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9荷蘭人與清朝,海盜劉香,及麻豆原住民的戰爭

一六三三年金門料羅灣大海戰 
第四任長官普特曼斯在統治台灣時獲得大量的生產利益,此時便看到了荷蘭人更大利益的所在。原本佔領大員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以大員做為對中國貿易的跳板或中繼站。現在目的達成也獲得相當的利益,但一想到若能獨佔中國市場將可獲得無可比擬的美景,頓時得桑望蜀,利令智昏。因此決定要中國對外貿易全由荷蘭人壟斷,禁止西班牙人、葡萄人介入與中國交易。如此荷蘭人才可壟斷。因而普特曼斯向巴達維亞陳明獨佔的利益後,巴達維亞立即批準並以最強大的武力為支援,決定對中國蠻橫動武,以達成獨佔。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看到了龐大的利益在眼前不惜對中國開戰迫使中國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人從中國採購。這件事若向西、葡兩國開戰則勝負難預料,若攻擊中國以先進的大砲武器,性能優異的快速戰艦則十拿九穩。所以派了戰艦大划船十一艘(Jacht, Bredam, Weiringen, de Fluyt Warmondt, Texcel, Weesp, Couckercke, Catwijck, Zeeburch, Kemphaen, Salm),交由普特曼斯指揮,另有旗艦密德堡及一艘戎克船打狗號(Tavcoya)。
一六三三年七月七日荷艦隊進兵南澳,佔廈門。十二日,艦隊司令普特曼斯將艦隊分成兩隊,Jacht、Texcel、Couckercke、Catwijck、Kemphaen到廈門灣右側,Salm、Zeeburch及戎克船打狗號到廈門灣北側,攻擊鄭芝龍在廈門灣內正在整修的船隻。
鄭芝龍不料荷人會採用攻擊,因不久前鄭芝龍答應發給台灣方面自由貿易的執照,認為這樣應會使荷蘭人滿意。所以與海盜劉香在廣東附近會戰完畢後,並未防備荷人來襲,而順勢引兵在廣東靖寇,只將海戰受損的船艦回廈門整修。
七月十二日荷軍偷襲廈門,明軍在無防守下大敗,計有鄭芝龍部下十艘船被焚,張永產部下的五艘船亦焚毀。鄭芝龍在停在廈門的船隊被徹底摧毀。此後,荷蘭軍威大盛,船艦封鎖廈門灣,橫行於鼓浪嶼、金門、廈門之間。明廷因戰力損失,無力再戰,派員與荷蘭協商,荷蘭人一方面與明廷協商立方面四處略奪。持續騷擾中國沿海一帶,在這亦官亦盜的時代如此行徑荷人並不覺得羞恥。荷人到處搶奪食物外,還迫使廈門、金門、烈嶼、鼓浪嶼及附近村落每週提供二十五隻豬、一百隻雞、二十五頭牛,否則就再度攻燒。
七月十七日起,荷蘭從攻擊河流上游,改為封鎖海面、掠奪船隻。
十九日到二十二日四天中,Zeeburch掠奪一艘柬埔寨船、一艘廣東船,二艘戎克船,其上分別載運鹽和西瓜。Salm及Kemphaen掠奪二艘馬尼拉的戎克船,但其中一艘很技巧的逃走了。
七月二十六日,明廷指責荷人燒毀大明皇帝的船隻,要荷人賠償戰爭損失,並退回到不屬於中國的大員,貿易方面一定要協商簽約。荷蘭人自恃優勢武力,對獨佔中國市場的大餅指日可望,當然對明近的協商感到不耐煩。巴達維亞方面擺出戰勝者的姿態,認為一定要迫使中國政府不再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交易。如果中國不同意就必須再度對中國作戰,直到達成目的。
鄭芝龍對荷人的偷襲廈門深惡痛絕,發揮江湖人的本色,將自己擁有的私人海上武力調集,使用全新的英國大砲,配上有長年豐富海上經驗的老幹部,積極準備戰艦、放火船外,並發出懸賞令:每人給予二兩銀,如果戰事延長,額外給予五兩。每隻放火船有十六人,每人須帶木或草,如果燒了紅毛船,給二百兩(由十六人均分),一個紅毛人頭五十兩。懸賞令所動支的金錢全由鄭芝龍個人負擔,直接發放,不需經過政府官員的層層剝削及延遲。在船艦的準備方面,在海澄、劉五店、石潯、安海共集合三十五隻大戰船,一百隻放火船,及其他大小船隻共四百隻,準備全力與荷軍一決勝負。
台灣長官兼艦隊司令普特曼斯發覺鄭芝龍的介入,頓覺兵力不足,於二十七日尋求海盜劉香、李國助和Sabsicia等人的協助,要他們與荷蘭人聯合起來對中國開戰,荷人提供大員、巴達維亞及其他要塞之處做自由停泊買賣。
荷軍自攻打廈門只經過二十二天,到了八月三日荷軍業已感受到鄭軍軍事壓力及懸賞令的恐怖威力。普特曼斯寫給劉香的信中提到:「……一官屢屢用放火船及兵船企圖於漳州河壓倒我們,我們不時受到損害及恥辱而不得不逃走……」荷軍於是將必要的財貨轉移到吃水較深,不易受到放火船攻擊的密德堡號上,再轉運到澎湖,普特曼斯的海上優勢,因鄭芝龍的出現突然之間消失殆盡。
八月十二日,紅毛人企圖登陸,張永產與同安知縣熊汝霖防禦海岸得宜,紅毛人未能得逞。八月十四日、十八日、十九日有海上戰事。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有颱風,普特曼斯將船隊開到銅山避風,同時再獲得一百名士兵的增援。九月五日,普特曼斯在銅山避風後,不忘強盜本色,攻擊銅山一帶,搶了一些牛、豬、雞。九月八日,又進行掠奪牛、豬、雞。九月十八日,鄭芝龍與劉香有激戰,劉香敗,逃往澎湖。
崇禎皇帝十分不滿紅毛人在中國殺人放火掠奪財富,下令派路振飛為巡按查辦,九月二十二日,福建巡撫鄒維璉接到聖旨懲荷。
九月二十八日荷蘭人決議再將艦隊開往金門,但又遇颱風,直到十月初。十月六日,普特曼斯與海盜共同搶劫一個島不知島名但有農夫、有米、有動物的島。
十月八日,中國方面有下列記載:「……初六日(陽曆十月八日)……至古雷吉釣灣,見有夷船一隻,近在岸旁,即督昆等帶領衝鋒兵三十餘名喊殺,夷眾忙亂跳水者,下沈者,被我兵殺死無數,搶獲三十餘名,斬級十餘顆……」
十月十日,荷艦受到中國艦的攻擊,海盜馬上救助荷蘭人,並向普特曼斯邀功。
十月十五日福建巡撫鄒維璉在海澄誓師,令鄭芝龍為前鋒。十月十七日鄭芝龍報告:「卑職督率船隻扼要烏沙頭,據報夷夾板船九隻,劉香賊船五十餘隻,自南北上,遊移外洋。」
十月十八日,荷人見在金門北角有四、五十隻中國船艦,故將船隊靠於金門西南角。
十月十九日,荷人收到戰書。
十月二十日,海盜劉香將所掠到的二十隻牛送給荷蘭人。

