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8其他規模較大的抗清事件
一七九五年陳周全、陳光愛二陳起義
陳周全原籍福建泉州同安縣,出生於台灣縣與鳳山縣陳光愛二人見滿清官吏之舞弊、貪婪,雖然見到滿清在林爽文革命事件中殘殺台灣本地人,但是勇氣十足立意反清起義,二人密議,並即招集天地會盟友,竟然一召即超過數百人,可見當時的滿清政權如何受到台灣本地人的怨恨。於一七九五年二月以武裝先攻鳳山縣觀音里石井汛,非但未能成功,而起義的領袖陳光愛被殺。陳周全只得逃離鳳山,到彰化。
到達彰化後對抗清並不消聲匿跡,反而在短短的一個月即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三月十日又可得到一群願獻出自已生命,向統治者反抗的彰化天地會黨人。所以陳周全及陳容、黃朝等人在荷苞崙又發動武裝革命。 此時滿清政府持續的追捕,陳周全等不得不逃往湖仔內庄避風,由於當時米價昂貴。彰化一帶原本即是天地會的根據地,林爽文被捕後,其餘眾仍潛伏在彰化附近各村庄。陳周全與潮州人陳容、漳州人黃朝,召集天地會餘眾,分成漳州、泉州、廣州三股勢力,各自召集一千人,以陳周全為首領,洪棟為軍師,決定起事反清,為林爽文報仇並誅殺貪官污吏。 陳周全率眾進攻鹿港,當地台灣人民紛紛加入,全部站在反清的立場,在暗夜中,雙方一場混戰,清軍水師游擊曾紹龍、同知朱慧昌先後陣亡。鹿港終被陳周全攻陷。誅殺文武官員多人,乘勝再次攻破彰化城。陳周全憑著什麼力量可將鹿港、彰化如此大的城鎮攻下,他是利用滿清貪官自己所造成民心全失的下場,也就是利用民氣,以無組織的民眾對抗有組織的軍隊,尚能取勝。此時斗六王快亦圍攻嘉義城。
清軍聞訊,整編兵士駐紮八卦山上,陳周全率軍猛攻,清軍北路副將張無咎、署理知縣朱瀾、游擊陳大恩、典史費增運、千總郭雲秀、吳建龍均被革命軍所殺,彰化城為革命攻破。
彰化城破時,汀州府同知沈颺召集貢生吳升東、廩生楊應選等人,召募鄉民二千餘人成立親滿清義民軍,攻擊陳周全革命民軍。在大肚、鹿港等地村民亦受到滿清的分化成功對台灣的革命軍橫加攻擊。十七日,陳周全率眾攻打犁頭店(彰化二林鎮),武生林國泰集合鄉民伏擊陳周全於田中央庄(溪湖鎮田中里),陳周全隻身逃到埔心庄(西螺鎮),十九日,為當地長老陳祈逮捕交給清軍。陳周全、黃朝、陳容、洪棟、王快、楊兆等亦陸續被捕,均壯烈成仁。這些都是為台灣爭取自主犧牲生命的先賢先烈。
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年)高夔之起義
高夔 (音魁),淡水內港人。在漳泉械鬥(一八○九年)在淡水之漳泉分類械鬥,剛平息不久,民眾尚未平復情緒時,準備起事,便集合了百名徒眾,在六月上旬,與族人高姣在柑園準備以武力抗清起事,卻被艋舺縣丞簡清瀚知道,同都司莊秉元率兵前往圍捕。高夔等逃至八連港﹝石碇鄉﹞五指山,自立為王,月餘即為知府汪楠和同知查廷華率大軍攻山,不幸高夔等戰敗于六月被補,最後被處磔 (音折)刑。
一八二二年朱蔚
朱蔚,淡水人因姓朱所以藉姓氏之便自稱明室後裔,從淡水潛入噶瑪蘭(宜蘭)號召民眾反清起義。清人據台所有官員以貪贓枉法為業,所以很容易一呼百應。台灣鎮總兵官觀喜派兵前去鎮壓,逮捕到朱蔚,並將其處死。對漢人潛入噶瑪蘭的遊民,皆驅逐至淡水,遞交艋舺縣丞衙門,由八里坌配渡出境,如此鎮壓。
