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4施琅與黃梧兩叛將
施琅叛逃
施琅(一六二一 至一六九六),福建晉江人。原名郎,降清後改名琅,年紀與鄭成功相仿,鄭成功起兵後與弟施顯、及甘煇、金裕、林壯猷等來投效。被提拔為左先鋒鎮。他體型魁梧,有軍事才華,智勇兼備,每戰英勇,卓著戰功,但恃才而驕。多次戰役有勇有謀,但與同僚相處不睦。
在一六四九年(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十一月,潮州之役,陳斌是潮州人,十分勇武,其手掌有常人二倍大,人稱大巴掌,熟悉當地形勢,鄭成功的這次攻潮州作戰策略就是依其意見優先。這件事使恃才而驕的施郎不滿。又成功命施郎先斷橋,但施郎卻與清軍對敵三日不下,成功說:「諒一橋難拔,尚能圖大」之譏語,感到恥辱,而對主攻潮州的陳斌發生不睦,引起陳斌他去,將才因而流失。又為細故率數員至大將黃廷行營辱罵,並打毀家具,成功戒之。二年後鄭成功不顧局勢險惡欲南下勤王時,施郎反對,並以托夢為辭勸阻,成功惜其才華,僅被解除左先鋒之職,將兵權交由副將蘇茂代管,遣回廈門閒居。
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有一位原本是施郎部屬的親兵曾德,他逃出施郎後,加入成為鄭成功的親隨。有一天為施郎捉住,並準備給予懲罰,此時鄭成功下急令不可殺曾德,但持才倨傲的施郎不理會上級的命令,將曾德處斬。此事令鄭成功極為憤怒。又施郎四處發出怨言,毫無忌憚。於是在四月二十日下令逮捕施郎、其弟施顯及父施大宣,以便處以懲罰,並全都被捕獲。將三人全交給林習山囚在艦上,林習山下令由副將吳芳看管。施郎當夜有訪客,客走後以很興奮的話語說鄭成功只要他賠鎧甲,而非取其命,這樣的言論來騙吳芳,如此施郎單獨逃出,置其父、弟於不顧。 鄭成功得知下令殺施大宣及施顯。施郎逃至他的副將蘇茂家住二日,蘇茂以小船將施郎送到安平,投靠鄭鴻逵,隨後就向滿清投降。
在一六五七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九月陳斌等死守羅星塔,此時施琅為報復以前與陳斌不睦,就請清總督李率泰派人誘使陳斌投降。陳斌投降後全師到福州,由清總督李率泰依名冊頒賞千人,五人一組,從東轅門入,由西轅門出,一一繳械。梟首 千有餘人。斬訖,再收陳斌殺之,施琅達成公報私仇。
黃梧叛變
黃梧福建平和人,一六五一年(永曆五年)來歸海上,六月成功撥為中權鎮副將,八月陞為英兵營,多次戰役均無顯著戰功,但又被陞為前衝鎮。在一六五六年一月清尚可喜兵窺揭陽,左先鋒蘇茂欲出兵而戰。金武鎮郭遂第對當時的地形提出疑問:「列陣過橋,勝則猶可;倘若少怯,其橋又狹,難以退,其將如何?」 黃梧曰:「戰則必勝,何用退兵。」 這番建言使得蘇茂喪師五千餘,有促成損將折兵之罪責。
黃梧是一位在軍事上無長才,智勇不備,無戰功,卻造成喪師之人。在戰後的賞罰中,蘇茂因揭陽喪師被殺,黃梧、杜輝以應該支援而卻退卻,杜輝綑責六十棍,黃梧記責,各戴罪圖贖,但軍職依舊,若再犯二罪俱罰。事實上黃梧有三百多名鐵人部隊在此役中喪生,但是來點驗人員同意以他鎮的鐵人部隊來應點,鄭成功因見到其兵甲無失,而未殺黃梧。此後黃梧日子過得心驚膽顫,生出了降清的念頭。
