘭盆會」反清起義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八年)吞霄社土官卓個事件 先住民事件
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八年)內北投社冰冷事件 先住民事件
一七○一年(康熙四○年)劉卻之起義 諸羅府,下茄苳,仿天地會歃血為盟,反清起義二年,以北港為根據地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年)朱一貴之起義 鳳山縣.羅漢門,反清起義七日全台光復,被擁為「中興王」建元「永和」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年)江國論、鄭元長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年)林君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年)陳成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二年(康熙六○年)林亨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楊合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王忠事件 為朱一貴起義之後續
一七二六年(雍正四年) 水沙連社骨宗事件 先住民事件
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 山豬毛社「生番」事件 先住民事件
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 大甲西社林武力事件 先住民事件
一七三二年(雍正十年)吳福生之起義 鳳山縣.埤頭反清起義 二十八人用竹桿(竹篙槍)殺滿清守備張玉
一七三二年(雍正十年) 大甲西社林武力事件再起 先住民事件
一七三四年(雍正十二年) 許祖、無齒甫事件 反清起義
一七三四年(雍正十二年) 柳樹湳登台社事件 彰化先住民反清事件
一七五○年 (乾隆十五年)陳蓋事件 淡水 首起北部起義
一七五一年(乾隆十六年)李光顯械鬥事件 台灣縣首起分類械鬥事件

一七五三年(乾隆十八年)黃典抗官事件 諸羅縣反清起義
一七五三年(乾隆十八年)施篤糾眾搶犯事件 鹿港 反清起義
一七六六年(乾隆三一年)攸乃武社事件 蛤仔難、先住民事件
一七六九年(乾隆三四年)黃教之起義 台灣縣.大目降 反清起義
一七六九年(乾隆三四年)閩粵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
一七六九年(乾隆四十年)漳泉分類械鬥 彰化縣分類械鬥
一七七九年(乾隆四四年)洪寵事件 諸羅縣反清起義事件
一七八二年(乾隆四七年)漳泉分類械鬥 彰化縣分類械鬥
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八年)黃泥塘分類械鬥 淡水分類械鬥
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八年)漳泉分類械鬥 諸羅、彰化分類械鬥

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八年)張主忠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八年)小刀會林貴事件 反清起義
一七八三年(乾隆四八年)林弄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一年)直加米南、目懷二社「生番」事件 先住民起義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一年)楊光勳、楊媽世兄弟械鬥 先住民起義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義 彰化縣.大里找,以洪門天地會號召,歷時一年三個月,建元「順天」,分南北兩路次第光復全台。
一七八九年(乾隆五四年)黃霞事件 分類械鬥
一七九○年(乾隆五五年) 謝志、張標事件 反清起義林爽文起義之後續
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六年)徐祥伯械鬥事件 分類械鬥
一七九一年(乾隆五六年)沈川械鬥事件 嘉義分類械鬥

一七九一年(乾隆五七年)黃成、黃治同姓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
一七九二年(乾隆五七年)吳光彩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八年)劉添事件 反清起義天地會
一七九四年(乾隆五九年)林翰奇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年)陳周全.陳光愛之起義 鳳山縣.石井汛為天地會組織下反清起義,以西螺湳仔莊(田尾)為基地,千人革命。
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年)許凜起義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與陳周全相互呼應
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年)鄭賀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與陳周全相互呼應
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施蘭糾人結會事件 反清起義
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林春桂蘊釀械鬥 分類械鬥
一七九七年(嘉慶二年)楊肇、廖掛起義事件 淡水 反清起義

一八○○年(嘉慶五年)胡杜侯、陳錫宗起義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年(嘉慶五年)蔡牽初攻鹿耳門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年(嘉慶五年)汪降事件 鳳山、配合蔡牽事件反清起義
一八○二年(嘉慶七年)白啟小刀會事件 反清起義小刀會
一八○四年(嘉慶九年)蔡牽再攻鹿耳門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五年(嘉慶十年)洪四老會蔡牽入淡水 反清起義
一八○五年(嘉慶十年)蔡牽佔領鳳山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
一八○六年(嘉慶十一年)吳淮泗焚鳳山埤頭事件 鳳山、配合蔡牽反清起義
一八○六年(嘉慶十一年)漳泉分類事件 新竹分類械鬥
一八○六年(嘉慶十一年)漳泉分類事件 宜蘭分類械鬥

一八○六年(嘉慶十一年)漳籍人入鹿港與轎站小夫鬥事件 鹿港分類械鬥
一八○七年(嘉慶十二年)朱濆入蘇澳 蘇澳,反清起義配合蔡牽
一八○九年(嘉慶十四年)漳泉分類事件 淡水,分類械鬥
一八一○年(嘉慶十五年)許北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
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年)高夔之起義 淡水廳.內港,反清起義
一八一二年(嘉慶十七年)天地會會員大批被捕事件 天地會,反清起義
一八一三年(嘉慶十八年)詹天香、林茂築寨製械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一三年(嘉慶十八年)熊、毛結會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二○年(嘉慶二十五年)海上盧天賜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林永春抗辦軍工起義 噶瑪蘭廳.四圍

