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5二次北伐兵敗
漳州、海澄二役
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鄭成功正月攻海澄,二月攻長泰。從四月鄭成功兵圍漳州城,清福建巡撫陳錦前來救援,與成功相戰不利,退至同安之鳳尾山。在鳳山尾陳錦鞭笞其奴庫成棟,是夜庫成棟攜匕首刺殺陳錦,割其首,前來鄭營獻首。鄭成功雖然賞其功,但也感既而說:「僕戕主而赦之,是天下無刑也!」 所以賞後,將庫成棟以叛主之名殺之。 陳錦這支軍因無主,故星散回汛。滿清派出浙鎮馬逢知率兵援漳,成功將計就計,讓馬逢知輕易入漳州城。入城之後方知成功之計策是讓城內多添人馬,糧食容易消耗,若外部救援不及,則內部必然窘促,破城之日就近了。
漳州被圍於是清巡撫宜永貴採用圍魏救趙之法,集二百餘艘船出兵攻打成功的基地廈門,以解漳州之圍。成功令甘煇率水師禦之,二軍相遇在崇武,甘煇大勝。到了八月築堤鎮門山,以水灌漳州城。 城內人口多,但無蓄糧,況且兵多,糧食食盡,兵奪民食,人民不敢舉煙,煙一出即知此屋灶上有物,則兵即來搶,金珠寶玩,賤如瓦礫,紙皮樹葉,亦成為糧,弱肉強食,死亡塞戶,人食人。
九月金礪 (又名金固山,是滿州八旗的都統,滿語叫《固山額真》,當時便稱固山)與新總督劉清泰再增兵來救援漳州,然後才解漳州之圍。總計半年間有十萬軍士陣亡,沉船千艘,漳州軍民餓死達三成,死於路上也有七成,戰後挖三大穴,穴前各立一碑,即「同歸所」、「萬安所」、「萬公所」來容納遺骸,軍民總共死亡人數達七十三萬人。
由清將金礪固山對成功發動攻擊,解除漳州之圍後,雄心大發想一氣盡吞中國南部。於一六五三年(永曆七年、順治十年)四月進兵鄭成功所佔的海澄,進行海澄攻防戰。清水師出福、興二港夾擊鄭成功。五月一日成功自率大隊至海澄,令王秀奇、郝文興、陳堯等守鎮遠寨,甘煇、黃廷守關帝廟,為指揮順利,在海澄天姬宮前築將台,親登觀兵督戰。五月八日金礪全力攻鄭,砲聲震天城垣隨壞隨築,鄭成功坐將台,張蓋指揮。金礪望見傘蓋,令大砲對準傘蓋所在的將台齊轟。諸將見砲如雨下,勸成功下台避之。但成功就是不肯,甘煇見狀不顧身份,強行將成功掖下脫離將台,剛一離台,其座椅已遭砲擊碎矣。
七月海澄城壞百餘丈,而成功指揮自若,敵攻未逞,雙方激戰,成功設下地雷陣,一聲霹靂燒死清軍無數,金礪固山敗退回漳州。 清廷以聖旨將滿清最猛戰將金礪固山招回,以免造成更大的遺憾。
十月在清的統治下漳州有樓總劉國軒私自到廈門,先見參軍馮澄世 ,馮澄世與劉國軒長談後甚為器重。劉國軒感知已故拜馮澄世為義父。經馮澄世引見鄭成功,成功對劉國軒想來投靠頗感欣慰。十一月初一鄭成功驅軍至漳州,國軒開門降鄭,於是漳州入鄭成功之手。
南下勤王
第一次南下勤王是在一六五一年正月成功應西寧王李定國之請,至南澳備師,南下勤王。忠勇侯陳豹請見,他向鄭成功說明南下勤王不應由鄭成功親自率領,而他願意率同各鎮南下,詣會王師,若有消息,再請成功親自南下不遲。然而鄭成功認為,身受皇恩,當自率軍前往。
二月率軍至白沙湖,二十五日忽狂風大作,三月至大星所,攻克。此時福建巡撫張學聖、提督馬得功等齊攻廈門。(請參閱p10廈門失陷)所以回師廈門,以致此南下勤王中途而廢。
第二次南下勤王是在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成功遣池士紳攜奏章由陸路赴安隆所(請參閱南明四王位置圖p4),向永曆帝奏明擊退清軍經過,帝爵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以六部郎中各一員隨師紀錄,賜尚方劍便宜行事,甘輝為崇明伯。四月李定國分兵復定羅定、新興、石城、電白、陽江等縣。遣使約鄭成功共取廣州。使者攜帶厚禮四色,與鄭成功議子女聯婚。