一八二四年許尚、楊良斌武裝起義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之役時也有打鼓山山鳴 此兆,在極度傷害人民的政府統治下,一些不願做奴隸的人自然而然結黨在打鼓山﹝即今壽山﹞。這群勇敢的台灣人推舉以賣檳榔起家的廣安庄庄民許尚、楊良斌為首,發動武裝抗清事件。時為公元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台灣知府方傳穟因事態擴大後得知,下令緝捕,不久許尚被捕;方傳穟又命臺府同知杜邵祁等以郡兵200人協守埤頭﹝在今高雄縣﹞。
十月十四日,楊良斌不甘示弱以武力夜襲埤頭,清軍不敵。台灣知府方傳穟急急派出大軍並親自督師來援救鳳山,楊良斌人數少不得不退守黃梨山。
滿清官員以為革命軍退就是安全了,但是滿清官員有所不知,這群武力抗清並不是滿清官員所稱的土匪,他們公然進入鳳山城將被囚禁的同志救出,大家又聚集在山中,沿途卻又有截斷滿清之通報系統「文報」。滿清官員對此項反清的活動報告中沒有提到殺死多少革命軍,而只告「賊散」,其實滿清軍士本來即膽小,不敢與革命軍正面交戰。
如此將事實掩飾、大事化小,一貫技倆。但滿清發動大軍,楊良斌率眾轉進至彰化,為彰化縣令李振青所捕,這件武裝起義之事才被壓下。
一八四一年江見、林旺 抗清事件
適有英船 至台北雞籠,與滿清官兵接仗,嘉義縣民江見、林旺等人於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武裝起事,與林旺、張缺嘴及在逃之劉九宰,商謀各糾夥黨,分為四支武力,定於九月十五夜豎旗。但在九月十四日晚上有滿清參將巡至店仔口地方住宿,江見知事已敗露,即與林旺、張缺嘴、劉九宰改謀先攻營縣公寓,一經得手,則縣城可不攻自破。隨於十五日黎明,率領革命起義黨員二百餘人,鳴鼓搖旗,前往攻撲。計畫先攻灣裏街,攻下後再攻縣城,但是進攻灣里卻失敗。
江見之兄江坡原本即被滿清囚住,台灣知府熊一本恐其在監內應,下游該縣魏彥儀於大兵未到之先,提出杖斃,以絕賊望。將在城內的要犯,由達洪阿親自提勘驗明後,即在軍前分別凌遲斬決。詎南路鳳山縣於十月初七夜革命抗清人士多人,在觀音岩地方豎立反清大旗,攻撲竿林汛營房。該地滿清官員鍾孝臣,所率清兵無法抵禦,被砍重傷而亡。
台灣鎮總兵官達洪阿隨即親率兵與革命黨人戰鬥,不幸江見、林旺等人兵敗被滿清軍所捕。此外,並繼續搜捕餘黨,生擒在南路響應之吳慈。
一八四三年郭光侯之起義
滿清在台灣的政府把地賦從本色(穀納制)改為改折(折銀納殼制)時,(貪官以譎詐來剝削本地人所以起來反抗的,就是郭光侯起義事件。郭光侯抗清起義抗事件,是發生在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這次的抗清,是一項典型的例子,滿清污官為了私利,加在台灣人身上的剝削,引起台灣農民的反抗。