一八二二年 (道光二年) 朱蔚反清 噶瑪蘭
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許尚.楊良斌之起義 鳳山縣.廣安莊反清起義
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漳、嘉閩粵分類事件 彰化、嘉義,分類械鬥
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粵人吳集先、吳鳥毛焚掠閩莊 宜蘭,分類械鬥
一八三○年(道光十年)宜蘭夫頭分類械鬥(林瓶等) 宜蘭分類械鬥
一八二六年(道光六年)黃斗奶之起義 淡水廳.南住反清起義
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張丙之起義 嘉義縣.店仔口莊張丙、陳辦、彰化黃城等反清起義,建年號「天運」自稱開國大元帥,黃城為興漢大元帥,陳辦、陳連在崙仔莊(台西)土庫地區起,以斗六為大本營。全台響應革命群眾達三萬人。
一八三三年(道光十三年)閩粵械鬥事件 彰化、淡水張丙案反清起義之後續,名雖械鬥但實亦為反清起義事件。
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許戇成起義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淡水、新竹閩粵分類 淡水、新竹閩粵分類械鬥
一八三六年(道光十六年)沈知起義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三六年(道光十六年)鍾阿三、鄒戇狗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張貢抗清事件 鳳山,反清起義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八年)胡布抗清事件 大武隴,反清起義
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游掽生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江見、林旺抗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四二年(道光二十二年)陳疆抗清事件 彰化、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三年)郭光侯之起義 台灣縣.保大里
一八四四年(道光二十四年)洪協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漳泉分類事件 分類械鬥
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鳳山焚、搶、殺人事件 鳳山分類械鬥
一八四七年(道光二十七年)大甲分類械鬥事件 大甲分類械鬥
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王湧抗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五○年(道光三十年)漳、泉分類械鬥 淡水分類械鬥
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洪紀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林恭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與在中國的太平天國(一八五一至一八六四年)呼應
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吳磋反?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林供之反清起義 鳳山縣.埤頭
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李石之反清起義 台灣縣.善化里

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 北部四縣漳、泉分類 分類械鬥
一八五三年(咸豐三年)淡水閩、粵分類 閩、粵分類械鬥
一八五四年(咸豐四年)中壢閩、粵分類 閩、粵分類械鬥
一八五四年(咸豐四年)賴脣反清起義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五四年(咸豐四年)吳嗟之起義 噶瑪蘭廳.五圍
一八五五年(咸豐五年)廈門小刀會餘眾攻雞籠 雞籠,小刀會,反清起義
一八五五年(咸豐五年)林房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五五年(咸豐五年)王辦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五九年(咸豐九年)漳、同安兩籍分類械鬥 淡水,分類械鬥
一八五九年(咸豐九年)漳、泉分類械鬥 桃園,分類械鬥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北門外蘇、黃二姓分類械鬥 分類械鬥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漳、泉分類械鬥 淡水,漳泉分類械鬥
一八六二年(同冶元年)戴潮春之起義 彰化縣.四張犁,以天地會改名為八卦會革命起義,響應太平天國,西螺廖談等亦起義響應,至一八六五年方熄。
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西皮與福祿分類械鬥 羅東,分類械鬥
一八六五年(同治四年)呂梓反清事件 戴潮春的後續事件,反清起義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大南澳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事件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廖有福反清事件 彰化,反清起義
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蔡顯老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吳阿來分類械鬥 苗栗粵籍同籍,分類械鬥
一八七六年(光緒二年)獅頭社反清事件 先住民起義

一八八○年(光緒六年)劉參根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八一年(光緒七年)莊芋反清事件 反清起義
一八八二年(光緒八年)陳、吳兩姓分類械鬥 學甲,分類械鬥
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林克賢、林克邦同族分類械鬥 鳳山,分類械鬥
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鳳山閩粵分類械鬥 鳳山,閩粵分類械鬥
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薜國璈抗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罩蘭民、番鬥 苗栗,分類械鬥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顏擺彩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許添丁、五鳥毛反清事件 彰化,反清起義
一八八五年(光緒十一年)黃敏、黃玉衡同族(叔姪)械鬥 嘉義,分類械鬥

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吳金印反清事件 嘉義,反清起義
一八八六年(光緒十二年)大科崁社事件 淡水,先住民起義
一八八七年(光緒十三年)中路開山事件 先住民起義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施九緞之起義 彰化縣.秀水庄反清起義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卑南呂家望事件 先住民起義
一八八八年(光緒十四年)嘉義各?械鬥 嘉義,分類械鬥
一八八九年(光緒十五年)白阿社開山事件 花蓮,先住民起義
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三角湧開山事件 台北,先住民起義
一八九二年(光緒十八年)不力社事件 恆春,先住民起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