鄭成功因有前車之鑑(廈門失陷),不能親自領軍勤王,而令左軍輔侯林察為水師總督,提調軍中一切事宜。 委右軍閩安侯為水師統領,戎旗勳鎮王秀奇為陸師左統領,左先鋒鎮蘇茂為陸師右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艘,是年十月十九日出師,再次南下勤王。先差效用官林雲璿送勤王奏章到廣西給永曆帝,也同時作書知會晉王李定國(請參閱p11註)。並攜帶十個月份之糧食,準備長期作戰。
可惜林察之軍行至廣東虎門時,李定國之軍是以陸師為主,在鄭成功南下勤王之師到達前,便逕自出兵進功新會,以至一戰盡失,敗走南寧,退回梧州。因此林察勤王大軍無法會師。一六五五年五月大軍回到廈門。這是第二次勤王之師又是無功而返。令鄭成功十分失望。
二次北伐
鄭成功的軍力極強,但連年征戰,土地佔領快但也常常失去。自起兵以來七年間所攻佔的據點如:漳州、海澄、仙遊、羅源、寧德等到後來均不得不放棄而退回金門、廈門。對此鄭成功詢問潘庚鍾、陳永華二位參軍。得到結論是「以強勢而行動敏捷的水師北伐,破崇明瓜鎮而入,直取南京,南京若得,則中原豪傑,以及川、湘、黔、閩、浙、贛等,也會響應,則江南垂手可得,中興有望!」
北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要解除在南方永曆帝的困境,永曆帝在一六四九年(永曆三年)春時在廣東肇慶,次年十一月遷至南寧。永曆五年至十年在安隆所,一六五七年(永曆十一年)卻敗退至雲南。若北伐將減輕清軍對永曆帝的壓迫。
一六五八年(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 五月鄭成功率十七萬大軍,水師、騎兵、步兵各五萬人,另有二萬人機動配合作戰,其中鐵人部隊萬人,以黃廷為前提督,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留守廈門,而自率甘煇等北上。 又會合魯王的兵部右侍郎張煌言(即張蒼水)、張名振大舉北伐,女眷亦隨軍出征,董夫人及鄭成功的妾媵諸子等。 六月十三日大軍出動,「連檣八十里,見者增慄」陷平陽、瑞安。七月三十一日(陰曆七月初二)抵舟山,以風信不順,即駐紮。九月七日(陰曆八月初十)艦隊北到羊山 時,颶風怒發,碎巨艦百餘,漂沒士卒八千餘人,鄭成功廢然而返,此為第一次北伐。此役鄭成功之妾有六位 及四子鄭睿、七子鄭裕、八子鄭溫均被淹死 。
第二次北伐是在一六五九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又率十七萬大軍北伐,五月從舟山出發,五月十三日(陰曆)抵崇明,諸將建議先取崇明為老營,但沒採用。由崇明入長江,七月八日(陰曆六月十九日)扺吳淞口,重申約法,「以得民為本」,這次鄭成功有必勝的決心,先奪南京,以為根本,所以各將領均攜帶家眷同行。鎮江至瓜州十里,清用巨木築長壩,截斷江流,廣三丈,覆以泥,可行馬,左右木柵有穴,穴中有砲可射,砲石盤銃,星列江心,用圍尺大繩,牽接木壩兩端,以拒海舟。鄭軍先以四舟揚帆而上,海舟既上又下,反復數次,清兵對鄭舟猛發炮如此五日,不傷一舟。八月三日(陰曆六月十六日)鄭軍破瓜州,清馬兵來援,鄭軍立於水田中,砍馬足,大敗清馬兵。從南京發出清軍,由洪承疇麾下羅將軍鐵騎千人赴援,其兵鐵甲如雪。羅將軍管提督等兵,共九隊,凡一萬五千人,而馬居半,京軍憍躁,急欲與戰。鄭軍以海舟忽進忽退,清軍馬在南則鄭艦泊于北,清軍移駐北則鄭軍泊于南,清兵逐之三日夜不息,疲之。鄭軍以藤牌兵及鐵人部隊即全步卒以應,清馬兵至,鄭軍嚴陣以待,屹立不動,俱以團牌(藤牌)自蔽,望之如堵。清軍三卻三進,鄭軍如山。突鄭軍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入。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二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刀極銳,一刀揮之鐵甲軍馬切為二段。又有砲居於後,突發砲,清軍被擊斃千餘人。
