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7父死、君亡、子不孝、臣抗命,鄭成功病死。

清廷的和議 
鄭芝龍降清(一六四六年)後,即刻被送到北京,封為同安侯,隸漢軍正黃旗。這樣看起來似乎相當風光。但在清的壓力下一六五四年(永曆八年、順治十一年)令鄭芝龍之子,也就是鄭成功之弟鄭世忠、世蔭到廈門,以海澄公之印及鄭芝龍親筆信誘降鄭成功,但相對的要求鄭成功投降外,尚有先獻出魯王之附帶條件。九月七日鄭世忠、鄭世蔭二人來求成功曲全,世忠長跪不起。鄭成功說道:「爾凡子未知世事,從古易代,待降人者多無結局,惟漢光武不數見;父即誤於前,我豈蹈其後?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我若茍且受詔削髮,則父子俱難料也!爾勿多言,我豈非人類而忘父耶!箇中事未易未易!」
 
鄭成功作書回其父: 
「違侍膝下,八年於茲矣。但吾父既不以兒為子,兒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問候闊絕,即一字亦不相通。總繇時勢殊異,以致骨肉懸隔。蓋自古大義滅親,從治命不從亂命。兒初識字輒佩春秋之義。自丙戍冬父駕入京時,兒既籌之熟而行之決矣。忽承嚴諭,欲兒移忠作孝。仍傳清朝面諭:有原係伯侯即與加銜等語。夫既失信於吾父,兒亦安敢以父言為是耶?
當貝勒入關之時,父早已退避在家,彼乃卑詞巧語,迎請之使,車馬不啻十往還,甚至留父以三省之爵。始謂一到省便可返家,既又謂一入京便可出鎮。今已數年矣,王爵且勿論,出鎮且勿論,即欲一過故里亦不可得。彼言豈可信乎?父在本朝,豈非堂堂一平國公哉!即歸清朝,豈在人後哉?夫歸之最早者且然,而況於最後者?
又可笑者,兒先遣王裕入京,不過因有訛傳父信,聊差員探息,輒繫之於獄,備極箠楚。夫一王裕亦做得甚事。而吠聲射影若是。其他可知,雖然兒於己丑歲燎已揚帆入粵,屯田數載矣。不意乘兒遠出,妄啟干戈,襲我中左,蹂我疆土。虔劉我士兵,擄辱我婦女,掠我黃金九十餘萬。珠寶數百鎰 。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將士之財帛,百姓之錢穀,何可勝計?彼聞將回,乞憐於四叔,幸四叔姑存餘地,得以骸歸。乃歸而又相啟釁。我將士痛念國恥家亡。咸怒髮指冠。是以有漳泉之師。陳錦之授首。楊名皋等之屢敗,固自出爾反爾之嘗。且不特此也。異國之兵如日本,東埔寨等諸夷兵,旦晚畢至,至欲行春秋大義矣。
信如父命及清諭,猶且兩難。而以父所傳之諭若此。乃抄到部院劉清泰 所賚之敕若彼。前後之言,自相剌謬。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東西洋餉,我所自生自殖者也。進戰退守,綽綽有餘,其肯以坐享者,反而受制於人乎?且以閩粵諭之,利害明甚,何清朝莫有識者?蓋閩粵,海邊也,離京師數千餘里,道路阻遠,人馬疲敝,兼之水土不諳,死亡殆盡,兵寡則難守,兵多則勢必召集。加集則糧食必至於難支,兵食不支,則地方必不可守,虛耗錢糧而爭不可守之土,此有害而無利者也。如父在本朝時,坐鎮閩粵,山海寧謐,朝廷不費一矢之勞。餉兵之外,尚有解京。朝廷享其利,而百姓受其福,此有利而無害者也,清廷不能效本朝之妙算,而勞師遠圖,年年空費無益之貲,將何以善其後乎?
其或者將三省之虛名,前啗父者,今轉而啗兒,兒非不信父言,而實有難信父言者。劉清泰果能承當,實以三省地方相畀,則山海無竊發之虞,清朝無南顧之憂,彼誠厚幸。至于餉兵而外,亦當使清朝享其利,不亦愈於勞師遠圖,空費帑金萬萬者乎?況時下我兵數十萬,勢亦難散,散之者各自嘯聚,地方不寧,聚之者師旅繁多,日費巨萬。若無省會地方錢糧,是真如前者啗父故智也。父既誤於前,兒豈復再誤於後?兒在本朝,亦既賜姓矣,稱藩矣,人臣之位已極,豈復有加者乎?況兒功名之念素淡。若復作馮婦。更非本心也。可為智者道耳。不然,懸烏有之空名,蒙已然之實禍,而人心思奮,江南亦難久安也。耑稟」