                                                                       圖 27 毛瑟槍


十月二十二日五鼓之時,鄭芝龍不顧惡劣氣候率軍自頭圍開船,天明時到金門的料羅灣,灣內有荷戰艦九隻,賊船五十餘隻。所謂擒賊擒王,鄭軍仍決定以攻擊荷艦為主。一聲令下,鄭軍約一百四十隻船分為二隊,二面包抄一齊攻擊。放火船的弟兄勇冠三軍,無視荷艦砲火的猛烈及毛瑟槍的密集射擊,一一爬上荷艦Jacht及Brouckerhaven並立即放火,隨著多處著火沉沒。Stootodijck、Weiringen二荷艦與鄭芝龍的大戎克船相遇,鄭方以英國大砲猛烈攻擊下亦告沉沒。荷蘭主帥普特曼斯親眼看到鄭芝龍的海上武力,能將引以為傲的荷蘭大型戰艦以一對一的擊沈,心中感嘆萬千,自知武力比不上鄭芝龍。悔恨向中國開戰,不管同在料羅灣內尚有五十隻同盟海賊船的死活,另一方面也顧不得也。下令撤退脫離戰場。荷軍空前失敗,除了四艘大划船沉沒外,剩下五艘也受重創,戎克船全部著火沉沒。荷軍深受重創,自報八十三人陣亡。此即是著名的一六三三年金門料羅灣海戰。
戰後中國方面明確的要求是:
1. 荷蘭人到非中國屬地的大員去,不可到中國沿海。
2. 荷蘭人需賠償戰爭損失。
3. 中國人載貨到大員做貿易。亦即荷人無直接與中國貿易的權利。
海戰後荷蘭台灣長官兼艦隊司令普特曼斯無法對上司交待,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索性辭去艦隊司令之職,自此荷蘭人在海上不敢與明軍對壘三十年。再也不敢奢談獨佔中國市場。鄭芝龍的地位也無人可比擬。