滿清在台的田賦,內地以米,台灣以穀,內地可以折銀,台灣不得折銀,這是因為,台灣是產米之地,福建一帶所需的軍糧,要由盛產米的台灣來接濟。但是海上交通時有阻滯,以致積穀漸多,於是米價日賤。所以為了官員的私利,各地縣官,有的下令農戶以現銀來繳,於是破壞了前例,開始施行納銀及納穀雙行制度。又因為折算金額,是由縣官自已任意訂定。眾貪官們將每次銀額都比穀價定得較高,於是得以從中漁利,以銀買米,解往司庫,以其所餘而肥私腹,這是貪污成性的滿清官員,若不貪則有若本身的權益受損。因此向廣大的農民下令加賦,如此納戶負擔漸重,生活日困。況且,各地賦額不一,台灣縣下,開發最早,凡有田園,均要,改納銀額,此外扔要輸納耗羨,平餘,勻丁等等雜課,所以越感負擔奇重。
最初穀賤改作納銀,僅定輸穀一石,納六八銀 一元,或為七二銀一元。如此貪官們食髓知味,到了道光初年,洋煙洋米,源源而來,台米的銷路阻塞。因而穀賤,貪官們絕不因穀價降低而將折色相對降低。反而改為每石納銀三元,納戶無法負擔這麼重無理的稅負。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台灣道熊一本,台灣縣閻炘,將銀額提高,納穀每石改征六八銀三元,或三元半。至此,台灣縣下的納戶,不勝負擔,群情洶洶,不可終日。
百年前在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對台灣的納穀有如下的記錄,福建總督劉世明上奏請求將台灣的田賦比照福建省同安縣的標準辦理,「上則田」每甲每年徵九錢三分多銀子。(因為台灣計甲,同安計畝,所以折算結果有零數)。中國貨幣既為銀本位制,所以百年來並無貶值的問題。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台灣縣開徵下芒之租,知縣閻炘諭令納戶照期以現銀繳清,於是縣下十九里二庄的庄民,互相觀望,逡巡不納。糧總季捷陞通知知縣。知縣閻炘遂檄典史率役,出城迫促,到處勒索供帳,富家驚惶走避,則拘貧民撻伐示儆。時有郡人許東燦為官方的走狗,常出入於衙署,欺壓人民,也隨聲命令納戶改繳現銀,納戶以前無例,決定仍舊以穀繳納,於是各里納戶聚議,於大人廟境,共推保西里富農葉周、劉取、余潮為首。運穀前赴小東門內右營埔縣倉繳納,一時牛車啣尾接首,充斥路上,知縣閻炘聞報,令胥吏拒收穀石,農民有誠意納穀,而官方堅持為私利而強要收現銀。農民無法將穀納稅,也根本繳不出現銀。於是一幕人間慘劇上演,反正繳不出現銀,若滿清官方能收下穀尚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大家紛紛各自把穀遺置於路傍,因此,積穀如山,充塞東門內外。
知縣閻炘得知農民將穀來繳,不將現銀繳付,十分惱怒,自己的私利因而受損,所以決定嚴懲抗命,官符一下,皂隸四出,拘捕業戶農民。葉周、劉取、余潮目睹此狀,忍無可忍,遂聚議以暴抗暴,使人乘夜毆殺皂隸。但是走狗本色的許東燦也乘機,命令胞弟東寮帶領僕役,下鄉圍捕抗命納戶,送縣嚴治。因此,風聲鶴唳,縣下各鄉亂成一片,民心激昂,洶洶欲變,相繼奔往郭光侯家哀籲。
郭光侯是保西里人,本名嵩高,台灣縣武生。為十九里二庄的納戶,在大人廟聚議時,即已參與其會,因此,知縣閻炘亦曾派役捕他,因為郭光侯聞風已先逃避,僅捕其族親一人,由東門回城,解至岳帝廟糖商郭吼先店鋪前,因郭吼先和郭光侯,素屬知交,郭光侯的族親,大呼其名,屬他報告光侯。適葉方、葉煥,來台寓於樂善堂巷,購物途經其地,聞呼異而詰問捕吏,有無信票(拘票)?捕吏答以信票放在班頭之處,正在東門外草店尾吸食阿片未來,葉方、葉煥二人,遂責以不帶信票,妄自捕人,揮動手裡煙桿擊之。捕吏驚惶逃跑,郭光侯的族親,也乘機而竄。