促使清廷安排和議其主要原因是,在一六五二年鄭成功進兵長泰、詔安、和平、海澄,圍攻漳州等地,清軍受挫。 同時永曆帝在西南由李定國,此時亦出兵楚粵,攻克藍田、武崗、寶慶、桂林。斬定南王孔有德、定遠大將軍尼堪等。一時鄭成功與李國定二軍向滿清夾擊,在此情況下,滿人就以「和議」、「招撫」 的手段,來處理這無勝算的戰爭。
清廷是迫鄭芝龍寫信給鄭成功,並以海澄公的爵位、及給靖海將軍敕印、又有泉、漳、惠、潮四府之地為餌。 鄭成功早看出滿人之技倆。因念及父子之情無法全絕,於是拖拖拉拉一年多的時間,希望其父能重返福建,至少藉此機會,暫延其父之生命,同時對自已也有喘息的時間。
但一另方面這個和議使成功分派幹員前赴閩南各地,徵收糧餉。但也耽誤了鄭成功南下勤王的時間。當然和議無成,所以鄭芝龍就入獄,即從一六四六年投清才不到八年即打入監牢。

鄭成功的死亡
有人落井下石指控鄭芝龍與鄭成功之間尚有往來,叛將黃梧力促殺芝龍,因不殺芝龍則成功之心不死,諸將投清之心不堅。在一六五七年叛將黃梧在三月二十三日即向清廷要求「…鄭成功恃其父芝龍在京,欺誑招撫,藉以登岸派嚮。故惡首在芝龍,必先斷絕芝龍,使之音問不通,則成功只海上匹夫爾…請密奏剪除芝龍,以絕盜根」。 
一六六一年滿清蘇克薩藉口鄭芝龍家人伊大器告發為理由,十月三日將鄭芝龍與其子世忠、世恩、世蔭、世默,弟鄭芝豹 共十一人一起被屠殺。 如此看來鄭芝龍根本就沒看到閩粵總督之印就命喪北京。
同時清廷派兵部尚書蘇納海到閩,會同黃梧將鄭成功各祖墓掘開,破壞鄭氏祖先的風水,用以打擊鄭氏王朝。凡是可以找到的鄭氏祖墳,全部都掘出,拋露骸骨。用大木鋸開兩片,鑿屍穿孔,用鐵箍箍上,外加封皮,沿途遞解,逢郡縣收獄,一如囚犯極盡虐待處理。 
一六六二年正月成功得知父芝龍凶訊,望北而哭:「若聽兒言,何至殺身;然得以苟延至今者,亦不幸之幸也!」令文武官員各掛孝。 後又傳來毀墓,向西切齒而罵曰:「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結不共戴!倘一日治兵而西,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間大丈夫!」 
鄭芝龍生有七子 ,長子成功,二子世恩、三子世忠、四子世蔭、五子世渡、六子世襲、七子世永 ,後四子是恩夫人嶺氏所生。一六六一年九月鄭芝龍與二子世恩、三子世忠、五子世渡、七子世永,一家十一口在北京被滿清處死 。 消息傳來,鄭成功叱為妄傳,但到夜半時卻悲泣,此後即鬱悒,剌激極深。
永曆帝在緬甸被執,送到昆明,吳三桂士兵驚見其面如滿月,鬢長過膝,日角龍顏,十分俊偉,多人欲擁為帝。吳三桂大驚誅四十餘人,並將永曆帝父子,絞於昆明市郊,時一六六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年四十。 依據慣例應改元,但鄭成功卻說:「皇上西狩,存亡未卜,何忍改元」,此後在東寧王朝的年號全依舊使永曆直到亡國。
六月二十三日(陰曆五月八日),成功朝服帆帶,命左右扶上點將台,持千里鏡暸望海上,問及有否船隻從廈門來,對殺鄭經的執行關心。回床後,飲了幾杯悶酒,讀太祖皇帝的後訓,淚如雨下,長嘆:「自國家飄零以來,枕戈泣血十有七年,進退無據,罪案日增,今又屏絕荒,遽損人事,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於此極也!」說完,雙手掩面而逝,左右報其弟鄭世襲及黃安、馬信等,馬信取紅緞蓋之。然後通知各文武,祭奠舉哀,計享年僅三十九。父死、君亡、子不孝、臣抗命,氣憤而死。屈指統眾共計一十六載。
鄭成功在一六六二年六月十六日(五月一日)得病,二十三日(五月八日)病亡。其間僅隔七日,一位中年壯男何以如此。有幾個重要因素在此陳述
一. 鄭經亂倫,加上將領不遵命,極度氣憤而薨。
二. 病中得知永曆帝及太子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殺於市的凶訊,使病情加劇。
三. 是台灣的自然環境,蚊蠅瘧疾橫行。所以有人推斷為患瘧疾而亡。也有認為是死於肝病。
四. 另有一說為發狂自殺。
在清代官書記載:「…成功父子相惡。成功欲殺錦(鄭經),遣人捕繫之。錦稱兵以拒,成功恚 甚,得狂疾,索從人佩劍自斫其面而死。」
又靖南王耿繼茂之報告中云:「海逆鄭成功,因其子鄭錦(鄭經)為各偽鎮所擁立,統兵抗拒。鄭成功不勝忿怒,驟發顛狂,於五月八日,嚙指身死。」
這位被荷蘭人及外國史學家稱呼為「偉大的國姓爺」其重要理由是畢生尊循「漢賊不兩立,至死不降敵」,這個條件下,雖至親至父子亦不破壞。