八月四日奪木浮營 三座,滿清又於金山、焦山兩之間以鐵鍊橫斷江,謂之「滾江龍」,周全斌、張亮、陳大勝令善泅者十餘人,將鐵鍊斬斷。 九日陷鎮江,控制了南北咽喉。滯留五日。
此時甘煇建議:「斷瓜州,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則兩浙之路不通,南都可不勞而定矣。」,可惜未能採用。 八月二十六日(陰曆七月初九日)大軍抵金陵,行軍之緩因大雨阻途,由鳳儀門登岸。八月二十九日(陰曆七月十二日)成功率諸文武遙祭明太祖陵。
此時明魯王之兵部右侍郎張煌言也由蕪湖出兵,取徽州,已得四府(太平、寧國、徽州、池州)、三州(和州、廣德、無為)、二十四縣(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寧、南陵、太平、旌德、涇縣、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等)。 此時江寧空虛,清軍松江提督暗地向鄭成功洽商投降條件,致使鄭成功兵圍南京,而擁兵觀望,等清軍八十三營前來投降,局勢一片大好。 當大軍到達鎮江時,江北各縣民眾即綵旗羊酒前來勞軍,大軍抵南京時就有人來洽降;張煌言部隊到距離儀徵尚有五十華里時,民眾就列隊在城外歡迎。江西、浙江、湖北、山東、河南諸省的民眾自動投奔帳下,願為志願軍,整個東南已大為震動,並且延及黃河下游與長江中游。
在「明季南略」有段說明戰事:「…(清)兵馳騎突前,鄭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 大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遙見背後黑煙冉冉而起,欲卻馬再衝;而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兵砍馬,一兵砍人,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時在北京的順治皇帝得知南京將陷,欲逃回滿州。
此時鄭成功作詩一首: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清軍守將郎廷佐聞鄭軍將到,將城外房屋全部燒拆,城外十里之內,所有居民全部搬入城。七月八日(陰曆)鄭兵到。郎廷佐使拖延計,他向鄭成功傳話希能在三十日後投降。鄭成功當時驕盈,他的見解是「自舟山興師以來,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我之兵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來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 同時也不想犧牲軍士,為此中計,在此之前也沒有採用甘煇的建議~留兵鎮江嚴扼咽喉,使得滿清援軍順利到來。 而成功以有令「軍無令,不許輕戰」,九月八日(陰曆七月二十二日)清軍乘鄭軍疏於戒備時,突出猛襲。次日各路潰敗,大將甘煇、萬禮、林勝、陳魁竟為清援軍梁化鳳擊敗,甘煇被執不屈而死,鄭成功悔之晚矣。黃安斷後,保全諸軍回棹,殘軍出海,兵員損失約十分之六、七,戰將喪失十二人,張英、甘煇殉職。損失極大。收拾殘兵十得二三而已,成功欲自殺以謝死者,周全斌等諸將泣諫而止。十月退回到福建金門、廈門,結束了第二次的北伐。建忠臣祠,以甘煇為首。