四月初一日,郭光侯一行,連袂進城,鄉民聞訊,不約而會者數百人,隨後鼓噪而進。將近東門,城兵疑為民變,急將城門關閉馳報守備。城內文武官員聞警,先先後後,趕到東門,詰問其故,鄉民各自哭訴納銀之苦,文武官員喝令鄉民暫散,請示上峰再議。鄉民不從,自辰至午,越聚越多,數逾數千。台灣道熊一本接報,一時震動,台灣道因變起倉卒,也束手無策,始議收回將納穀改為現銀的成命,而由許東燦轉告農民,農民始紛紛散去。
原本此案應就此結束,但是滿清官員並不願就此罷休,以北門外木柵庄人黃號豎立反清旗幟為藉口,飛稟福建督撫,懸捕郭光侯,要以糾眾圍城之罪治之。郭光侯見這些不可理喻的滿清官員,所以採取偷渡出台灣,當時海上的交通,除掉官船從事糧運而外,天津安平之間,都是利用三郊的商船。但是,港口的檢查非常嚴格,要從保西里潛至安平,既不容易,要從安平偷渡出港,尤覺困難。郭光侯纔和他的朋友李某密商,潛渡之計。因為李某有一胞弟,在大西門外經營糖郊,遂利用他到保西里收購產糖的時侯,潛藏在大糖簍裡,和收購的糖一併裝上牛車,運至安平,再由安平搬運入船,潛渡天津。先在天津調查叩閣的途徑。
當時漳泉人多數在天津從事貿易,知道底細,大表同情教他往訴御史陳慶鏞,於是郭光侯始上北京去求見他。陳慶鏞是泉州府晉江縣人,八月二十五日,郭光侯在晉江會館拜見他,陳始未。陳慶鋪深為憐憫,上疏代為伸冤,郭光侯雖力爭無反意,但因聚眾抗官,難辭其咎,被刑處流刑。事後,台灣的正供,依然堅持由穀改改為納銀,並規定每石折算六八銀二元,唯鳳山縣下折算二元二角。
陳周全原籍福建泉州同安縣,出生於台灣縣與鳳山縣陳光愛二人見滿清官吏之舞弊、貪婪,雖然見到滿清在林爽文革命事件中殘殺台灣本地人,但是勇氣十足立意反清起義,二人密議,並即招集天地會盟友,竟然一召即超過數百人,可見當時的滿清政權如何受到台灣本地人的怨恨。於一七九五年二月以武裝先攻鳳山縣觀音里石井汛,非但未能成功,而起義的領袖陳光愛被殺。陳周全只得逃離鳳山,到彰化。
到達彰化後對抗清並不消聲匿跡,反而在短短的一個月即一七九五年(乾隆六十年)三月十日又可得到一群願獻出自已生命,向統治者反抗的彰化天地會黨人。所以陳周全及陳容、黃朝等人在荷苞崙又發動武裝革命。 此時滿清政府持續的追捕,陳周全等不得不逃往湖仔內庄避風,由於當時米價昂貴。彰化一帶原本即是天地會的根據地,林爽文被捕後,其餘眾仍潛伏在彰化附近各村庄。陳周全與潮州人陳容、漳州人黃朝,召集天地會餘眾,分成漳州、泉州、廣州三股勢力,各自召集一千人,以陳周全為首領,洪棟為軍師,決定起事反清,為林爽文報仇並誅殺貪官污吏。 陳周全率眾進攻鹿港,當地台灣人民紛紛加入,全部站在反清的立場,在暗夜中,雙方一場混戰,清軍水師游擊曾紹龍、同知朱慧昌先後陣亡。鹿港終被陳周全攻陷。誅殺文武官員多人,乘勝再次攻破彰化城。陳周全憑著什麼力量可將鹿港、彰化如此大的城鎮攻下,他是利用滿清貪官自己所造成民心全失的下場,也就是利用民氣,以無組織的民眾對抗有組織的軍隊,尚能取勝。此時斗六王快亦圍攻嘉義城。
