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鄭氏王朝8鄭經繼位誘殺鄭泰,陣營分裂降清。

鄭經亂倫 
鄭經 乳名錦,又稱錦舍,鄭成功長子,(生於一六四二年《明崇禎十五年》十月初二,卒於一六八一年)。
一六六二年鄭經十九歲時生下一男,取名鄭克,消息從廈門傳到台灣,鄭成功在年三十九即做了祖父,十分高興,隨賞金、廈將領等幣帛,及其妻董氏金六錠,子經金四錠,花紅四疋,陳氏金二錠,花紅二疋,孫亦有賞賜。可是鄭經之正室為尚書唐顯悅之孫女,寫信鄭成功說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斥責,反加齎賞,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說明此新生子乃是鄭經與其四弟鄭睿之乳母陳氏昭娘私通所生。
鄭成功得知此亂倫之事後,大怒命黃昱持令箭往思明(廈門),諭知鄭泰,使監斬世子鄭經、及陳氏母子、並斬鄭經之母董夫人教子不嚴之罪。 鄭泰、洪旭等接令後大驚,不知如何處理,斬世子鄭經及鄭成功的妻子,如何下得了手,同時鄭泰持更遠的看法是,若依命斬之,將來若鄭成功反悔則自己未來不堪設想。因此網開一面,僅殺陳女復命。
鄭成功遠在台灣氣憤難消又感到羞辱,再度下令,務必斬世子、其母。並又令在南澳的周全斌率兵入思明執行,眾所週知鄭成功軍令如山,洪旭等大駭。此時諸將以鄭泰馬首是瞻,因與鄭經有伯姪戚情,又鄭泰之地位若除去世子鄭經外,則僅次于鄭成功,隨後得知成功有疾,因此將斬世子之命令以「此亂命 也,不可從」,雖然世子不可拒父,諸將臣,不可拒君,然而鄭泰與藩主是兄弟,而兄可以拒弟。所以鄭泰仍不遵命監斬,刀下留情將鄭經放過,並調兵守大膽,計誘周全斌,將周全斌拘禁。鄭成功聞諸將拒命,大怒。 此時突傳來鄭成功病亡,因此鄭經之命得以苟存。

鄭經的王位繼承爭奪 
鄭成功猝死(五月)對王位的傳遞有很明確的將傳位給他的弟弟鄭世襲,另一方面可以確定的是,決對不會給他親生的兒子鄭經。 在靖海志中說:「成功病卒於台灣,遺命:『子經不肖,不堪負荷,文武各官俾輔幼弟為台灣王』。提督馬信、鎮將黃昭等宣遺命,以弟鄭世襲護理大將軍印。」 所以在台灣的蕭拱宸、黃昭等的支持鄭世襲為暫為護理,執行職權,以便鎮攝成為「東都王」。
此時在廈門的鄭經也自行宣佈繼承王位,稱「世藩」,並抬出明朝宗室寧靖王朱術桂為號召,儼然以正統自居,布告各島,而後舉喪。 六月二日並派遣曾經到過台灣,與荷人爭戰,智勇兼備的周全斌,為五軍都督,(周全斌當時是被鄭經因亂倫案中受鄭成功之命欲來擒鄭經,不果,囚於獄中),陳永華為諮議參軍,馮錫範為侍衛,整兵準備東征台灣鄭世襲。