滿清貝子得知鄭成功的軍令如山,而黃梧揭揚喪師心生恐懼,向黃梧誘說。事有湊巧,海澄守將王秀奇到廈門開會,將海澄防守之責暫交黃梧,黃梧得此機會,向滿清閩浙總督李率泰通知欲獻海澄,滿清以馬得功來接應。同時也誘騙蘇茂之弟蘇明降清。
一六五六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前衝鎮黃梧殺總兵華棟,率副將蘇明、鄭純,官員八十六員及士兵一千七百名,將海澄獻給滿清。
鄭成功大部積蓄都存在易守難攻的海澄,全部都送給了滿清,損失極大,計有「糧粟二十五萬石、軍器、衣甲、銃器無數」,及各將領的私蓄。海澄是金門、廈門最重要的外圍據點,失去了海澄後即失去了金廈的屏障。
失去海澄後的鄭成功嘆曰:「吾意海澄城為關中河內,諸凡盡積之,豈料黃梧如此悖負,後將如何用人!」。海澄的失去對鄭氏抗清而言,又延緩北伐的時間,以致在羊山遇颶風之重大損失,更失去運用西南李定國抗清的時機,使清軍無法兼顧。後鄭成功圍攻南京,滿清即是運用征西南凱還之師,來解救南京之圍。
平海五策
黃梧的叛離向滿人投降,為買歡滿人,力向清廷奏請堅壁清野提出了「平海五策」,以斷絕鄭成功從海上獲得接濟,其內容如下:
一. 鄭氏在金廈兩島彈丸之區,得以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實在是由於沿海人民走險,將糧餉油鐵桅船之物供應。為今之計是將沿海省份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將沿海三十華里(一華里為五百七十六公尺)的居民全部遷徙入內地,不允許人民居住在沿海地區,並設立邊界佈置防守,如此鄭成功則不攻自滅也。
二. 將所有船隻,全部燒燬,寸板不許下海,凡溪河樹立椿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年鄭氏的海師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雖然在京受押,但鄭成功賄賂商賈,南北興販,時通消息,宜速究此輩,嚴加懲冶貨物入官,則交通可絕矣。
四. 成功之祖先墳墓在各處,叛臣賊子罪誅及九族,何況其祖乎?應加以遷毀,慕露殄滅,使其命脈斷,則種類不待誅而自滅。
五. 投誠兵官散住各府州縣,虛靡錢糧,倘有作祟又貽害地方不淺,可將投誠官移住各省分墾荒地,不但可散其黨羽以絕後患,又可建設。
這個平海五策清廷准奏並派遣兵部尚書蘇納海,到福建推動,下令上自遼東半島南至廣東,所有居民遷入離海三十華里之內陸,對使得沿海居民,數百萬戶跋涉離鄉,顛沛流離,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當時滿清官員湖廣道御史李之芳也發出異聲「自古養兵,以衛疆土,未聞棄疆土,以避敵者也。」並舉出不可之理由:
1. 何以垂訓後世?
2. 廈門乃彈丸之地,不思征討,遽遷以避,其如天朝體統何?
3. 沿海是我赤子,一旦遷之,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歸彼,是以民予敵。
4. 欲遷沿海一帶,當日出示,諭限數日,官兵一到,遂棄田宅、撤家產、別墳墓,號泣而報,是委民於溝洫也。
5. 遷移之民貧者不過數日之糧,富者亦但數月之儲,逼處內地,無家可依,無糧可食。餓寒逼而奸生,不為海寇,即為山賊。一夫持竿,四方響應,其若之何?
6. 今五省之民沿海已居其半,當道者不思制插安民,只欲盡以遷移,能使賊自斃乎?