清軍聞訊,整編兵士駐紮八卦山上,陳周全率軍猛攻,清軍北路副將張無咎、署理知縣朱瀾、游擊陳大恩、典史費增運、千總郭雲秀、吳建龍均被革命軍所殺,彰化城為革命攻破。
彰化城破時,汀州府同知沈颺召集貢生吳升東、廩生楊應選等人,召募鄉民二千餘人成立親滿清義民軍,攻擊陳周全革命民軍。在大肚、鹿港等地村民亦受到滿清的分化成功對台灣的革命軍橫加攻擊。十七日,陳周全率眾攻打犁頭店(彰化二林鎮),武生林國泰集合鄉民伏擊陳周全於田中央庄(溪湖鎮田中里),陳周全隻身逃到埔心庄(西螺鎮),十九日,為當地長老陳祈逮捕交給清軍。陳周全、黃朝、陳容、洪棟、王快、楊兆等亦陸續被捕,均壯烈成仁。這些都是為台灣爭取自主犧牲生命的先賢先烈。
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年)高夔之起義
高夔 (音魁),淡水內港人。在漳泉械鬥(一八○九年)在淡水之漳泉分類械鬥,剛平息不久,民眾尚未平復情緒時,準備起事,便集合了百名徒眾,在六月上旬,與族人高姣在柑園準備以武力抗清起事,卻被艋舺縣丞簡清瀚知道,同都司莊秉元率兵前往圍捕。高夔等逃至八連港﹝石碇鄉﹞五指山,自立為王,月餘即為知府汪楠和同知查廷華率大軍攻山,不幸高夔等戰敗于六月被補,最後被處磔 (音折)刑。
一八二二年朱蔚
朱蔚,淡水人因姓朱所以藉姓氏之便自稱明室後裔,從淡水潛入噶瑪蘭(宜蘭)號召民眾反清起義。清人據台所有官員以貪贓枉法為業,所以很容易一呼百應。台灣鎮總兵官觀喜派兵前去鎮壓,逮捕到朱蔚,並將其處死。對漢人潛入噶瑪蘭的遊民,皆驅逐至淡水,遞交艋舺縣丞衙門,由八里坌配渡出境,如此鎮壓。
一八二四年許尚、楊良斌武裝起義
一七八六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之役時也有打鼓山山鳴 此兆,在極度傷害人民的政府統治下,一些不願做奴隸的人自然而然結黨在打鼓山﹝即今壽山﹞。這群勇敢的台灣人推舉以賣檳榔起家的廣安庄庄民許尚、楊良斌為首,發動武裝抗清事件。時為公元一八二四年(道光四年)台灣知府方傳穟因事態擴大後得知,下令緝捕,不久許尚被捕;方傳穟又命臺府同知杜邵祁等以郡兵200人協守埤頭﹝在今高雄縣﹞。
十月十四日,楊良斌不甘示弱以武力夜襲埤頭,清軍不敵。台灣知府方傳穟急急派出大軍並親自督師來援救鳳山,楊良斌人數少不得不退守黃梨山。
滿清官員以為革命軍退就是安全了,但是滿清官員有所不知,這群武力抗清並不是滿清官員所稱的土匪,他們公然進入鳳山城將被囚禁的同志救出,大家又聚集在山中,沿途卻又有截斷滿清之通報系統「文報」。滿清官員對此項反清的活動報告中沒有提到殺死多少革命軍,而只告「賊散」,其實滿清軍士本來即膽小,不敢與革命軍正面交戰。
如此將事實掩飾、大事化小,一貫技倆。但滿清發動大軍,楊良斌率眾轉進至彰化,為彰化縣令李振青所捕,這件武裝起義之事才被壓下。
一八四一年江見、林旺 抗清事件
適有英船 至台北雞籠,與滿清官兵接仗,嘉義縣民江見、林旺等人於一八四一年(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武裝起事,與林旺、張缺嘴及在逃之劉九宰,商謀各糾夥黨,分為四支武力,定於九月十五夜豎旗。但在九月十四日晚上有滿清參將巡至店仔口地方住宿,江見知事已敗露,即與林旺、張缺嘴、劉九宰改謀先攻營縣公寓,一經得手,則縣城可不攻自破。隨於十五日黎明,率領革命起義黨員二百餘人,鳴鼓搖旗,前往攻撲。計畫先攻灣裏街,攻下後再攻縣城,但是進攻灣里卻失敗。