清總督李率泰也得知成功去世,叔侄爭位,良機也,正欲出兵來襲。於是與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繼茂等商議(七月),結論是派出都司李振華,林忠前往廈門與鄭經會談,告知「朝廷(清)以誠信待人,若釋疑,遵制削髮登岸,自當厚爵加封招撫之。」這種又以官爵的騙術,鄭經早已洞察,因此就藉此實施反騙術之騙術。 八月鄭經派楊來嘉、吳蔭攜所獲清朝各州縣大印共十五顆,前往與李率泰談判。又向清要求如朝鮮例免薙髮,如此公文旅行,鄭經獲得機會出兵台灣的時間。但是耿繼茂與李率泰也非省油燈,他們也運用這次和談將鄭氏中的大將要員如鄭泰、洪旭、黃廷等用反間計。將十五顆大印由楊來嘉攜回,又運用楊來嘉本來即是鄭泰部屬的身份,因此將楊來嘉的身份改稱為是鄭泰、洪旭、黃廷的特使,又放話「鄭泰、洪旭、黃廷等將密獻金、廈兩島」,使鄭氏內部自相猜疑,然後剿撫兼用。此計在後來鄭經誘殺鄭泰中奏效。
因慮及清軍來襲,故至一六六二年十月才將大批部隊開往台灣奪取王位。鄭經同周全斌出兵東征台灣。軍隊到達澎湖後,鄭經即欲立即攻向台灣,此時陳永華建議:「宜先禮後兵,故先通知,再出兵未遲。」,鄭經即令禮官鄭斌 持諭先行到台灣佈達:「不日世藩將親統六師抵台奔喪,如各鎮分屯守土者,就在本處設位…」這個告示使得大多數的將領保持中立觀望。但蕭拱宸、黃昭等堅決反對,不能讓一位被鄭成功判為死囚的人來繼承。
可惜鄭世襲過去的地位遠不如鄭經,人際關係,軍隊的掌握等更是差大一截,又是突然受命為王位繼承人,來不及準備部署,即面對著曾經是世子的鄭經挾強大武力。鄭經方面周全斌設定只有蕭拱宸、黃昭二將為敵,其他將領是被脅迫,因此廣為宣傳,罪在此二人。這場王位繼承很快就將黃昭身中流矢而亡,入安平鎮收殺李應清、蕭拱宸、曹從龍等,並不殺鄭世襲,如此完成了王位爭奪。
一六六三年(永曆十七年、康熙二年)正月十一日鄭經率眾返回廈門,同時也將鄭世襲帶回廈門。台灣方面的防務則將安平由統領顏望忠鎮守,其他所有承天府及南北二路兵馬軍務,悉委黃安以勇衛身份提調之。鄭世襲到廈門後見鄭泰被殺,金廈失守,於一六六三年十一月率文武官二百二十四員,水陸兵一百二十名及家口船隻、盔甲,軍備,向清投降。 此時也是鄭經失去大陸之時。

誘殺鄭泰 
投清之施琅、黃梧、靖南王耿繼茂等及滿清主子見鄭氏王朝短時間內無法以武力來擊敗,所以採取離間計分化鄭氏內部。乘鄭經爭奪嗣位時,捏造鄭泰欲據金門、廈門,並協助鄭世襲取得鄭成功所遺下的王位。鄭泰為謠言所苦。
鄭泰乃鄭成功的從兄弟,同為鄭氏十二世,一六六三年正月十一日鄭經從台灣帶大隊舟師,會同周全斌、陳永華、馮錫範等回到廈門。各島守將皆來迎接,惟駐守在金門的鄭經的伯父鄭泰稱病不到。
此時鄭經又獲得鄭泰與在台灣擁立鄭世襲為王位的黃昭往來的書信。信中鄭泰提及「擁世襲,拒鄭經,金門、廈門自會處理」等字語。 鄭經得此書信秘而不宣,這封信不知真偽,有可能是真的,因鄭經的亂倫不孝,王位自然不能由應該被處斬的人出任,鄭成功的其他弟弟除一位在日本外,其他三弟世恩、四弟世蔭、六弟世永皆在北京與父一起被清斬首,在此情形下則海上鄭氏惟鄭泰可以為主,因此致信黃昌,令他擁世襲拒鄭經。但也有其他可能是因鄭成功二次下令殺鄭經而諸將不從,因此謠傳「藩主(鄭成功)將盡誅諸將」及「藩主有密令至南澳周全斌,如不監斬鄭經,將及於監斬諸將」,一致引起全體將領一致抗命,但此時各將領對難免在暗中鄙視鄭經。這都是滿清求之不得的製造分裂的絕好機會。