7. 江南魚鹽,為富強之資。魚鹽之利何啻千萬?土產之物,百倍其利。此項年例解京,從此而止。
8. 今兵不守沿海,盡遷其民,移居內地;則賊長驅內地,直抵城邑,其誰禦之。
如此鏗鏗之言不能打動清廷,但是滿人深信遷界海禁是「不用戰而坐看其死」。在一六六○年九月,閩督李率泰奏請「遷界」,將同安縣、海澄縣開始實施遷界。三、四兩策是針對鄭成功所施行的攻心毒計,其父被磔 於燕市,祖墓全部被掘,暴露殄滅,最剌激鄭成功。第五策在明鄭滅亡後對投降官兵徹底實施。這五策成為滿清對付鄭氏王朝的指導原則。黃梧的平海五策外,尚附有二小項是「收拿五商、沒收鄭氏田產」。
到了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清,此時在漳州的黃梧(滿清所封的海澄公)轉降耿精忠,剪辮,耿精忠封黃梧為平和公,不久背生疽病亡,由其子黃芳度襲封位,耿精忠就徵調漳州兵並任命劉豹守漳州。次年一六七五年在鄭經反攻大陸時,黃芳度與耿精忠不合,耿氏再度入兵漳州。黃芳度轉向鄭經投降,卻又暗地與滿清交通。鄭經自泉率師路過漳州,黃芳度不敢來謁,禮官鄭斌受命入漳慰諭或率兵從征,或束身入覲,但黃芳度不受命。叛變之形呈於表面,鄭經圍攻漳州,十月漳州副將吳淑,開門迎鄭經。黃芳度投開元寺井而死。鄭經開黃梧棺,戮屍,再斬黃芳度首懸掛於木桿上示眾。
在施琅、黃梧降清之前,鄭成功的將領只有殉職盡節,捐軀報國,戰死不屈之將軍,而無賣主求榮,附敵投虜之降將。施琅、黃梧甘於認賊作父,毫無民族意識為後人稱之為漢奸。滿清利用此二人分別向鄭氏將領招降。
施琅、黃梧並常藉各種理由設計分化鄭氏將領,引誘銅山守將蔡祿、郭義叛鄭,又造謠南澳陳豹有貳心,達成鄭氏內部分化。 鄭經即位時的王位爭奪是一個製造分化的大時機,各種正間、反間、謠言、引誘來達成明鄭內部的分裂。例如鄭泰之被殺,雖無明顯直接明証是黃梧、施琅之輩所為,但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施琅(一六二一 至一六九六),福建晉江人。原名郎,降清後改名琅,年紀與鄭成功相仿,鄭成功起兵後與弟施顯、及甘煇、金裕、林壯猷等來投效。被提拔為左先鋒鎮。他體型魁梧,有軍事才華,智勇兼備,每戰英勇,卓著戰功,但恃才而驕。多次戰役有勇有謀,但與同僚相處不睦。
在一六四九年(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十一月,潮州之役,陳斌是潮州人,十分勇武,其手掌有常人二倍大,人稱大巴掌,熟悉當地形勢,鄭成功的這次攻潮州作戰策略就是依其意見優先。這件事使恃才而驕的施郎不滿。又成功命施郎先斷橋,但施郎卻與清軍對敵三日不下,成功說:「諒一橋難拔,尚能圖大」之譏語,感到恥辱,而對主攻潮州的陳斌發生不睦,引起陳斌他去,將才因而流失。又為細故率數員至大將黃廷行營辱罵,並打毀家具,成功戒之。二年後鄭成功不顧局勢險惡欲南下勤王時,施郎反對,並以托夢為辭勸阻,成功惜其才華,僅被解除左先鋒之職,將兵權交由副將蘇茂代管,遣回廈門閒居。
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有一位原本是施郎部屬的親兵曾德,他逃出施郎後,加入成為鄭成功的親隨。有一天為施郎捉住,並準備給予懲罰,此時鄭成功下急令不可殺曾德,但持才倨傲的施郎不理會上級的命令,將曾德處斬。此事令鄭成功極為憤怒。又施郎四處發出怨言,毫無忌憚。於是在四月二十日下令逮捕施郎、其弟施顯及父施大宣,以便處以懲罰,並全都被捕獲。將三人全交給林習山囚在艦上,林習山下令由副將吳芳看管。施郎當夜有訪客,客走後以很興奮的話語說鄭成功只要他賠鎧甲,而非取其命,這樣的言論來騙吳芳,如此施郎單獨逃出,置其父、弟於不顧。 鄭成功得知下令殺施大宣及施顯。施郎逃至他的副將蘇茂家住二日,蘇茂以小船將施郎送到安平,投靠鄭鴻逵,隨後就向滿清投降。
在一六五七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九月陳斌等死守羅星塔,此時施琅為報復以前與陳斌不睦,就請清總督李率泰派人誘使陳斌投降。陳斌投降後全師到福州,由清總督李率泰依名冊頒賞千人,五人一組,從東轅門入,由西轅門出,一一繳械。梟首 千有餘人。斬訖,再收陳斌殺之,施琅達成公報私仇。