江見之兄江坡原本即被滿清囚住,台灣知府熊一本恐其在監內應,下游該縣魏彥儀於大兵未到之先,提出杖斃,以絕賊望。將在城內的要犯,由達洪阿親自提勘驗明後,即在軍前分別凌遲斬決。詎南路鳳山縣於十月初七夜革命抗清人士多人,在觀音岩地方豎立反清大旗,攻撲竿林汛營房。該地滿清官員鍾孝臣,所率清兵無法抵禦,被砍重傷而亡。
台灣鎮總兵官達洪阿隨即親率兵與革命黨人戰鬥,不幸江見、林旺等人兵敗被滿清軍所捕。此外,並繼續搜捕餘黨,生擒在南路響應之吳慈。
一八四三年郭光侯之起義
滿清在台灣的政府把地賦從本色(穀納制)改為改折(折銀納殼制)時,(貪官以譎詐來剝削本地人所以起來反抗的,就是郭光侯起義事件。郭光侯抗清起義抗事件,是發生在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這次的抗清,是一項典型的例子,滿清污官為了私利,加在台灣人身上的剝削,引起台灣農民的反抗。
滿清在台的田賦,內地以米,台灣以穀,內地可以折銀,台灣不得折銀,這是因為,台灣是產米之地,福建一帶所需的軍糧,要由盛產米的台灣來接濟。但是海上交通時有阻滯,以致積穀漸多,於是米價日賤。所以為了官員的私利,各地縣官,有的下令農戶以現銀來繳,於是破壞了前例,開始施行納銀及納穀雙行制度。又因為折算金額,是由縣官自已任意訂定。眾貪官們將每次銀額都比穀價定得較高,於是得以從中漁利,以銀買米,解往司庫,以其所餘而肥私腹,這是貪污成性的滿清官員,若不貪則有若本身的權益受損。因此向廣大的農民下令加賦,如此納戶負擔漸重,生活日困。況且,各地賦額不一,台灣縣下,開發最早,凡有田園,均要,改納銀額,此外扔要輸納耗羨,平餘,勻丁等等雜課,所以越感負擔奇重。
最初穀賤改作納銀,僅定輸穀一石,納六八銀 一元,或為七二銀一元。如此貪官們食髓知味,到了道光初年,洋煙洋米,源源而來,台米的銷路阻塞。因而穀賤,貪官們絕不因穀價降低而將折色相對降低。反而改為每石納銀三元,納戶無法負擔這麼重無理的稅負。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三年)台灣道熊一本,台灣縣閻炘,將銀額提高,納穀每石改征六八銀三元,或三元半。至此,台灣縣下的納戶,不勝負擔,群情洶洶,不可終日。
百年前在一七三一年(雍正九年)對台灣的納穀有如下的記錄,福建總督劉世明上奏請求將台灣的田賦比照福建省同安縣的標準辦理,「上則田」每甲每年徵九錢三分多銀子。(因為台灣計甲,同安計畝,所以折算結果有零數)。中國貨幣既為銀本位制,所以百年來並無貶值的問題。
一八四三年(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台灣縣開徵下芒之租,知縣閻炘諭令納戶照期以現銀繳清,於是縣下十九里二庄的庄民,互相觀望,逡巡不納。糧總季捷陞通知知縣。知縣閻炘遂檄典史率役,出城迫促,到處勒索供帳,富家驚惶走避,則拘貧民撻伐示儆。時有郡人許東燦為官方的走狗,常出入於衙署,欺壓人民,也隨聲命令納戶改繳現銀,納戶以前無例,決定仍舊以穀繳納,於是各里納戶聚議,於大人廟境,共推保西里富農葉周、劉取、余潮為首。運穀前赴小東門內右營埔縣倉繳納,一時牛車啣尾接首,充斥路上,知縣閻炘聞報,令胥吏拒收穀石,農民有誠意納穀,而官方堅持為私利而強要收現銀。農民無法將穀納稅,也根本繳不出現銀。於是一幕人間慘劇上演,反正繳不出現銀,若滿清官方能收下穀尚有活命的機會。於是大家紛紛各自把穀遺置於路傍,因此,積穀如山,充塞東門內外。