另一方面張煌言聞鄭成功兵敗南京,欲進入江西,但也為清所敗,僅以身免。北伐之失敗,鄭成功快速退卻,是因水師不能在陸地作持久戰,辛苦得來的城鎮即棄之,引起原先支持復明者,事後清軍的清算,飽受清吏荼毒殺戮之苦。
一六五二年(永曆六年、順治九年)鄭成功正月攻海澄,二月攻長泰。從四月鄭成功兵圍漳州城,清福建巡撫陳錦前來救援,與成功相戰不利,退至同安之鳳尾山。在鳳山尾陳錦鞭笞其奴庫成棟,是夜庫成棟攜匕首刺殺陳錦,割其首,前來鄭營獻首。鄭成功雖然賞其功,但也感既而說:「僕戕主而赦之,是天下無刑也!」 所以賞後,將庫成棟以叛主之名殺之。 陳錦這支軍因無主,故星散回汛。滿清派出浙鎮馬逢知率兵援漳,成功將計就計,讓馬逢知輕易入漳州城。入城之後方知成功之計策是讓城內多添人馬,糧食容易消耗,若外部救援不及,則內部必然窘促,破城之日就近了。
漳州被圍於是清巡撫宜永貴採用圍魏救趙之法,集二百餘艘船出兵攻打成功的基地廈門,以解漳州之圍。成功令甘煇率水師禦之,二軍相遇在崇武,甘煇大勝。到了八月築堤鎮門山,以水灌漳州城。 城內人口多,但無蓄糧,況且兵多,糧食食盡,兵奪民食,人民不敢舉煙,煙一出即知此屋灶上有物,則兵即來搶,金珠寶玩,賤如瓦礫,紙皮樹葉,亦成為糧,弱肉強食,死亡塞戶,人食人。
九月金礪 (又名金固山,是滿州八旗的都統,滿語叫《固山額真》,當時便稱固山)與新總督劉清泰再增兵來救援漳州,然後才解漳州之圍。總計半年間有十萬軍士陣亡,沉船千艘,漳州軍民餓死達三成,死於路上也有七成,戰後挖三大穴,穴前各立一碑,即「同歸所」、「萬安所」、「萬公所」來容納遺骸,軍民總共死亡人數達七十三萬人。
由清將金礪固山對成功發動攻擊,解除漳州之圍後,雄心大發想一氣盡吞中國南部。於一六五三年(永曆七年、順治十年)四月進兵鄭成功所佔的海澄,進行海澄攻防戰。清水師出福、興二港夾擊鄭成功。五月一日成功自率大隊至海澄,令王秀奇、郝文興、陳堯等守鎮遠寨,甘煇、黃廷守關帝廟,為指揮順利,在海澄天姬宮前築將台,親登觀兵督戰。五月八日金礪全力攻鄭,砲聲震天城垣隨壞隨築,鄭成功坐將台,張蓋指揮。金礪望見傘蓋,令大砲對準傘蓋所在的將台齊轟。諸將見砲如雨下,勸成功下台避之。但成功就是不肯,甘煇見狀不顧身份,強行將成功掖下脫離將台,剛一離台,其座椅已遭砲擊碎矣。
七月海澄城壞百餘丈,而成功指揮自若,敵攻未逞,雙方激戰,成功設下地雷陣,一聲霹靂燒死清軍無數,金礪固山敗退回漳州。 清廷以聖旨將滿清最猛戰將金礪固山招回,以免造成更大的遺憾。
十月在清的統治下漳州有樓總劉國軒私自到廈門,先見參軍馮澄世 ,馮澄世與劉國軒長談後甚為器重。劉國軒感知已故拜馮澄世為義父。經馮澄世引見鄭成功,成功對劉國軒想來投靠頗感欣慰。十一月初一鄭成功驅軍至漳州,國軒開門降鄭,於是漳州入鄭成功之手。
南下勤王
第一次南下勤王是在一六五一年正月成功應西寧王李定國之請,至南澳備師,南下勤王。忠勇侯陳豹請見,他向鄭成功說明南下勤王不應由鄭成功親自率領,而他願意率同各鎮南下,詣會王師,若有消息,再請成功親自南下不遲。然而鄭成功認為,身受皇恩,當自率軍前往。
二月率軍至白沙湖,二十五日忽狂風大作,三月至大星所,攻克。此時福建巡撫張學聖、提督馬得功等齊攻廈門。(請參閱p10廈門失陷)所以回師廈門,以致此南下勤王中途而廢。
第二次南下勤王是在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成功遣池士紳攜奏章由陸路赴安隆所(請參閱南明四王位置圖p4),向永曆帝奏明擊退清軍經過,帝爵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以六部郎中各一員隨師紀錄,賜尚方劍便宜行事,甘輝為崇明伯。四月李定國分兵復定羅定、新興、石城、電白、陽江等縣。遣使約鄭成功共取廣州。使者攜帶厚禮四色,與鄭成功議子女聯婚。