以下是鄭成功墨寶
 

南征菲律賓(呂宋)
在一六○三年(明萬曆三十一年)呂宋華人二萬三千餘人遭受屠殺,又在一六三九年(明崇禎十二年)再次集體屠殺華人,明朝政府均視若無睹,任人宰割,也無力問罪。 鄭成功對在呂宋的西班牙人不滿,計劃遣使招降,如予拒絕,即派兵略取。 當時在呂宋的漢人有數十萬人,人數並不比台灣少,所以在一六六二年派使多明我會(Dominn kus)羅馬神父李科羅(Victorio Riccio)為代表,(李科羅在一六五四年自馬尼拉航抵廈門,蒙鄭成功特准,建立教堂,舉行公開禮拜。)攜有鄭成功對呂宋總督(Mararique de Lara)國書一份,威嚇呂宋當局,意要出兵協助呂宋華人。
 
「大明總統使國姓爺寄馬尼拉總督曼利克。特。喇喇之宣諭:
承天命而立之君,萬邦咸宜效順朝貢,此古今不易之理也。可惡荷夷不知天則,竟敢虐我百姓,劫奪商船形同盜賊,本當早勒水師討伐。然仰體天朝柔遠之仁,故屢寄諭示期彼悔罪退過,而彼等遇頑成性,執迷不悟,邀予震怒,遂於辛丑四月率水師親討,兵抵台灣捕殺不計其數,荷夷奔逃無路脫衣乞降,頃刻之間,城池庫藏盡歸我有,倘彼等早知負罪屈服,豈有如此之禍哉。
你小國與荷夷無別,凌迫我商船,開爭亂之基。予今平定台灣,擁精兵數十萬,戰艦千艘,原擬率師親伐。況自台至你國,水路近捷,朝發夕至;惟念你等邇來稍有悔意,遣使前來乞商貿易條款,是則較之荷夷已不可等視,決意姑赦爾等之罪,暫留師台灣,先遣神甫奉致宣諭。倘爾及早醒悟,年俯首來朝納貢,則交由神甫履命,予當示恩於爾,赦你舊罰,保你王位威嚴,並命我商民至爾邦貿易;倘或你仍一味狡詐,則我艦立至,凡你城池庫藏與金寶立焚無遺,彼時悔莫及矣。荷夷可為前車之鑑,而此時神甫亦無庸返台,福禍利害惟擇其一,幸望慎思速決,毋遲延而後悔,此諭。
    永曆十六年三月七日  國姓爺」

西班牙人見到國書(五月五日,陰曆三月十八日)後大驚,立即以施以集體屠殺在呂宋的華人,數以萬計。 事後西班牙人怕鄭成功攻擊,乃命使者隨李科羅來台灣乞和。 鄭成功知華人遭到集體屠殺後,大怒即時決定遣兵南征呂宋,但竟一病而歿,再來就是鄭氏王朝內的王位爭奪,無力攻菲。又滿清入主中國,向來無海權觀念,同時也視漢人為外人,決無加以援手之理,如此無人繼承鄭成功維護海外華人權益的遺志。在呂宋的華人又一次的遭受大規模集體屠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