知縣閻炘得知農民將穀來繳,不將現銀繳付,十分惱怒,自己的私利因而受損,所以決定嚴懲抗命,官符一下,皂隸四出,拘捕業戶農民。葉周、劉取、余潮目睹此狀,忍無可忍,遂聚議以暴抗暴,使人乘夜毆殺皂隸。但是走狗本色的許東燦也乘機,命令胞弟東寮帶領僕役,下鄉圍捕抗命納戶,送縣嚴治。因此,風聲鶴唳,縣下各鄉亂成一片,民心激昂,洶洶欲變,相繼奔往郭光侯家哀籲。
郭光侯是保西里人,本名嵩高,台灣縣武生。為十九里二庄的納戶,在大人廟聚議時,即已參與其會,因此,知縣閻炘亦曾派役捕他,因為郭光侯聞風已先逃避,僅捕其族親一人,由東門回城,解至岳帝廟糖商郭吼先店鋪前,因郭吼先和郭光侯,素屬知交,郭光侯的族親,大呼其名,屬他報告光侯。適葉方、葉煥,來台寓於樂善堂巷,購物途經其地,聞呼異而詰問捕吏,有無信票(拘票)?捕吏答以信票放在班頭之處,正在東門外草店尾吸食阿片未來,葉方、葉煥二人,遂責以不帶信票,妄自捕人,揮動手裡煙桿擊之。捕吏驚惶逃跑,郭光侯的族親,也乘機而竄。
四月初一日,郭光侯一行,連袂進城,鄉民聞訊,不約而會者數百人,隨後鼓噪而進。將近東門,城兵疑為民變,急將城門關閉馳報守備。城內文武官員聞警,先先後後,趕到東門,詰問其故,鄉民各自哭訴納銀之苦,文武官員喝令鄉民暫散,請示上峰再議。鄉民不從,自辰至午,越聚越多,數逾數千。台灣道熊一本接報,一時震動,台灣道因變起倉卒,也束手無策,始議收回將納穀改為現銀的成命,而由許東燦轉告農民,農民始紛紛散去。
原本此案應就此結束,但是滿清官員並不願就此罷休,以北門外木柵庄人黃號豎立反清旗幟為藉口,飛稟福建督撫,懸捕郭光侯,要以糾眾圍城之罪治之。郭光侯見這些不可理喻的滿清官員,所以採取偷渡出台灣,當時海上的交通,除掉官船從事糧運而外,天津安平之間,都是利用三郊的商船。但是,港口的檢查非常嚴格,要從保西里潛至安平,既不容易,要從安平偷渡出港,尤覺困難。郭光侯纔和他的朋友李某密商,潛渡之計。因為李某有一胞弟,在大西門外經營糖郊,遂利用他到保西里收購產糖的時侯,潛藏在大糖簍裡,和收購的糖一併裝上牛車,運至安平,再由安平搬運入船,潛渡天津。先在天津調查叩閣的途徑。
當時漳泉人多數在天津從事貿易,知道底細,大表同情教他往訴御史陳慶鏞,於是郭光侯始上北京去求見他。陳慶鏞是泉州府晉江縣人,八月二十五日,郭光侯在晉江會館拜見他,陳始未。陳慶鋪深為憐憫,上疏代為伸冤,郭光侯雖力爭無反意,但因聚眾抗官,難辭其咎,被刑處流刑。事後,台灣的正供,依然堅持由穀改改為納銀,並規定每石折算六八銀二元,唯鳳山縣下折算二元二角。
一八五一年林恭