海盜劉香攻擊熱蘭遮城1634
一六三三年金門料羅灣海戰結束後,荷軍大敗,普特曼斯質疑劉香,為何緊要關頭的十月二十二日不見他的船隻前來協助?劉香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回函,稱受到颱風影響無法前往,同時普特曼斯的另一海盜朋友李國助也稱強烈北風襲擊下無法成行。劉香與李國助一致表示要共同打擊鄭芝龍。他們與鄭芝龍原屬同道,鄭芝龍現在卻站在官方地位打壓圍剿他們,此氣難消。況且有事實證明在料羅灣海戰前劉香已數度遭鄭芝龍攻擊,四月十七日,鄭芝龍亦將李國助的二隻戎克船擊沉。普特曼斯雖然懷疑劉香與李國助見風轉舵,但缺乏證據,況且料羅灣海戰時,自己也不顧五十艘同盟的海盜友船獨自逃脫,又想到今後與劉香等仍有合作空間,所以也不想將關係破壞。
明廷在金門料羅灣海戰結束後,十分注意海盜的行動。十二月三十日,鄭芝龍積極準備攻打劉香。並多次徵召商船改為戰船,以剿滅海盜優先。劉香倍感壓力四處逃竄,逃竄時也發揮海盜本質,到那裡便搶到那裡,也搶貿易船隻。再把搶來的貨以低價賣給大員的荷蘭人。一六三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劉香在白石島和海豐附近搶奪三十隻大戎克船,夜犯潮州惠來縣城,「擄人登舟,發票取贖。」 三月十五日,劉香與鄭芝龍的部將在漳州河激戰,又掠奪了十二隻滿載的戎克船。
劉香向普特曼斯建議聯合出兵中國及澳門。普特曼斯深知目前荷蘭剛剛戰敗,無力再挑起戰端,所以推稱目前正與中國交涉中,無法聯合出兵。況且普特曼斯被鄭芝龍狠狠修理後,體認到既然打不倒中國,則應調整方向,向中國示好,才不失荷人原來的亦商亦盜精神。重建與中國的關係變成最優先,若劉香妨礙到與中國的貿易,普特曼斯亦將視劉香為荷蘭人的敵人。劉香有感普特曼斯的善變,所以越過了普特曼斯,直接派人到巴達維亞,向荷蘭東印度公司說明聯合出兵中國及澳門之利益。當然巴達維亞不理會劉香的建議,同時也自知戰艦上也比不上明軍。
普特曼斯進一步拒絕海盜劉香前來大員,此事令劉香大為光火,去年十月二十二日海戰前,普特曼斯承諾劉香提供大員、巴達維亞及其他要塞供其自由停泊買賣,如今不到半年,紅毛人就反悔,引起劉香攻擊荷人的念頭,此時又有一位普特曼斯派往澎湖當使者的翻譯Lacco(六哥),向劉香陳述荷蘭人在熱蘭遮城擁有許多財寶,更引起劉香覬覦。
一六三四年四月九日,海盜劉香率領六百名海盜部隊登陸大員,並架設雲梯爬上熱蘭遮城。荷人立即反抗,引發一場攻城陸戰。荷方奮力抵抗,雙方激戰互有損傷,時間一久,對守城的荷方有利,因荷方乘調集一千多名原住民加入戰場,劉香看到大批敵援軍到達,只得退出戰場。但心有不甘,在海上結集五十隻船進行封鎖大員港及堯港。荷方也知無力以海上武力驅離,莫可奈何。
在這次攻擊中,劉香方面陣亡人數達十七人。過後,普特曼斯認知到過去自已的武斷是錯誤的,也覺醒到想藉與海盜合作獲取中國的貿易許可,是極為危險又愚蠢的事。
此外,熱蘭遮城亦加強防禦,屋頂上面海方向新架設了四門大砲。
隔年五月二十三日,在廣東海戰中,鄭芝龍攻擊劉香的乘船,劉香無路可逃,引爆炸藥身亡。是役劉香方面戰死達六、七百人,其中包括數名葡萄牙人、日本人。
一六三六年鄭芝龍被任命為福州都督,掌控了更大的權力,海盜也漸漸消失,同年十二月三十日,荷人文件中記錄:「中國沿海已無海盜問題,極為安全。大量的廣東商品與絲織品可望於近日抵達大員。」