鄭成功因有前車之鑑(廈門失陷),不能親自領軍勤王,而令左軍輔侯林察為水師總督,提調軍中一切事宜。 委右軍閩安侯為水師統領,戎旗勳鎮王秀奇為陸師左統領,左先鋒鎮蘇茂為陸師右統領,率兵數萬、戰艦百艘,是年十月十九日出師,再次南下勤王。先差效用官林雲璿送勤王奏章到廣西給永曆帝,也同時作書知會晉王李定國(請參閱p11註)。並攜帶十個月份之糧食,準備長期作戰。
可惜林察之軍行至廣東虎門時,李定國之軍是以陸師為主,在鄭成功南下勤王之師到達前,便逕自出兵進功新會,以至一戰盡失,敗走南寧,退回梧州。因此林察勤王大軍無法會師。一六五五年五月大軍回到廈門。這是第二次勤王之師又是無功而返。令鄭成功十分失望。
二次北伐
鄭成功的軍力極強,但連年征戰,土地佔領快但也常常失去。自起兵以來七年間所攻佔的據點如:漳州、海澄、仙遊、羅源、寧德等到後來均不得不放棄而退回金門、廈門。對此鄭成功詢問潘庚鍾、陳永華二位參軍。得到結論是「以強勢而行動敏捷的水師北伐,破崇明瓜鎮而入,直取南京,南京若得,則中原豪傑,以及川、湘、黔、閩、浙、贛等,也會響應,則江南垂手可得,中興有望!」
北伐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要解除在南方永曆帝的困境,永曆帝在一六四九年(永曆三年)春時在廣東肇慶,次年十一月遷至南寧。永曆五年至十年在安隆所,一六五七年(永曆十一年)卻敗退至雲南。若北伐將減輕清軍對永曆帝的壓迫。
一六五八年(永曆十二年、順治十五年) 五月鄭成功率十七萬大軍,水師、騎兵、步兵各五萬人,另有二萬人機動配合作戰,其中鐵人部隊萬人,以黃廷為前提督,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留守廈門,而自率甘煇等北上。 又會合魯王的兵部右侍郎張煌言(即張蒼水)、張名振大舉北伐,女眷亦隨軍出征,董夫人及鄭成功的妾媵諸子等。 六月十三日大軍出動,「連檣八十里,見者增慄」陷平陽、瑞安。七月三十一日(陰曆七月初二)抵舟山,以風信不順,即駐紮。九月七日(陰曆八月初十)艦隊北到羊山 時,颶風怒發,碎巨艦百餘,漂沒士卒八千餘人,鄭成功廢然而返,此為第一次北伐。此役鄭成功之妾有六位 及四子鄭睿、七子鄭裕、八子鄭溫均被淹死 。
第二次北伐是在一六五九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又率十七萬大軍北伐,五月從舟山出發,五月十三日(陰曆)抵崇明,諸將建議先取崇明為老營,但沒採用。由崇明入長江,七月八日(陰曆六月十九日)扺吳淞口,重申約法,「以得民為本」,這次鄭成功有必勝的決心,先奪南京,以為根本,所以各將領均攜帶家眷同行。鎮江至瓜州十里,清用巨木築長壩,截斷江流,廣三丈,覆以泥,可行馬,左右木柵有穴,穴中有砲可射,砲石盤銃,星列江心,用圍尺大繩,牽接木壩兩端,以拒海舟。鄭軍先以四舟揚帆而上,海舟既上又下,反復數次,清兵對鄭舟猛發炮如此五日,不傷一舟。八月三日(陰曆六月十六日)鄭軍破瓜州,清馬兵來援,鄭軍立於水田中,砍馬足,大敗清馬兵。從南京發出清軍,由洪承疇麾下羅將軍鐵騎千人赴援,其兵鐵甲如雪。羅將軍管提督等兵,共九隊,凡一萬五千人,而馬居半,京軍憍躁,急欲與戰。鄭軍以海舟忽進忽退,清軍馬在南則鄭艦泊于北,清軍移駐北則鄭軍泊于南,清兵逐之三日夜不息,疲之。鄭軍以藤牌兵及鐵人部隊即全步卒以應,清馬兵至,鄭軍嚴陣以待,屹立不動,俱以團牌(藤牌)自蔽,望之如堵。清軍三卻三進,鄭軍如山。突鄭軍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入。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二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刀極銳,一刀揮之鐵甲軍馬切為二段。又有砲居於後,突發砲,清軍被擊斃千餘人。