黃梧叛變
黃梧福建平和人,一六五一年(永曆五年)來歸海上,六月成功撥為中權鎮副將,八月陞為英兵營,多次戰役均無顯著戰功,但又被陞為前衝鎮。在一六五六年一月清尚可喜兵窺揭陽,左先鋒蘇茂欲出兵而戰。金武鎮郭遂第對當時的地形提出疑問:「列陣過橋,勝則猶可;倘若少怯,其橋又狹,難以退,其將如何?」 黃梧曰:「戰則必勝,何用退兵。」 這番建言使得蘇茂喪師五千餘,有促成損將折兵之罪責。
黃梧是一位在軍事上無長才,智勇不備,無戰功,卻造成喪師之人。在戰後的賞罰中,蘇茂因揭陽喪師被殺,黃梧、杜輝以應該支援而卻退卻,杜輝綑責六十棍,黃梧記責,各戴罪圖贖,但軍職依舊,若再犯二罪俱罰。事實上黃梧有三百多名鐵人部隊在此役中喪生,但是來點驗人員同意以他鎮的鐵人部隊來應點,鄭成功因見到其兵甲無失,而未殺黃梧。此後黃梧日子過得心驚膽顫,生出了降清的念頭。
滿清貝子得知鄭成功的軍令如山,而黃梧揭揚喪師心生恐懼,向黃梧誘說。事有湊巧,海澄守將王秀奇到廈門開會,將海澄防守之責暫交黃梧,黃梧得此機會,向滿清閩浙總督李率泰通知欲獻海澄,滿清以馬得功來接應。同時也誘騙蘇茂之弟蘇明降清。
一六五六年(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前衝鎮黃梧殺總兵華棟,率副將蘇明、鄭純,官員八十六員及士兵一千七百名,將海澄獻給滿清。
鄭成功大部積蓄都存在易守難攻的海澄,全部都送給了滿清,損失極大,計有「糧粟二十五萬石、軍器、衣甲、銃器無數」,及各將領的私蓄。海澄是金門、廈門最重要的外圍據點,失去了海澄後即失去了金廈的屏障。
失去海澄後的鄭成功嘆曰:「吾意海澄城為關中河內,諸凡盡積之,豈料黃梧如此悖負,後將如何用人!」。海澄的失去對鄭氏抗清而言,又延緩北伐的時間,以致在羊山遇颶風之重大損失,更失去運用西南李定國抗清的時機,使清軍無法兼顧。後鄭成功圍攻南京,滿清即是運用征西南凱還之師,來解救南京之圍。
平海五策
黃梧的叛離向滿人投降,為買歡滿人,力向清廷奏請堅壁清野提出了「平海五策」,以斷絕鄭成功從海上獲得接濟,其內容如下:
一. 鄭氏在金廈兩島彈丸之區,得以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實在是由於沿海人民走險,將糧餉油鐵桅船之物供應。為今之計是將沿海省份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四省將沿海三十華里(一華里為五百七十六公尺)的居民全部遷徙入內地,不允許人民居住在沿海地區,並設立邊界佈置防守,如此鄭成功則不攻自滅也。
二. 將所有船隻,全部燒燬,寸板不許下海,凡溪河樹立椿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年鄭氏的海師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三.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雖然在京受押,但鄭成功賄賂商賈,南北興販,時通消息,宜速究此輩,嚴加懲冶貨物入官,則交通可絕矣。
四. 成功之祖先墳墓在各處,叛臣賊子罪誅及九族,何況其祖乎?應加以遷毀,慕露殄滅,使其命脈斷,則種類不待誅而自滅。
五. 投誠兵官散住各府州縣,虛靡錢糧,倘有作祟又貽害地方不淺,可將投誠官移住各省分墾荒地,不但可散其黨羽以絕後患,又可建設。
這個平海五策清廷准奏並派遣兵部尚書蘇納海,到福建推動,下令上自遼東半島南至廣東,所有居民遷入離海三十華里之內陸,對使得沿海居民,數百萬戶跋涉離鄉,顛沛流離,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當時滿清官員湖廣道御史李之芳也發出異聲「自古養兵,以衛疆土,未聞棄疆土,以避敵者也。」並舉出不可之理由:
1. 何以垂訓後世?