三月傳聞海澄有將領將要投靠滿清,鄭經率軍,消息傳來,鄭泰認為鄭經不是去處理海澄而是針對自己而來,所以將家屬全部移住船上,並離開金門島以免波及。於是有人向鄭泰建議乾脆向鄭經說明原委解除雙方緊張,但鄭泰認為只有自救,不能以兵相向。又有人提議向滿清投降,鄭泰說:「先太師(鄭芝龍)業已誤矣!泰豈再誤乎?」隨後鄭經並沒有去海澄,鄭泰也將家眷搬回金門。 鄭經得知鄭泰舉家在船的情形,心中愈是惶惑。
鄭經對捕殺鄭泰的方式是,設計明封鄭泰為「金廈總制」並刻印,又說明鄭經將到台灣主政。在六月由禮官鄭斌、慶官吳慎交給鄭泰,並且說明:「先王新闢台灣,甫一載即遭凶變,今雖底定,無人調度為憂,意決東行台灣。金、廈諸島擬交由鄭泰總制,以反清」。 這樣欲將金門廈門都交到鄭泰,鄭泰心中的疑慮雖接印,但並不敢往廈門向鄭經致謝。 隔數日鄭經的頭批人員乘船,載黃安、楊祥、劉國軒等眷口開往台灣。 鄭泰之弟鄭鳴駿得知其兄受封為「金廈總制」,故到金門要求鄭泰應到廈門致謝,鄭鳴駿不知其兄之處境,卻說:「骨肉至親,受托土地重責…」力勸其兄廈門之行。 
另一方面鄭泰也自恃對鄭經有救命之恩,因此于一六六三年六月六日接受鄭經的邀宴帶兵船及十萬餉銀到廈門晉見鄭經。席間洪旭、周全斌、陳永華等亦不知情,談笑風生,但鄭經取出鄭泰與黃昭往來的書信質詢時,眾人才知是鴻門宴。不容鄭泰的辯白,交洪旭囚於一室,鄭泰自縊身死 。周全斌率兵將鄭泰的來船全數扣住,但獨獨有蔡璋一船逃回金門。
逃回金門的蔡璋將此消息報告後,一時恐周全斌的來襲。鄭泰之弟鄭鳴駿、鄭泰之子鄭纘緒等與忠靖伯陳煇、左武衛楊富、右武衛何義、左鎮陳平、右鎮黃鎬、後鎮林宗珍、水師一鎮洪陞、二鎮蔡璋、三鎮曾和、四鎮吳泗、五鎮張治、參軍蔡鳴雷等率二、三百隻船、精兵八千人內含三百鐵人,及文武官員數百人齊赴泉州向滿人投降。
此事造成鄭氏的分裂,元氣大傷。究其原因是鄭經獲得一封由鄭泰所書的「擁襲拒經」的信件,此信未辨真假,就殺鄭泰。又設計誘騙至廈門後,也不容鄭泰的辯白,再來就算是真的也不應殺鄭泰,概時間已過半年,當時各為其主。況且鄭泰有救命大恩。
後人猜測此信乃是耿繼茂所設下之圈套也,崇武守將楊來嘉降清,楊來嘉本來就是鄭泰的人,又與黃梧有舊情,所以此信有可能是楊來嘉以鄭泰之名致書黃昭,囑其擁襲拒經,造成鄭經與鄭泰兩敗俱傷,而清坐收漁利。若從鄭經的立場來思考,他聽到「鄭泰、洪旭、黃廷等將密獻金、廈兩島」的謠傳,是決定殺之,其他的書信也不用求証,如此以絕後患。
又鄭泰是極精明的生意人,本身有百萬資產,在金門除了自有五千名軍力外尚有船隻。鄭經對鄭泰的懷疑置於內心,也不求証,若是事實,應以防清兵來襲為名,派出巡邏艦隊監視往來泉州、漳州之水上要道,而實際上是在防止鄭泰部隊的帶槍投靠。 鄭經是以派船到海澄取糧,派周全斌到海澄,如此讓在金門的鄭泰有感鄭經對自己之不信任並欲來襲。
諸將心中不得不產生「至親且無辜遭戮,非親者豈不隨時為魚肉」,執殺鄭泰造成鄭成功十餘年來,苦心經營的大陸基地全失。鄭泰另一弟,都督鄭賡率官兵三百十五名,家屬三百四十二名,亦降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