林恭原來就任鳳山縣狀勇,而當時在中國發生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率領太平軍武裝革命起義,自廣西花田村出發,而後進占福建的漳州與廈門。林恭認為這就是機會,乘中國內亂無力來台,於是就聯合北路的張古,羅阿沙及棕等準備發起武裝革命。一八五一年(咸豐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林恭在鳳山縣蕃薯寮揭旗起事,在義首林萬掌的協助下,順利攻入鳳山縣城之內。鳳山就由革命軍佔領,原本鳳山知縣王廷幹、典史張樹春等人也就全死於農民革命起義軍之手。
林恭攻佔鳳山縣城後,據縣衙、開倉庫、釋獄囚、自封為鳳山縣令。但滿清在駐守於鳳山縣治的南路營參將曾元福,知林恭率眾攻下鳳山縣城,確將兵力據在鳳山縣城的東南方火藥庫據點。林恭自以縣令為滿足,不思更大的局面,對東南方火藥庫據點沒有用心取下。
在台灣中部西螺的把總李朝祥率練勇 八百人支援,兵分三路前進。六月二日清軍李朝祥之練勇抵達二層行溪,六月三日二軍交火在新園仙塘。次日又戰于圍隨庄。林恭部隊被圍,林恭的軍師田有人被擒,清軍攻入鳳山。七日,入城的清軍與據守火藥庫待援之曾元福取得聯繫,夾擊林恭部隊,革命軍被殺七十餘人後,鳳山縣城又又清軍之手。
林恭兵敗至水底寮匿藏,沒想仙當初協助林恭進攻進入鳳山縣城的林萬掌,見林恭大勢已去,反而將林恭捉住獻給滿清官府,鳳山起義至此結束。
一八六二年戴潮春抗清事件
戴潮春,彰化四張犁人,家庭富裕。戴潮春與他的哥哥為爭奪土地,組織土地公會、八卦會以增強自己的力量。後來他的哥哥病亡,但是戴潮春並沒有停止組織,反而暗地裡組織更大規模的天地會。此時太平天國仍然在中國發動內戰,台灣人心惶惶,戴潮春以聯莊保路為名,替滿清官方訓練地方自衛隊,幫官兵捕盜,地方官員非常欣賞他,倚之為左臂,因此戴潮春聲實力大增,可稱聲勢浩大,人數到達萬人。即是在官方的許可下成長,其理由是賴戴潮春以八卦會的人維持地方治安,八卦會的名聲極好,入會的人也有不少人為求自保,所以人數達好幾萬人。另一方面滿清官員見彰化縣殺人越貨的強盜甚多,而從中國派來的班兵又沒有戰鬥力,所以這支民間自衛武力部隊日漸強壯。
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三月,滿清兵備道孔昭慈到彰化,竟然殺了八卦會總理洪某人,這種行為引起八卦會的盛怒。戴潮春帶領八卦會眾,舉手一指即攻下彰化,自立為王並以「大元帥」自居,分封林日成、陳弄、洪欉為南王、西王、北王,自為東王,又封大將軍、國師、丞相等官職,設置中央政府各機關,安撫百姓。儼然成為獨立王國。
在軍事上也十分有進展,生擒殺了八卦會總理洪某人的滿清兵備道孔昭慈。孔昭慈、規昌慈等人被囚自殺。四月戴潮春攻鹿港、圍嘉義;後攻大甲,得而復失。八月又攻斗六門、南下嘉義,仍不成功。滿清的分巡台灣兵備道洪毓琛向英商德記洋行借款,成立籌防局以為應付。十二月滿清從中國派兵來台,命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於次年率軍登陸安平後,清軍方漸次取得優勢,不久又命陸路提督林文察又來支援,但仍不敢進攻彰化城。最後滿清二度增兵,再從中國派出大軍,台灣兵備道丁日健率軍自淡水登陸,與新竹林占梅所率鄉勇會師南下,如此滿清軍隊才敢進兵。彰化、斗六門相繼被清軍攻克。戴潮春入內山,匿於大武西堡,被捕,被斬於北斗。戴潮春革命起義歷時三年。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