八月四日奪木浮營 三座,滿清又於金山、焦山兩之間以鐵鍊橫斷江,謂之「滾江龍」,周全斌、張亮、陳大勝令善泅者十餘人,將鐵鍊斬斷。 九日陷鎮江,控制了南北咽喉。滯留五日。
此時甘煇建議:「斷瓜州,則山東之師不下,據北固,則兩浙之路不通,南都可不勞而定矣。」,可惜未能採用。 八月二十六日(陰曆七月初九日)大軍抵金陵,行軍之緩因大雨阻途,由鳳儀門登岸。八月二十九日(陰曆七月十二日)成功率諸文武遙祭明太祖陵。
此時明魯王之兵部右侍郎張煌言也由蕪湖出兵,取徽州,已得四府(太平、寧國、徽州、池州)、三州(和州、廣德、無為)、二十四縣(當塗、蕪湖、繁昌、宣城、寧國、南寧、南陵、太平、旌德、涇縣、貴池、銅陵、東流、建德、青陽、石埭、巢縣、含山、舒城、廬江、高淳、溧水、溧陽、建平等)。 此時江寧空虛,清軍松江提督暗地向鄭成功洽商投降條件,致使鄭成功兵圍南京,而擁兵觀望,等清軍八十三營前來投降,局勢一片大好。 當大軍到達鎮江時,江北各縣民眾即綵旗羊酒前來勞軍,大軍抵南京時就有人來洽降;張煌言部隊到距離儀徵尚有五十華里時,民眾就列隊在城外歡迎。江西、浙江、湖北、山東、河南諸省的民眾自動投奔帳下,願為志願軍,整個東南已大為震動,並且延及黃河下游與長江中游。
在「明季南略」有段說明戰事:「…(清)兵馳騎突前,鄭兵嚴陣當之,屹然不動,俱以團牌自蔽,望之如堵; 大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遙見背後黑煙冉冉而起,欲卻馬再衝;而鄭兵疾走如飛,突至馬前殺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執團牌蔽兩人,兵砍馬,一兵砍人,甚銳,一刀揮鐵甲,軍、馬為兩段。」,時在北京的順治皇帝得知南京將陷,欲逃回滿州。
此時鄭成功作詩一首: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清軍守將郎廷佐聞鄭軍將到,將城外房屋全部燒拆,城外十里之內,所有居民全部搬入城。七月八日(陰曆)鄭兵到。郎廷佐使拖延計,他向鄭成功傳話希能在三十日後投降。鄭成功當時驕盈,他的見解是「自舟山興師以來,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我之兵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來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 同時也不想犧牲軍士,為此中計,在此之前也沒有採用甘煇的建議~留兵鎮江嚴扼咽喉,使得滿清援軍順利到來。 而成功以有令「軍無令,不許輕戰」,九月八日(陰曆七月二十二日)清軍乘鄭軍疏於戒備時,突出猛襲。次日各路潰敗,大將甘煇、萬禮、林勝、陳魁竟為清援軍梁化鳳擊敗,甘煇被執不屈而死,鄭成功悔之晚矣。黃安斷後,保全諸軍回棹,殘軍出海,兵員損失約十分之六、七,戰將喪失十二人,張英、甘煇殉職。損失極大。收拾殘兵十得二三而已,成功欲自殺以謝死者,周全斌等諸將泣諫而止。十月退回到福建金門、廈門,結束了第二次的北伐。建忠臣祠,以甘煇為首。
另一方面張煌言聞鄭成功兵敗南京,欲進入江西,但也為清所敗,僅以身免。北伐之失敗,鄭成功快速退卻,是因水師不能在陸地作持久戰,辛苦得來的城鎮即棄之,引起原先支持復明者,事後清軍的清算,飽受清吏荼毒殺戮之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