2. 廈門乃彈丸之地,不思征討,遽遷以避,其如天朝體統何?
3. 沿海是我赤子,一旦遷之,室家靡定,或浮海而遁,去此歸彼,是以民予敵。
4. 欲遷沿海一帶,當日出示,諭限數日,官兵一到,遂棄田宅、撤家產、別墳墓,號泣而報,是委民於溝洫也。
5. 遷移之民貧者不過數日之糧,富者亦但數月之儲,逼處內地,無家可依,無糧可食。餓寒逼而奸生,不為海寇,即為山賊。一夫持竿,四方響應,其若之何?
6. 今五省之民沿海已居其半,當道者不思制插安民,只欲盡以遷移,能使賊自斃乎?
7. 江南魚鹽,為富強之資。魚鹽之利何啻千萬?土產之物,百倍其利。此項年例解京,從此而止。
8. 今兵不守沿海,盡遷其民,移居內地;則賊長驅內地,直抵城邑,其誰禦之。
如此鏗鏗之言不能打動清廷,但是滿人深信遷界海禁是「不用戰而坐看其死」。在一六六○年九月,閩督李率泰奏請「遷界」,將同安縣、海澄縣開始實施遷界。三、四兩策是針對鄭成功所施行的攻心毒計,其父被磔 於燕市,祖墓全部被掘,暴露殄滅,最剌激鄭成功。第五策在明鄭滅亡後對投降官兵徹底實施。這五策成為滿清對付鄭氏王朝的指導原則。黃梧的平海五策外,尚附有二小項是「收拿五商、沒收鄭氏田產」。
到了一六七四年(永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反清,此時在漳州的黃梧(滿清所封的海澄公)轉降耿精忠,剪辮,耿精忠封黃梧為平和公,不久背生疽病亡,由其子黃芳度襲封位,耿精忠就徵調漳州兵並任命劉豹守漳州。次年一六七五年在鄭經反攻大陸時,黃芳度與耿精忠不合,耿氏再度入兵漳州。黃芳度轉向鄭經投降,卻又暗地與滿清交通。鄭經自泉率師路過漳州,黃芳度不敢來謁,禮官鄭斌受命入漳慰諭或率兵從征,或束身入覲,但黃芳度不受命。叛變之形呈於表面,鄭經圍攻漳州,十月漳州副將吳淑,開門迎鄭經。黃芳度投開元寺井而死。鄭經開黃梧棺,戮屍,再斬黃芳度首懸掛於木桿上示眾。
在施琅、黃梧降清之前,鄭成功的將領只有殉職盡節,捐軀報國,戰死不屈之將軍,而無賣主求榮,附敵投虜之降將。施琅、黃梧甘於認賊作父,毫無民族意識為後人稱之為漢奸。滿清利用此二人分別向鄭氏將領招降。
施琅、黃梧並常藉各種理由設計分化鄭氏將領,引誘銅山守將蔡祿、郭義叛鄭,又造謠南澳陳豹有貳心,達成鄭氏內部分化。 鄭經即位時的王位爭奪是一個製造分化的大時機,各種正間、反間、謠言、引誘來達成明鄭內部的分裂。例如鄭泰之被殺,雖無明顯直接明証是黃梧、施琅之輩所為,但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