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臺灣史---滿清據臺時期24滿清據台時期年表
滿清據台時期年表 1683 施琅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進入台灣。 1683 八月十五日東寧王朝鄭克塽降清時,滿清政府對台灣的佔有並沒有領土的野心,所以產生了對台灣的「留」與「棄」的問題,將此「棄與留」問題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而會議並沒有決定。 1684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將遷延不決有八個月之久的台灣歸屬問題,才決定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設一府三縣。 1684 康熙二十三年滿清佔據台灣後,依施琅之議,即時公佈「台灣編查流寓則例」,其內容含有嚴格規定台灣居民及漢人渡台三禁令。 1686 康熙二十五年 滿清下令「台灣駐防兵丁,三年之中陸續更換」,此即班兵。 1686 墾首施東之子施世榜,利用濁水溪的河水,從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開始建設,一直到三十四年後,才築成大埤圳,灌溉了半線地區八個村莊,共一百小庄,約一萬九千餘甲的田園,稱為「八堡圳」又稱「施厝圳」。 1709 康熙四十八年泉州人陳賴章移殖大佳臘 (台北一帶),就是台北盆地被漢人墾殖的開端。 1714 康熙五十三年四月十八日至五月二十日,共計有三十三天,在西洋教士雷孝思(J.B.Regis)、馮秉正(Jos.de Mailla)、德瑪諾(R.Hinderer)等三人台灣完成了台灣部份的「皇輿全覽圖」。 1716 康熙五五年,平埔族原住民頭目阿穆,指揮當地同族協助漢人開墾台中地方。如此,彰化.台中的平地即在康熙.雍正年間幾乎全被開墾完畢。 1720 康熙五十九年,台灣遭大地震和兇荒一起襲來,人心惶惶,謠言四起,以為亂兆,社會動盪。 1721 朱一貴領導反清大革命。五月一日朱一貴攻下府城,清軍的把總楊泰見大勢所趨,刺殺總兵.歐陽凱而投降朱一貴。 1721 下淡水溪的別派客家人侯觀德、李直三等人,同舉「大清義民」之旗,失去了台灣人的立場,甘願為台奸,並掩護清軍而從背面攻擊朱一貴軍。 1722 康熙六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朱一貴、李勇、吳外、陳印、張阿山等人,被五馬分屍裂骸而死,親屬一同罹難,朱一貴享年卅二歲,鄉民傳聞他死後被封為「台南州城隍綏靖侯」。 1725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這種商業組織它所經營的商品更深入農村社會,外銷的增加促使農業生產量(米.糖等)的增加。 1765 郭錫瑠在台北地區所築的