麻豆原住民大反抗1629 
一六二九年六月十三日,大員第三任長官奴易茲派遣六十二名荷蘭士兵深入麻豆社搜捕「漢人海盜」。麻豆原住民自從紅毛人來後,殺害他們的同胞,又要獻地,又要繳稅,近來又強拉青壯年供其役使,令麻豆原住民從心裡厭惡這群外來的統治者荷蘭人;可是荷人的毛瑟槍十分厲害,使人不敢反抗。這次荷兵來社要求協助搜捕,麻豆社民也假裝努力協助,但運用對本地區地理的清楚認識,讓荷蘭士兵毫無所獲,四處奔波無功而返。在一天勞碌後的黃昏時分,荷蘭士兵結束搜索行動,歸途中到達麻豆河,河水不深許多陪伴的原住民熱心的先替士兵們拿槍,然後背著他們渡河,荷兵也不疑有他。及至半途,突然所有的原住民側身蹲下,將身上的紅毛兵一齊推落水中,順勢將他們強壓吃水,所有荷蘭士兵都被淹死。這六十二名被殺的荷人有下級商務員Carel Barelier及指揮官Jacob Hooman。
於是一六二九年後,荷蘭繪製的地圖中,在描繪魍港地區時,都將麻豆河稱為謀殺者之河(或叛逆者之河)。長官奴易茲獲知六十二人全數被殺後,大為震怒,但因日人濱田彌兵衛事件纏身,無法派兵討伐,因此耽擱下來。
麻豆社人為這場空前大勝利狂歡不已,其他地區的原住民也因此開始輕視荷蘭人的實力,揚言要把荷蘭人從大員趕出去。荷蘭長官普特曼斯在一六三三年金門料羅灣海戰失利,次年又遭海盜劉香襲擊熱蘭遮城,因此力求表現,遂於麻豆溪事件六年後展開報復。
在一六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第四任長官普特曼斯親自率領四百七十五名荷蘭部隊及新港社原住民二千人攻擊麻豆社。戰事一面倒,在普特曼斯強力的要求下,荷蘭士兵見人就殺。原住民無力制止。麻豆社原住民戰士第一天就被殺死二百六十名,其他逃往森林深處,逃走不及的兒童婦女老人亦不能倖免。普特曼斯下令燒毀所有住家,計有三千戶房子全毀。麻豆社幾乎每家都有一人以上被殺。他們從來也沒想到世上有這樣殘忍的集體屠殺。十二月十九日,經全體社人同意,麻豆社向荷蘭投降,並獻上檳榔與椰子樹苗,表示他們放棄所有土地,完全接受荷蘭政府統治。
荷蘭人藉著這次的軍事行動,繼續威嚇其他地區的原住民。二個月後,有二十七社的原住民向荷蘭人投降並獻出土地。半年後,歸順荷蘭人的原住民增加為五十七社。荷蘭人至此完全控制了台灣西南部。
一六三五年(崇禎八年),普特曼斯進攻他卡拉陽社(Takayang, 位於大員東南方十二、三哩),全社付之一炬,附近各社大恐。嗣有放索(Pangsya,今高雄大社一帶)等七社相繼降荷。瑯矯社(有十六部落,為南部大社)也於一六三六年至大員與荷人訂約。
一六三六年,荷蘭人為求更多的殖民地,增加更多的財富對原住民大加進攻,蕭壠社(佳里)、大目降(新化)、目加溜灣(安定)、多囉國(今東山)、諸羅山(嘉義)諸番社無法抵抗,故降之。但以貓兒干(今崙背鄉)為中心的華武龍、大波羅社均不服荷人的統治,小琉球社有眾千餘人,也被討滅。至是年年底,可謂南部已粗定,但荷人苛虐,土著多陽奉陰違,直至荷據未年,終未盡行順服。
平埔族社會尚未有原始國家之組織,雖有地域性之種族觀念,但並不嚴密,所以對東印度公司之反抗,只稱為反抗,或原始反抗,而不稱為革命。

**********對照歷史參考部分
張獻忠騷亂華北、內陸
後金王朝努爾哈赤於一六○八年(萬曆三十六年,日本慶長十三年)建立國號。一六一八年,後金陷撫順,明朝命楊鎬經略遼東,次年(一六一九年)楊鎬損兵四萬。現在後金攻陷開原、瀋陽、遼陽直逼山海關。
一六三六年皇太極(太宗)改國號為「清」,自一五九九年奴爾哈赤仿蒙古文創作滿洲文,滿洲人為何不向近在只呎的漢人學習文字,反而是向蒙古人學習文字,理由很簡單,就是受到長城的阻絕,長城是中國歷史的國界,長城之外是番邦,根本不與交通,如此滿洲人就無法漢化,所以向蒙古人學。自從滿人自有文字以來才不過是三十八年便建立帝國。再經九年一六四四年便入主中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7台灣三寶樟腦、蔗糖、茶葉及金礦的開采

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12民間自力建設的台灣的水利

臺灣人的臺灣史---荷據時期5顏思齊及郭懷一定居台灣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